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圆仁(794~864)
日本天台宗山门派之祖。下野(□木县)都贺郡人,俗姓壬生。九岁从广智习学,十五岁登比睿山,师事最澄。年二十三,于东大寺受具足戒。承和五年(838),奉诏入唐,从诸师修显密诸学,又游五台山、长安等地。后遇会昌法难,乃于承和十四年返国,携回经疏五八九卷。后奉敕修灌顶法,任传灯大法师位,开创法华总持院。
仁寿元年(851,一说二年),师以五台山念佛三昧法传授诸徒,并修常行三昧,奠定比睿山日后兴隆的基础。四年,任天台座主。师深受皇室崇信,尝为文德天皇及皇太子授两部灌顶,又为清和天皇、淳和太后授菩萨戒。贞观六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谥号“慈觉大师”。著有《金刚顶经疏》七卷、《显扬大戒论》八卷、《苏悉地羯啰经疏》七卷、《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等书。其中,《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系了解唐朝佛教、政治、经济的珍贵史料。又,师重整堂塔,大成台密,对文殊信仰、舍利会、梵语学、声明道亦大有贡献。
◎附︰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二期第十三章(摘录)
慈觉大师名圆仁,俗姓壬生氏,下野人,年十五投传教大师门下,深得其钟爱,彻悟圆教之奥旨,兼受传法灌顶。传教大师最初在山上设置四种三昧时,让慈觉大师创设常坐三昧堂(后成为文殊楼院)。传教大师圆寂后,慈觉按照先师的本愿进住堂内,修行一行三昧,打算十二年间深锁山门,然因山众的再三请求未能如愿,便在六年后出外传教。四十岁的时候,因感到身体疲惫,寿命不会太久,乃于山上北部幽深之地,进行三年的隐居修练。这个地方就是横川首楞严院的根本如法堂。此后他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在承和四年(837)由义真和尚推举,山上僧众的拥戴,获选入唐“请益”。第二年,楞严院制出九条式袈裟,而且在六波罗密、三德的九峰,以及兜率等的四院,设置安禅房舍,确定各处检校人员,由安慧作总检校,等待慈觉大师的归国。
这一年,慈觉大师与遣唐大使藤原常嗣一起从难波出发,但因为得不到顺风在太宰府停留了两年,承和五年(838)才解缆出发,七月二日到达扬州的海陵县。大师本来就想巡游天台山、五台山的圣迹,寻求教法。但是当时的唐帝因故不许,仅在扬州与宗睿邂逅相遇,跟他学习汉梵二语,又跟全雅受灌顶,并得到金刚大教及曼荼罗,第二年想与大使一起回国。但因海上遇风又回到扬州。慈觉大师对于自己没有达到入唐的本愿而遗憾,禀请大使下了船。扬州刺史又让他乘入唐使的第二只船。第二船又遇逆风漂荡,大师再次回到登州海岸。他与徒弟惟晓等共同发誓,再次出游,到了赤山的法华院,共同祈祷山神的保佑。由于州的军将登咏的帮助,才得到许可去巡拜圣地。他们想去五台山,路过当州,从居士萧敬中传受教外之旨(禅宗)。到达五台山以后,朝拜了文殊菩萨圣容,许愿建造文殊阁。八月,他们终于到了长安。皇帝诏勒其住在资圣寺。慈觉大师在长安期间,会见了元政、义真、法全、元侃、宝月、义操、法润等人。他在唐朝所受到的密灌,一般称之为“十三重的灌顶”。他还跟净影寺的惟谨学习密教,与五台山的志达、玄鉴,以及醴泉寺的宗颖一起传学圆教止观的玄旨,并跟宝月三藏学习悉昙(梵字学)。慈觉在唐前后十年,渐渐思归,正在准备回国之际,碰上会昌(唐武宗年号,破佛是五年,即845年)破佛的法难,因装扮成俗人得免,离开京城,在承和十四年(847)从越州出发到达了太宰府。
慈觉大师回国以后,由于山上的请求,特别上奏天皇举行灌顶。到淳和天皇驾崩,文德天皇即位后,又奏请仿照唐朝按照新密法设立皇帝本命的道场,修炽盛光法,祈祷宝祚的长久;并设总持院,置十四僧,以镇护国基。在大师入唐前,按照仁明天皇(833~849)的本愿已建设了定心院。在承和十四年,首次设置十禅师,而文殊楼院、法华三昧院、常行三昧院(在四三昧院之中)等,都到慈觉大师时才完成了先师所留下的这些遗业。此外,他首次在食堂设置天台大师供,在总持院发起舍利会,又效仿五台山竹林寺之风,修净土院庙供,改传法华忏法,兴起不断念佛。总之,传教大师的事业,可以说都到慈觉大师时才得到完成,而睿山的基础,至此才渐渐巩固。仁寿四年(854),上奏天皇,以安慧、慧亮二人为三部大法的阿阇梨。这是以朝廷之命设置传法灌顶阿阇梨的开始。贞观二年(860),慈睿、承云、性海、南忠四人,也受到这种任命。此外加上长意、常济、元誉三人,合称为大师面授灌顶的九人。慧亮最初是义真和尚之徒,慈觉大师归国后慧亮归于他的门下。世上尊他为“大乐大师”。最初是西塔宝幢院的院主。九人之外,像遍照、安然、相应等人,也都是大师的上首弟子。遍照是良峰安世之子,仁明天皇时,官至“藏人头”。天皇驾崩,他哀悲不已,登睿山归依慈觉大师门下,逐次升至僧正,创元庆寺,补任座主。世上称他为“花山僧正”。安然,跟着慈觉及遍照受显、密二教,学识深远,建立五大院幽居,不争名位,世上尊称他是“五大院的先德”。他著有《菩提心义》《教时问答》《悉昙藏》等,著书很多,睿山的佛教至此而集大成。世称“阿觉大师”。相应和尚,从慈觉大师学不动别仪护摩法,据说他修练精勤,最有成果。他受慈觉大师的遗命,移建常行堂,又刻等身不动的尊像,在贞观六年(864)建立了无动寺予以安置。因此,人称“建立大师”或“南山大师”。大师的其他门学也有成就,虽然不能一一列举,而圆密一致的教法,从此蔚然大兴。
慈觉大师在仁寿四年(854)成为延历寺座主。这是有“座主”公称的开始。大师坚决辞退,但推辞不了。在治理睿山十年以后,于贞观六年正月十六日圆寂,寿七十一岁。贞观八年,根据相应和尚的奏状,天皇在赐“传教大师”谥号的同时,赐圆仁以“慈觉大师”的谥号。文德(850~857)、清和(858~876)二帝,淳和(正子内亲王)、仁明(五条后顺子)两太后,皆从大师受菩萨大戒。至于大臣百僚受戒者,不知其数。大师寂后,由金轮院的安慧任第四代座主,露地房的长意,以后成为第九代座主。大师临寂时遗言,在净土院庙之外禁止在山上造修诸人之庙。慈觉大师之墓在横川花芳峰,所以也称“花芳大师”,大师常住之处称为“前唐院”。
[参考资料] 《慈觉大师传》;《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卷三;《元亨释书》卷三;《日本高僧传》卷六;梁容若〈圆仁与其入唐求法巡礼记〉(《大藏经补编》{18}卷首);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