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圆觉经


  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说(大正55‧565a)︰“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中略)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也同此记载,认为此经译出的年月有疑问。又宗密《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说(卍续14‧238下)︰
  “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693)龙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合孟浪。(中略)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代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
  同《疏钞》卷四之上又说(卍续14‧563下)︰“言龙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中略)此说恐谬︰(中略)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可见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诠不谬,而并致其笃信之忱。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
  (1)文殊章︰是一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
  (2)普贤章︰说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3)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4)金刚藏章︰说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5)弥勒章︰说示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6)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7)威德自在章︰说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1}奢摩他,{2}三摩钵提,{3}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8)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9)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10)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11)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12)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比起以前十一章来文体似欠完整。
  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获古来本《圆觉经》下卷一帖,见此〈贤善首章〉佛说至“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贤善首当知,(中略)护是宣持者,无令生退屈”一一三字,这实是此经已脱佚的文字可知(见日本《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册〈圆觉经佚文〉)。由于现存最古的此经注疏唐‧宗密《大疏》《略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来,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在西元九世纪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脱落了的。
  又最后〈贤善首章〉一般即为此经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后段从(大正17‧922a)“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起至经末止,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众护祐持是经人等为流通分。
  此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这是由于此经所说(大正17‧913b)“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大正17‧913c)“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说(大正17‧914a)“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大正17‧921c)“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贤善首章〉),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禅师认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在禅门中也传习甚广,即因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经中所说(大正17‧914a)︰“远离一切幻化虚妄,(中略)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中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贤章〉),(大正17‧915c)“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金刚藏章〉)、(大正17‧917a)“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大正17‧917a)“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中略)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清净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禅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七至十一章),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因而此经在丛林中盛行流传。经中最后并称(大正17‧921c)“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至于此经在教禅之间的盛行弘传,实倡始于唐‧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即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会)、荆南(惟忠)、遂州(道圆)的南宗禅系,对于此经极为欣契,自称(卍续14‧217上)“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圆觉经大疏》序),而殷殷致力于此经的弘阐。所著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大疏钞》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钞》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场证义》十八卷,精详地显发了此经的义蕴。此外,他还著有《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圆觉经道场六时礼》一卷等(见《义天录》〈海东有本见行录〉)。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一之下中自称(卍续14‧ 445上)︰
  “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中略)宗密遂研精覃思,竟无疲厌;后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穷本究末,又遍阅藏经,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中略)率愚为《疏》,至(长庆)三年(823)夏终,方遂终毕。”
  于此显示宗密著《疏》的内容和他教禅兼弘的宗旨。因此在华严和禅宗盛行的当时,由于宗密的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即为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经的着疏已有四家,即唐京报国寺惟悫《疏》一卷、先天寺悟实《疏》二卷、荐福寺坚志《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诠《疏》三卷。宗密当时皆反覆研味,认为(卍续14‧239上)“各有其长,悫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性,显而有宗;诠多专于佗词,志可利于群俗。”(《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闻江淮间也另有疏流行,但未亲见(同《疏钞》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义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无传(见清远《圆觉经略疏钞随文要解》)。
  宗密以后,至十一世纪间,贤首宗学者杭州慧因寺净源,曾据宗密的《道场修证仪》删订为《圆觉经略本道场修证仪》一卷,用以便于修习。十二世纪间,毗陵华严寺观复撰有《圆觉经钞辩疑误》二卷,以勘定当时《疏钞》刊行本的错误。随后有西蜀龙翔寺复庵道辉撰《圆觉经类解》八卷,经镜庵行霆加以修订行世。至宋孝宗则以禅学思想撰《御注圆觉经》二卷。毗陵华严寺清远撰《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又当时教禅一致的风气流行,于时有龙江章江禅院如山撰《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此外尚有德素撰《玄议》二卷、法圆撰《经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观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见《义天录》)。
  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观撰《圆觉手鉴》一卷、澄觉神焕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云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见《佛祖统纪》卷十四至卷十八)。十三世纪间,苕水古云元粹依天台教观,参考神焕、居式、可观、慈室诸《疏》,并据宗密《疏钞》撰《集注》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经散佚的天台诸家的注解。潼川居简序此书云(卍续16‧1下)︰
  “圭峰发明此经,造疏数万言,(中略)由唐至今,广略并行,西南学徒,家有其书,於戏盛哉。江淮荆蛮稍若不竞,天台再造于五季乱离之际,鼓行吴越间,作者辈出,巉然见头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胆楚越,咫尺云壤。”
  于此可见台、贤两宗学人并重此经而见解各别。稍后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聪撰《心镜》六卷、居士周琪撰《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这都是阐述教禅一致的理解之作。
  至十七世纪以来,有武林陆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润撰《近释》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译林》二卷(现存上卷)、禅宗罗峰弘丽撰《句释正白》六卷、贤首宗徒通润撰《折义疏》六卷、净挺撰《圆觉连珠》一卷等。这是由于宋、明以来佛教界形成禅教融会的风气,而此经乃契其机,因而讲述颇盛。
  此经从唐以来,在朝鲜半岛甚为流行,据《义天录》〈有本见行录〉,可知当时(1090)尚传存有坚志《疏》,以及宗密、净源、大轲、德素、法圆、善聪、仲希、道璘等疏着,其中以宗密的《疏钞》流传最广。同时此经在日本禅教间也盛行传持,著名的注疏有凤潭的《集注日本决》五卷、普寂的《义疏》二卷、大内青峦的《讲义》一卷、汤次了荣的《研究》一卷等。(高观如)
  ◎附︰太虚〈圆觉经经义提示〉(摘录自《圆觉经略释》)
  甲、[托本在佛] 托本如云根据点、出发点之意。此经以佛果之境界,为经义之根据;虽所谈者周摄于万法,而根据则在于佛果。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此圆觉为无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经托本,惟在佛果。又如〈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金刚藏章〉云︰“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弥勒章〉云︰“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圆觉章〉云︰“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贤善首章〉云︰“是经惟显如来境界”等,在在可见。他经立说,或依于心,或依众生,五阴、六尘,乃至或依般若。此经则依于佛地心境,此为第一重应知之义。
  乙、[被机在顿] 佛说法皆对机,此经为何等机耶?乃被顿机。大略顿机有二︰一者,对渐为顿,谓渐机修学小乘,然后回向大乘,顿机则直入大乘。二者,顿时成佛为顿,谓利根人,不但不从小向大,乃至菩萨因地亦不须经过,只一闻佛乘,即能超凡入如来地;此种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顿机。本经所被,重在后者。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清净慧章〉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又如经言︰“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则知本经正被在顿,旁亦摄渐。彼闻经而先获理解,渐事行修者,固无所碍;但不若顿入顿超者之受益,乃为此经正被之机耳。
  丙、[注重在行] 佛学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识之对象;行者,实地之修习;果者,功效之确证。三者虽有偏重,决无偏废;非如世间讲学,只求知解,不求效果。故佛经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说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说行说果者;亦有平均说之者。此经则特重于行,虽说境而明境在行,虽说果而明行之果。如文殊请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对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见。〈普贤〉、〈普眼〉二章,全明修行。他如说行位、行法、行过患、行方便等,皆可见注重在行。此从正面而言。又从反面亦可见此经不重知解︰如〈金刚藏章〉云︰“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净诸业障章〉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等。尤有进者,经名圆觉,而十二菩萨中有圆觉菩萨,此菩萨所问,乃为入手方便,从中可见此经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别注重入手方便之行。
  上来略以三条提示,则此经全部之义,已如网在纲,有条不紊。
  [参考资料] 圆瑛《圆觉经讲义》;《经典研究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