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圆测(613~696)


  唐代之佛教学者。名文雅,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原是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十五岁受学于法常(567~645)和僧辩(568~642)。受戒后,住长安玄法寺。钻研《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及其注疏。在玄奘回长安以前,圆测所学的内容已很丰富,并负盛名。西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就开始从玄奘受学。显庆三年(658)玄奘徙居新建的西明寺,同时敕选名僧五十人同住,圆测也在其中。他在玄奘门下与慈恩寺的窥基并驾齐驱。玄奘去世(664)以后,他就在西明寺继承玄奘弘传唯识教义(因此,后世唯识著作中称他为“西明”)。他的《解深密经疏》大约就在此时写成。他性好山水,约668年,曾往居终南山云际寺,又在离寺三十余里的地方,净修了八年。在地婆诃罗来到长安稍前,他回西明寺讲《成唯识论》。
  地婆诃罗于仪凤初至垂拱末(675~687)于两京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弘福寺译《大乘显识经》等十八部经论,敕召名僧十人襄助,圆测与薄尘、嘉尚、灵辩等同充证义。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在洛阳大内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圆测应召前往协助讲译。经还未译完,即于万岁通天元年(696)七月二十二日,在洛阳佛授记寺去世。后在龙门香山寺北谷荼毗、起塔。他的弟子西明寺主慈善和大荐福寺胜庄等,分了一部分遗骨,葬在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他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龙兴寺仁王院广越又从丰德寺分了一部分遗骨,葬在兴教寺玄奘法师塔左,与窥基塔相对,贡士宋复为作〈塔铭〉(见宋复撰〈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惰师舍利塔铭序〉)。
  圆测著述现存的有三种︰
  (1)《解深密经疏》四十卷,第三十五卷以后曾经佚失,但在藏文《丹珠尔》中保存有完整的译本,近年来中国佛教协会观空又从藏文译成汉文补齐。本书为圆测仅存的主要著作。书中引及《大般若经》,可能是在玄奘去世后写成的。本书又引玄奘译的《瑜伽》《唯识》《杂集》《俱舍》《婆沙》诸论很多,引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无性论》《摄大乘论释》《般若疏》《金光明记》《解节经记》等也很多。特别是《解节经记》,几乎随时引到。本书卷一,引真谛翻译目录说,陈‧天嘉二年(561)于建造寺译《解节经》一卷、《义疏》四卷。《续高僧传》卷一〈法泰传〉说,法泰与僧宗、惠铠等,于广州制旨寺从真谛笔受文义,前后出经论五十余部,并述《义记》等。因此本书所引真谛《记》,可能是真谛的《义疏》,或法泰的《义记》。真谛的注解久已失传,要了解他的学说,本书实为极重要的资料。
  (2)《仁王经疏》三卷。本书在说明所诠宗旨中,叙述了真谛、玄奘安立无相法轮的不同。
  (3)《般若心经疏》一卷。
  另外,佚失的著作有《金刚般若经疏》《阿弥陀经疏》《成唯识论疏》等十一种。
  圆测关于唯识和因明的著作都已佚失,与窥基一系见解不同之处,只有从惠沼、智周等的著作中见到一部分。特别是惠沼着的《成唯识论了义灯》,主要是驳圆测和他的弟子道证的说法。此外,惠沼在《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中,也有驳破圆测和道证的地方。从这些书中可以见到慈恩和西明种种不同见解。
  圆测早年的学说,是渊源于真谛的。他最初从学的法常和僧辩,都出于摄论师道岳(568~636)之门。道岳的师父道尼,曾亲同智□等听过真谛弟子智恺的讲说,并撰集所传真谛的注疏。智恺死后,在真谛面前立誓弘传《摄大乘论》和《俱舍论》的十二人中,即以道尼为首。道尼于开皇十年(590)到长安,道岳亲从受学,后来又从广州显明寺求得智恺亲笔记录真谛口传的《俱舍论疏》和《十八部论记》,钻研很久,成了摄论师中一大家。另外僧辩又受学于摄论师智凝(?~610?),获得真谛另一弟子法泰通过靖嵩(537~614)传受于智凝的学说,因此,圆测从十五岁(627)起即跟着法常、僧辩受学,直到玄奘回到长安之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寝馈于真谛学说之中。真谛到中国后,受到梁陈之际政局动荡、兵祸相逢的影响,没有得到充分弘传所学的机会,这是他和他的弟子们非常悲愤的事,因而他们立誓要奋斗到底。这样的精神,似乎也成功了,圆测在他的著作中就随处显示了努力保存真谛学说的倾向。
