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陀罗(1)
(一)(梵Indra,巴Inda,藏Dbaṅ-po)住于须弥山顶忉利天善见大城,领导四天王等的天主名。又作因陀逻、因陀啰、因达罗、因提□因提利、因提、因抵,为“最胜”或“无上”之义,译为“主”或“帝”,故亦称帝释、天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释提桓因。关于“释提桓因”一词,《大智度论》卷五十四载(大正25‧443b)︰“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释提婆那氏。”亦即“释”乃“释迦(śakya)”之略,“提桓”(桓与泹音通)乃“提婆(deva)”之略,“因”乃“因提(indra)”之略;其全名应为释提婆那氏(巴Sakka-devanam-indo,梵śakya-devendra)。《法华经玄赞》卷二(本)亦云(大正34‧675b)︰“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中略)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但《慧苑音义》卷上在解释“释迦因陀罗”时,谓(大正54‧435b)︰“释迦正云铄羯啰,此云帝也。因陀罗此云主也。”
按︰梵语中,释迦(śakya)与铄羯啰(śakra)二语并不相同。释迦译为“能”,铄羯啰则翻为“有力”。亦即铄羯啰是表显因陀罗权威的语词,因此有人也将“铄羯啰”作为因陀罗之名。故慧苑将释迦与铄羯啰加以分别,可谓颇符合现时的梵语。不过在巴利语中,释迦、铄羯啰皆为sakka,因此《大智度论》的释提婆那氏可与巴利语Sakka-devānam-indo的音译相通。由此可知,罗什译作“能天王”,也不能强说是错谬。又,释迦天王的巴利语是Sakko-devarājā,而帝释、天帝释中的“帝”是因陀罗之译,天帝是“提婆因陀罗”之译,“释”则为梵语之音译,故此二词乃属梵汉并称之译语。
因陀罗的别名甚多,如《杂阿含经》卷四十、《别译杂阿含经》卷二列举释提桓因、富兰陀罗(Puraindara)、摩伽婆(Maghavār)、婆娑婆(Vasavāna)、憍尸迦(Kauśika)、舍脂钵低(śacipati)、千眼(Sahasrāk-ga)、因提利等八种。《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亦云(大正12‧563c)︰“云何一义说无量名?犹如帝释,亦名帝释,亦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兰陀罗,亦名摩佉婆,亦名因陀罗,亦名千眼,亦名舍脂夫,亦名金刚,亦名宝顶,亦名宝幢。”
盖自古便相传因陀罗有诸种别名,甚至有言百八名,或者千名。
依婆罗门教神话所传,因陀罗曾奸淫瞿昙(Gautama)仙人之妃Ahaliyā而获罪,故身上印有一千女阴的图案。后来由于修供的功德,图案遂化为千眼。因此有关因陀罗的图像,乃有“以千眼庄严其身”的传说。此外,另有一说,谓因陀罗是藉聪彼慧,观千种法义而得此标帜云云。《菩萨本缘经》卷上云(大正3‧64a)︰“瞿昙仙人,于释身上化千女根。”《杂阿含经》卷四十云(大正2‧291a)︰“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聪明智慧于一坐间,思千种义观察称量,以是因缘彼天帝释复名千眼。”两经所说与前二说相符。
因陀罗与梵天、毗沙门天等皆是最早被摄入佛教的神祇,其事迹在所有经典几乎都能见到。若依《六度集经》等所载,因陀罗曾自天而降,现种种身,试探、援护菩萨六度之行。菩萨自身亦曾变为帝释身。又,吠陀时代的因陀罗乃天上之神祇,位居诸神中的最高位,颇受崇信。佛教时代的因陀罗,则是忉利天上的主尊。
佛教经典中有关因陀罗的描述,最常见的是其与阿修罗战斗的事迹。在《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杂阿含经》卷四十、《别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楼炭经》卷五、《起世经》卷八、《起世因本经》卷八、《正法念处经》卷二十、《观佛三昧海经》卷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五等经论中均可见及。
在佛教经典中,帝释(即因陀罗)被视为佛的侍者,或为法会座上的听众,或护法善神之一。至婆罗门教兴盛时代,尤其《往世书》(Purāna)成立时,盛行崇拜湿婆与毗纽,祭祀因陀罗的风气便不如吠陀时代浓厚。到了密教时期,则成为密教之护世八方天之一。
(二)(梵Indra,藏Dban-Ḥdsin)药师十二神将之一。又作因达罗、因特罗、印捺噜或印陀噜,全名为药叉大将因陀罗,亦称执力药叉大将、因达罗涅哩底方帝使大将。《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云(大正19‧47b)︰“药叉大将因陀罗,其身红色,执宝棍。主领七亿药叉众,誓愿守护如来教。”阿旺扎什译的《修药师仪轨布坛法》云(大正19‧65c)︰“执力药叉大将红色,持棒。”又《净[王*留]璃净土摽》云(大正19‧67a)︰“第七因达罗涅哩底方帝使大将,其色黄色,驾□,左执白拂,右执铃。”可见各家所传之形像并不一致。在《陀罗尼集经》卷三列载十六神王名中,称第九位为印陀噜神王,此可能亦是今之因陀罗药叉大将。
[参考资料] (一)《大般涅槃经疏》卷二十八;《大日经义释》卷四;《慧琳音义》卷二十七。(二)《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卷上;《觉禅钞》〈药师の卷〉;《阿娑缚抄》〈药师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