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土观呼图克图(藏Thuḥu-bkwan Khotokto;1680~1736)


  蒙古高僧。本名为阿旺却吉嘉措(ṅag-dbaṅ chos-kyi rgya-mtsho),在清初甚得清圣祖与世宗的信任,对于新教噶当派(Bkaḥ-gdams-pa)在蒙古、青海等地的弘扬,功绩颇钜。
  西元1680年,土观生于青海省西宁东川的土官庄。三十四岁时被认定为尊者洛桑拉卜旦(Blo-bzaṅ rab-brtan-pa)的转世,成为郭隆(Dgon-luṅ)寺(即佑宁寺)的座主。师奉章嘉呼图克图一世为师,研究因明学、般若诸经及密教观法。继而至西藏,从五世班禅喇嘛(1663~1737)受大戒。回蒙古后不久,奉诏至北京,谒见圣祖,受到尊重与信任。
  圣祖崩殂后,继受世宗的信任,曾获赠青海的二座寺院及“土观呼图克图清净有学禅师”之号,是第一个在清朝得到禅师号的黄教喇嘛。师除尽力布教外,也致力于《西藏大藏经》甘珠尔蒙古译本之翻译与开版事业。1736年逝世,享年五十七岁。在他死后,他所奉敕筹措的甘珠尔满蒙藏三种体裁的翻译开版事业,仍继续进行,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告完成。后世之“土观呼图克图”的称号以他为始,代代转世。
  ◎附︰韩儒林〈青海佑宁寺及其名僧〉(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9})
  土观呼图克图
  第一辈土观名罗藏拉卜坦(Blo-bzaṅ rab-brtan pa),Dharma-vajra〈第二辈土观传〉称第一世之家世云︰“为土人敬格尔(Jin-gir)地方望族李姓(Li)诸侯之后嗣。土观之名,在藏语为(村落)头目。”
  按︰清代官书通称“土观呼图克图”,由〈二辈土观传〉观之。“土观”二字,当本为“土官”(mgo-dpon),殆以名不雅驯,易官为观云。所谓李姓诸侯者,即湟中著名之李土司,相传为沙陀李克用后人,元末李赏哥居西宁,遂为今日东府土司西府土司之始祖。予不知敬格尔在何地,有谓其人生于西宁西纳族景阳川(北川支流)土观庄,未知所据。康熙十一年(1672),被选为佑宁寺法台,大约卒于康熙十八年(1679)。
  第二辈土观呼图克图名曲吉嘉磋(Chos-kyi rgya-mtcho,此云法海),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二十五岁时,被选为佑宁寺法台。为第三世章嘉及松巴智慧光辉之师。康熙五十八年(1719),塔尔寺僧戛勒粲嘉磋(Skal-bzan rgya-mtcho,此云贤劫海)奉清帝命,聘请法海为塔尔寺住持,嗣后亦极受雍正宠信。十二年封为“清净禅师”,给予敕印。
  第三辈土观呼图克图名罗藏曲吉尼玛(Blo-bzan choskyi ñima,此云善慧法日),生于乾隆二年(1737),无畏空《蒙古佛教史》称其为乾隆朝国师之一。凡稍治西藏佛教史者,莫不知之。其人学通番汉,著作极富。统计凡十七种,五千七百四十六叶。其与历史有关者,有《贡拔饶萨传》《札什嘉磋及其弟子合传》《阿旺曲吉嘉磋传》《也摄丹丕钟麦传》等书。
  然善慧法日之所以受人崇仰,名扬全世者,犹不在上举诸传记,而在其士林传诵之佛教史一书。其书名︰《说明一切宗派之渊源及教义,善说水晶镜》。佑宁寺土观曩版共十二卷。嘉庆六年(1801)着成,时年六十五,已疾病缠身,莫能详校矣。其内容︰天竺圣地内外教派源流、西藏前‧后弘期佛教及宁玛源流、迦当派源流、迦尔居派源流、希解派源流、萨斯迦派源流、觉曩派源流、根敦派源流、苯教派源流、中国(摩诃脂那)儒道宗派源流、中国佛法源流、蒙古‧和阗‧苫婆罗宗派源流。
  善慧法日书于西藏各宗派源流学说,双方兼顾,每派均分“见”、“修”、“行”三门,以说明之,并各予以批判,在藏文佛教史中,最为上选。故能传诵士林,扬名中外。十九世纪末印人Sarat Chandra Das译为英文,名曰《Contributions on the religion,history,etc,of Tbe.》,刊于1881至1882年之孟加拉亚洲学会报,民国三十一年,吕澄先生曾将其第十一卷“中土佛教源流”用拉丁字母译写刊出,收入成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专刊乙种第一册《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
  入民国以后的土观为第七辈。民国元年,加封“圆觉妙智清净禅师”。《清会典》︰道光五年(1825),赏“土观呼图克图之呼必勒罕班第清净禅师”名号,及副札萨克达喇嘛职衔。同治二年(1863),又赏“土观呼图克图清净禅师”名号,副札萨克达喇嘛职衔印敕,当系第四、第五两辈之转身。
  [参考资料] 日本外务省调查部译《蒙古喇嘛教史》;金山正好《东亚佛教史》;G. Huth《Geschichtedes Buddhismus in der Mongo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