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国分寺


  指日本奈良时代,由圣武天皇勒愿于全国建立的官寺。即天平十三年(741),圣武天皇诏令各国各建国分二寺,并安置一部天皇亲笔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一说是天武天皇十四年(686)敕建。
  国分寺有僧寺、尼寺之别。僧寺称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通称国分寺,以东大寺为总国分寺。尼寺称为法华灭罪之寺,通称国分尼寺,以奈良法华寺为总国分尼寺。其建立的目的,在于藉由读诵讲说经典(《法华经》《最胜王经》等),以救治当时流行的疫病,祈愿五谷丰饶、国土安稳,并欲经由实现佛典中正法护国的理想,及宗教的力量,匡辅地方政治,开拓地方文化。一般认为,国分寺的设置,系受中国唐代佛教之大云寺制等所影响。至平安时代后期,由于地方政治紊乱,国分寺失去政府的保护而渐告衰微。镰仓时代虽见整修,但于室町时代以后即渐废绝。
  ◎附︰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一期第八章(摘录)
  日本古代的政治是所谓“祭政一致”,其后政教虽分离,但仍然深深保持崇敬祖宗神明的习俗。佛教传入后,又与佛教思想结合,经过许多世代,到圣武天皇时达到顶点,以为冥、显一致,才能使国家平安,人民康乐。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终于着手在各地建立国分寺,在京城则准备建立东大寺。关于国分寺的由来,其起源颇早,特别在天武、持统两朝就有萌芽,开始是朝廷把《金光明经》颁发各地,让臣民讲诵,此后又颁发《仁王经》《般若经》,而到文武天皇朝在各国任命国师。到圣武天皇朝,更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最胜王经》代替《金光明经》,并让各国另备《法华经》,命令各地修造丈六的释迦佛像及胁侍菩萨像,又让各国修造七层塔各一座。天平十三年(741)三月,圣武天皇发布建立国分寺、国分尼寺的敕命,重申建造丈六佛像和七层塔的旨意,并让抄写《最胜王经》《法华经》各十部。天皇还准备亲写金字《最胜王经》各塔送存一部。又规定,凡僧寺有二十僧者,可施以封户五十,水田十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有尼十名,施给水田十町,寺名“法华灭罪寺”。并命在各地选择最好地点修建国分寺。十六年七月,行诏于畿内七道,要各国取出征税四万束(稻),分给僧、尼二寺各两万束,每年贷借出去,以其利息永供建寺之用。以后虽屡有造寺、造像之事,但到圣武朝结束,修造工程并没有全部完成。
  统辖国分寺的是东大寺,统辖尼寺的是大和法华寺。在树立这些事业的过程中,行基、良辨等高僧虽出力不少,但大力协助的却是光承后。特别是尼寺以及法华寺,完全是按她的主意兴建的。法华寺是由皇太后宫子施舍其宫殿改为尼寺的,此即总国分尼寺。东大寺是总国分寺,天皇准备建立此寺,虽说较早,但开始发愿铸造大佛,在天平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