【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门六义
华严宗法界缘起论之要义。华严宗认为,由缘起而引生万法之因有六意义。详称“缘起因门六义法”,略称“因六义”。此六义之内容略述如下︰
(1)空有力不待缘︰谓诸法缘起之因,系念念生灭,无自性,故其体为空。生灭同念,而不生不灭之生灭则由灭而有生,即由灭故,能为因而引生果,故谓有力。此灭乃任运而自谢灭,不须借助其他缘力即能生果,故谓不待他缘。总言之,即可成为因之法,其体空,但生果之力完全在此而不待其他缘力。《华严五教章》卷四云(大正45‧502a)︰“由刹那灭故,即显无自性,是空也。由此灭故,果法得生,是有力也。然此谢灭非由缘力,故云不待缘也。”
此空有不待缘与种子六义中的“刹那灭义”相似,故借刹那灭之义说明空有不待缘。
(2)空有力待缘︰系依准种子六义中的“果俱有”之义而立。意谓诸法缘起之因,其体虽空,但有力用,与缘相待而生果。《华严五教章》卷四云(大正45‧502a)︰“由俱有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空义也。俱故能成有,是有力也。俱故非孤,是待缘也。”
(3)空无力待缘︰系依准种子六义中的“待众缘”之义而立。指诸法缘起之因,其体性为空,无生果之力用,须待他缘之力始可生果。《华严五教章》卷四云(大正45‧502a)︰“三者是待众缘义,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是空也。因不生缘生故,是无力也。即由此义故,是待缘也。”
(4)有有力不待缘︰系依种子六义中的“性决定义”而立。指诸法缘起之因,其体为假有,生果之力用完全在此,而不待他缘之力。就如来藏而言,如来藏之体不变,如波之体全为水,故谓有。其体不变而随缘显现诸法,恰如净镜之现万象,故云有力。其体不变,以因为全有力,不借助他缘之力即能引生诸法,故谓不待缘。
(5)有有力待缘︰系依种子六义中的“引自果”之义而立。指诸法缘起之因,其体假有,虽具有引生果之力用,尚须与缘相待而引生果。《华严五教章》卷四云(大正45‧502a)︰“由引现自果是有力义,虽待缘方生,然不生缘果,是有力义,即由此故,是待缘义。”
此犹如来藏之因,由无明之缘而随缘生自果,称为有有力;须借无明,是为待缘。
(6)有无力待缘︰系依种子六义中的“恒随转”之义而立。指诸法缘起之因,其体假有,所生之结果必是待缘,即生果之力用完全属缘。因无力而待缘,故称有无力待缘。以如来藏而言,一切法如驶流,如来藏于无始已来恒随逐无明而生果,故是有。而无力又随逐,是无力待缘。《华严五教章》卷四云(大正45‧502a)︰“由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用,即由此故是待缘也。”
此因门六义之说,原是华严宗二祖智俨所倡,其后,门人法藏(贤首)承之,依据《十地论》卷八、《杂集论》卷四之说,以及《摄大乘论》《成唯识论》所说的种子六义而立。
华严教义之特点在于就体之空有说相即,又就用之有力、无力说相入。换句话说,其特点在就诸法之体用巧论相即相入无碍圆融。依此而言,所谓因门六义,即就用之相入而论因、缘之有力无力。因此,因门六义之名虽以法相宗种子六义为准,然二者义理实大相迳庭。兹举二宗主要相异之处如下︰
(1)法相宗所谓种子六义,乃就有为生灭之阿赖耶识而论,与真如法性之如来藏心全无交涉;又所谓有为无为永别,亦但就有为事相而论。但是,华严宗所谓因门六义,乃就如来藏心不守自性随缘之所而论。
(2)法相宗就有为种子谈六义,而不谈空。但是,华严宗于因之上立空有而论六义。
(3)法相宗所说之种子六义,六义缺一不可,否则不能成为种子。华严宗之六义则举一全收,虽定为六义,举一即备其他五者。
除上述三点之外,前者仅限于第八阿赖耶识,不通其余七转识,然华严宗谓一切诸法皆如来藏随缘法,别无自性,故皆具足此六义。
[参考资料] 陈译《摄大乘论》卷二;《成唯识论》卷二;《华严经搜玄记》卷三(下);《华严五十问答》卷下;《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卷九;《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