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圆教


  指佛法中最圆满、最完全的教法。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五有“圆满因缘修多罗”以及“圆满经”之语,其意义与“圆教”类似。在中国,首先将“圆教”用为判教名目的是北魏‧惠光。惠光立渐、顿、圆三教,并以《华严经》为圆教。
  其后,天台宗立化法四教,将《法华经》《涅槃经》列为其中之圆教;华严贤首判立五教,以《华严经》为圆教;南山道宣立三宗教,以第三种为唯识圆教。
  关于天台宗所谈之圆教义,《四教义》卷一云(大正46‧722b)︰“圆以不偏为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此谓化法四教中,圆教乃最深妙的教法。《法华经》以外的其他大乘经典并非不谈圆教,然均杂有藏、通、别之粗教,故并非了义;而《法华》所说则纯圆独妙,高出余经。圆教之意是实相中道的妙理,一切万有诸法的当体即真如实相的中道;三千世间即空、即假、即中。
  三千世间是一切万有的事理总别,本来互相融镕、虚通无碍。三千诸法非如吾人目前之所思虑,而是远离凡虑的,故即空。而其当处诸相宛然,柳绿花红不相紊乱,故即假。此不紊乱的诸相当体,即是融镕无碍、绝妙不可思议,故云即中。如此,三千世间三谛圆融,事理、色心、因果悉皆不二,此称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或云一色一香非中道。凡此皆表示“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故其“即”并非如通教之二物相合,也不是别教的背面相翻,而是当体即是的“即”,烦恼生死本身即是菩提涅槃。虽云中道,并不是从空、假而出的中,而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是“不但中”。
  圆的意义有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四义。“圆妙”是指空、假、中三谛,其体是一,无一法之偏,无一法之隔异;三谛圆融,其体不纵不横,非思议所能及。“圆满”意谓︰既然三谛圆融,所以空、假、中三观相即,一即三,三即一,无有缺减。“圆足”意谓︰事理诸法举出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三千诸法。“圆顿”意谓三千诸法之法体圆足,无初、后差别,非次第修成。具此四义故名圆教。
  此外,《四教义》卷一又以教圆、理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八义,详释圆义。修此教之行者,首先须于圆理中开圆解,进一步再修圆融三观。
  圆教之位次有五品弟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八位。
  华严宗之法藏曾判立五教。即︰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与圆教。其中之圆教即指《华严经》之教法而言。依华严宗的主张,十玄缘起、六相圆融正是圆义。在贤首的《华严经旨归》之第十经圆下,曾举出处圆、时圆、佛圆、众圆、仪圆、教圆、义圆、意圆、益圆、普圆之十圆。并谓(大正45‧596c)︰
  “如上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佛、一切众、一切仪、一切教、一切义、一切意、一切益,各通帝网,重重俱在一尘。如一尘处,一切尽虚空法界,一一尘处皆亦如是。(中略)以同一无碍大缘起故,自在难量不思议故,是谓华严无尽法海,穷尽法界越虚空界,唯普贤智方穷其底。”
  ◎附︰牟宗三〈分别说与非分别说〉(摘录自《佛性与般若》附录)
  (前略)如果心识只限于六识,则是藏教(小乘)与通教。如果进至阿陀那(亦曰末那)以及阿赖耶,以阿赖耶种子识(亦曰异熟果报识)为中心说明一切法之根源,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此则依天台宗为别教,依华严宗为始教,吾则重新名之曰“始别教”,即别教之开始一阶段也。如果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真常心)为中心说明一切法之根源,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此则依天台宗亦仍为别教,依华严宗则为终教,吾重新名之曰“终别教”,即别教之最后阶段也。如果以终别教为支点,相应《华严经》之圆融无碍,圆满无尽,就毗卢遮那佛法身而说《华严》圆教,视法界缘起为“唯一真心回转”,此则是华严宗之“别教一乘圆教”,依天台,仍属别教也。