  圆测的著作中,对真谛和玄奘都称为三藏,似于二人等量齐观,这与窥基、普光等专尊玄奘为亲教师显然有别。他又把窥基等人认为唯识正宗的护法学说,从弥勒学说中分别出来,而称为弥勒宗和护法宗,表示两说不同。而对护法的主张不一定承认。在《解深密经疏》中,圆测引用真谛的解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来驳正真谛的,也只偶一见之而已。他又常将真谛、玄奘以及他们二人以外的各家异说平列叙述,而不加可否。其有意保存真谛的学说,是很显然的。又在《解深密经疏》中他引用陈译(即真谛译)《摄论》很多,所以一般人也认为圆测为《摄论》学者。
  西明与慈恩的分歧,在圆测生前不很显著。现存的圆测著作中并没有驳难窥基的痕迹,尽管《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中,说到玄奘给窥基讲《成唯识论》,被圆测隐形听讲,而回到西明寺鸣椎集僧先讲此论,以致窥基甚为不快。似乎测、基二人早就有了门户之见。但实际上这些记载是不近情理的。这很可能是窥基的弟子们,为了要表示窥基独得玄奘的真传,故意附会出来。而他们对圆测的门户之见很深,是不待多说的。现在推究他们分歧的原因,大概是在于圆测没有绝对接受三乘五性教义的一点。圆测本来并重真谛之说,又以为真谛见解接近清辩,与护法针锋相对,这样圆测不能绝对采取护法主张的五性之说,很为自然。也即因此深为窥基弟子们所不满。窥基本以圆测为后进,又死于圆测之前十四年,故未及对圆测的著作有所品评。但其弟子惠沼,却 完全把圆景著作做了批判的对象,像所著《成唯识论了义灯》即主要搜寻圆测著作中的间隙而给他示过。他的批评还有时流露了很重的成见。如《了义灯》卷一中,取窥基说驳了圆测,甚至说︰“亲承三藏执笔缀文糅《唯识》人(指窥基)传定不谬。余(包含圆测在内)非执笔,纵时咨问,多意定之。所有判文,论大纲纪非可为定。”这是惠沼笔下以窥基有糅《成唯识论》的成就自豪,便认为窥基所说都可为标准,而圆测的一切都该抹杀,这是不公正的。在《了义灯》中,对于圆测著作的批判,近于吹毛求疵,非常苛细。也正因此,可以说慈恩、西明所有不同的意见,已大体概括在《了义灯》一书之中了。
  圆测的弟子道证,新罗国人,嗣圣九年(692)归国,著有《成唯识论要集》十四卷、《般若理趣分疏》一卷、《大般若经笈目》二卷、《辩中边论疏》三卷、《因明正理门论疏》二卷、《因明入正理论疏》二卷、《圣教略述章》一卷,均佚失。
  道证的弟子太贤,自号青丘沙门,也是新罗国人。他的著述现存有《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成唯识论学记》八卷、《菩萨戒本宗要》一卷、《梵网经古迹记》二卷。其余佚失的著作还有三十余种。太贤著作主要属于瑜伽学方面,因此称为“海东瑜伽之祖”。(隆莲)
  ◎附︰杨白衣〈圆测之研究──传记及其思想特色〉提要(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54})
  圆测(613~696)是新罗出身之一代学僧。初与玄奘同门,师事法常、僧辩,学习真谛传来的旧唯识,西元645年当玄奘自印归朝,立刻前往执弟子之礼,而与窥基共学护法系新唯识,终于成为与窥基二分唐代唯识学界之高僧。
  不幸的是圆测受到窥基一派的嫉妒,不但被歧视为旁门左道予以破门,更被丑化为以贿赂盗听他人讲义之小人。但依宋复撰写的〈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惰师舍利塔铭并序〉,圆测乃为高洁的学者,而受到则天武后之尊崇,故是一位学德兼优的一代高僧,且曾担任地婆诃罗等人译经之“证义”。依现存的圆测之著作判断,圆测受到世亲、安慧、真谛的影响颇钜。他以“理长为宗”为宗旨,公平地摄取印度新旧二系之唯识,也提出不少新的见解。他不但精通唯识,对般若、戒律、净土、俱舍等造诣亦颇深,而提出了很多高见。众多中国高僧的著作未被译成西藏文,而一介新罗人──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却能被九世纪的法成传译到西藏,由这一事实亦可了解圆测的思想,其水准之高如何了。圆测于此书中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唯识知识,故屡被宗喀巴所引用。由此可见,圆测的研究有其新的意义,且含有许多价值。
  [参考资料] 《韩国佛书解题辞典》(东国大学校佛教文化研究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