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圆瑛(1878~1953)


  现代中国名僧。福建古田人。名宏悟,号韬光;俗姓吴。十九岁,于鼓山从兴化梅峰增西出家。翌年,依涌泉寺妙莲受具足戒,旋至常州天宁寺,依冶开参究禅宗,历四寒暑。二十六岁,参宁波天童寺寄禅,从习禅定,一心参究。二十八岁冬,定中前境复现,身心俱空。自是慧业增明,定功益力,取前习《楞严经》读之,凡前所未通者,皆得了然。复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等诸师,修习教观,自此宗说兼通。尝至福建、浙江、北京及南洋等地,讲学布教,誉享海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宁波永丰寺岐昌的介绍,认识太虚,二人同发宏愿,结盟为兄弟。后以新旧观念分歧,乃形成对立局面。清末,师重兴鄞县接待寺,并创办佛教讲习所。民国初肇,佛门多故,各地提倡寺产兴学,因同寄禅入都请愿,挽救颓风。同时组织“中华佛教总会”。1917年,任宁波佛教会会长,创设民学校二所。翌年,创办宁波佛教孤儿院。1922年,赴新加坡及槟榔屿讲经,随在槟榔屿设佛教研究所。期年后,游化台湾讲经,返泉州后,与转道、转物发愿重修开元寺。1924年,重建殿宇,并创办开元孤儿院。
  1927年,以浙江鄞奉二区寺产有被提之虞,奔走呼号,使能保存。1928年,南京召开全国教育会议,拟将各地寺院改为学校,所有寺产尽充教育基金,因发起组织“江浙佛教联合会”,被选为主席,入都请愿,丛林寺产,赖以保存。旋于各地创办佛教慈幼院、佛教医院、佛教工厂,分担社会责任。又鼓励各丛林创设佛学院及农场等,以期能自食其力。后返福州讲经,官绅请其主持大雪峰崇圣寺,复接收城中法海寺为雪峰下院。
  1929年,被选为宁波江东七塔报恩寺住持。是夏,中国佛教会成立,师以主席身分入都请愿,请求废止不平等之寺庙管理条例,使佛教产权得以保全。1930年,任宁波天童寺住持。1931年,中国佛教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中由于意见相左,太虚等革新派乃于南京另组“中国佛学会”;师则被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长,连任六年。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师仍滞留上海。后接任鼓山涌泉寺住持,并兼任全国灾区救护团团长,召集苏沪僧界青年组织僧侣救护队,以俾战时之需。“八一三”沪战中,救护军民甚多。后受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请,赴南洋募集医药费,以接济僧侣救护队之经费。1953年,出任中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九月,于天童寺示寂。世寿七十有六,僧腊五十有六。遗著有《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等近二十种,后来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
  师兼通禅教,尤精《楞严》,被誉为“楞严独步”。先后曾七次被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并荣膺宁波天童寺、七塔寺、接待寺、福州涌泉寺、泉州开元寺、古田极乐寺、雪峰崇圣寺、槟榔屿极乐寺等十大名刹方丈。晚年在上海创建圆明讲堂,并办有“楞严专宗学院”,培育甚多僧材,桃李遍布海内外。在传统派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参考资料] 明旸《圆瑛大师年谱》;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名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