天台说别教甚宽。始别教、终别教、《华严》圆教,皆属别教。别者专就菩萨不共小乘而又非圆教之谓也。此别教菩萨证果成法身。就此佛法身而说圆融无碍、圆满无尽之圆教即是别教之圆教。此示非真正的圆教。盖一则“取径纡回,所因处拙”;一则“不开权,不发迹,不畅佛之本怀”,光就佛法身而分析地说圆融无碍圆满无尽,此则不能决定圆教之所以为圆教也。若依华严宗说,终教是大乘之最后阶段,尚非圆教。圆教唯在毗卢遮那佛法身处之圆融无碍与圆满无尽。如此之圆教而说为“别教一乘圆教”者,此中之“别教”是专就佛法身说,不共菩萨,与天台所说之“别教”意指不同,然其义实相通也。如果华严宗说自家之圆教为“别教一乘圆教”,则天台宗视之为别教(天台义的别教)底圆教,非真正的圆教,非圆教之圆教,亦无误也,华严家亦默认而无辞以对也。(中略)
  佛于般若无诤法外,不能不分别地说法立教义,否则荡相遣执而归实相,亦无所施。然一分别地说法立教义,便有许多深浅、分际、程度,乃至方式之不同,有许多交替的可能。此盖因对机说法,众生根器不一,故说法亦异。即使不对机,只说自意语,然若以分解的方式说(分别说),其本质上亦有许多交替的可能。一有交替的可能,即是可诤处,不必待有执心始起诤也。般若无诤法既不能决定诸大小乘之分别,则诸大小乘之分别必决定于分别地说法立教义。此则吾人集中于佛格佛性与因性佛性一观念,以及此观念所函之对于一切法之根源是否有一分解的说明之问题。此是属于佛之体段问题、成佛之根据问题、法之存在问题、法之存有论的说明问题。此四问题决定诸大小乘以及圆不圆之分别。般若无诤法无此等问题。小乘与通教只有佛格佛性之观念,无因性佛性之观念;对于法之存在只说至六识(界内)。始别教有因性佛性之观念,而缘了二佛性属后天,性相不融;对于法之存在说至阿赖耶识,而正闻熏习是客(属后天)。终别教亦有因性佛性之观念,而三德纵横,不成圆伊;对于法之存在说至如来藏真心,而法性(在此是真心)与无明果体不即,自行化他俱须断九(断灭九界差别法始还灭而成佛)。华严圆教专就佛法身法界而为分析地说,不开权、不发迹、不畅佛之本怀,犹有一隔之权,此别教之圆教犹是分别说也。(分别说或分解说与就佛法身而分析地说圆教中之“分析”意义不同,须注意。“分析”取套套逻辑义。分解或分别是曲折的散说,与“诡谲融即”相对。)
  依此,凡分别说者皆是可诤法,有许多交替之可能,皆不能圆。即使是别教之圆教,因是分别说者,故亦非真圆,盖“所因处拙”故也,专就佛法身而分析地说其圆融无碍与圆满无尽,这不能决定圆教之所以为圆教也。然则真正圆教必非分别说者,然却亦不只是般若无诤法。然则除般若无诤法外,必尚有一个非分别说的圆教无诤法。此即是天台宗相应《法华》开权显实,发迹显本,在三道即三德下,在不断断中,所成立之圆教也。真正的圆教,非分别说的圆教,只有一,无二无三,故亦为无诤。般若无诤与圆教无诤交织为一,则圆实佛成。
  是以吾人必须了解天台圆教与其他分别说的教义为不同层次。但它又不只是一个般若无诤,它不同于空宗之般若学。决定它的不同者亦是在“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一观念,以及法之存在之说明一问题。达至无限之境的三因佛性本必须是遍满常始能说是具备着恒沙佛法。而具备又必须是“即具”的具备,它既不是分解地唯妄心(阿赖耶识)系统之缘起的具备,复亦不是分解地唯真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系统之性起的具备。此后两系统中的三因佛性皆非圆说,故皆为权教。妄心系统中的三因佛性,缘了二佛性是由后天正闻熏习而说,故纯属后天渐教缘起的具备。正因佛性只是我法二空所显之真如,以无为如理为体,此即所谓理佛性,它本身既不受熏,亦非能熏,因此,它无随缘义,此即贤首所谓“凝然真如”。因此,它本身无所谓具备或不具备恒沙佛法,具备恒沙佛法只在事佛性处之后天缘起地具备,因此,既为渐教,成佛无必然(三乘究竟),又是性相不融,而三因佛性非圆伊更不待言。真心系统中的三因佛性,正因佛性是真心即性之空不空但中之理,并不即具恒沙佛法,而是由其不变随缘而为性起地具备着恒沙佛法,而缘了二佛性亦是由随缘修显而成,故三因佛性有纵横非圆伊,而又必须“缘理断九”始能满现而为佛界,因此,佛界非即九界而为佛界。故此两系统中之三因佛性皆非圆佛性。圆教中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中道第一义空是即具恒沙佛法而为中道第一义空,故即下即是遍满常之中道第一义空;缘因佛性解脱断德是即具着恒沙佛法而为断德,故即下即是遍满常之“不断断”之断德;了因佛性般若智德是即具着恒沙佛法而为智德,故即下即是遍满常之具有“即空即假即中”三观三智之智德。此三因佛性非纵非横,故为圆伊。缘了二佛性是性亦是修,是修亦是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恒沙佛法性修不二(由即具说性,由修显说修)。
  既即具恒沙佛法而为三因佛性,则此恒沙佛法之存在即不由阿赖耶缘起说明,亦不由如来藏真心缘起说明,因为这都是分解地说故。它们是由“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一念三千)而说明。既非分解地说明,故是无说明之说明,故“一念三千”为不思议境也。既为无说明之说明,故此说明之系统亦为无系统相之系统。说明而无说招,系统而无系统相,故此圆教系统亦为无诤者。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则无明与法性同体依即,无能覆所覆,故为“不断断”,三道即三德,而不须“缘理断九”而为佛;而佛是即九界而为佛,十界互融而为佛,此即是低头举手无非佛道,何况二乘行?何况菩萨行?一念执,法性即无明,则十界皆染,虽佛亦地狱也。一念不执,则无坡法性,十界皆净,虽地狱饿鬼亦佛也。此即是三因佛性无论在性或在修一是皆遍满常,而一切法亦皆一体平铺,皆圆实常住也。
  此种圆实是相应《法华》开权显实,发迹显本,在“三道即三德”下,在“不断断”中而说成者。《法华经》是“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法华》会上一切不隔,故其为圆纯一无杂。《法华经》只是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明一切皆受记成佛,皆归于佛乘。它无分别说的特殊教义,它只是佛教之大纲,一切纲目皆置不论。它的问题只是第二序上的开权显实。开者决了义。决了一切权教而畅通之,皆归于实。天台宗所立的圆教即是相应《法华》开权显实皆归佛乘而立者。因此它要表达这个佛乘圆教,它必须依《法华经》所说的“决了声闻法”而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它决了藏教与通教而畅通之,不令其滞于六识与界内;它决了阿赖耶而畅通之,它不分解地说阿赖耶缘起(妄心系统);它决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畅通之,它不分解地说如来藏缘起(真心系统)。它经过这一切决了而说出“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此“一念无明法性心”,从无明方面说,它是烦恼心、阴识心,它当然是妄心,但天台圆教却不分解地唯阿赖耶。从法性方面说,它就是真心,但天台圆教却不分解地唯真心。此即所谓由决了一切分别说的权教而成圆教。故一念无明法性心不是与阿赖耶妄心,以及如来藏真心为同一层次上随意提出的另一交替的可能。如为同层次的另一交替可能,则不能无诤,而圆亦是各圆其圆,即非真圆。
  此“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心就是一切法,一切缘起法也。心始可缘起。而法不出如,故一念心具即是法性具或如理具。心具是缘起地具,因心始生灭有为故。性具或理具则是即具,一切法趣法性趣如理之即具,而非生起地具,因法性如理非生灭故。克就法本身说,本是心具。从胜从主说,是性具或理具。《六祖坛经》说︰“心是地,性是王。性在身心存,性亡身心坏。”亦此义也。此本《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而来也,亦本《般若经》“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而言也。故性具或理具并非本体论的生起论。此为圆谈法性,而如理即是“不但中”之“中道实相理”也。由“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透出性具或理具,故凡性具或理具之一切法(十法界法)皆是迷中之一切法,而性或理亦是迷中之性或理也。依此而言“理即佛”,即客观地依法性理而说的佛也。通过观行,始完备而有“六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此一系列之圆说皆是由三因佛性遍满常以及法之存在之说明而来者。至此圆说之法之存在,则十界法始能被稳定得住,此即佛教式的圆教之存有论。此圆教存有论,以非分别说故,故为真圆。真圆则无诤。以此圆教之无诤为经,织之以般若无诤为纬,则圆实佛成,此是佛之究竟了义。
  若以此为准,以之判摄禅宗,则惠能禅属天台圆教,神会禅属华严宗之别教圆教。
  [参考资料] 《华严五教章》卷一、卷二、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法华经玄义》卷一(上);《教观纲宗》;《天台四教仪》;《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教止观》;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