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圣人(梵ārya)


  此处之“圣人”一词,系取其佛教思想体系下之涵义,故与儒家意义之“圣人”并不相同。在佛教内,“圣人”是指证得圣智,在见道位以上之人。又称圣者、圣。《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述及佛菩萨何以名为圣人,谓(大正 12‧675b)︰
  “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故名圣人。有圣戒故,故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
  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大正8‧753b)︰“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金刚仙论》卷四释之,谓初地以上圣人皆证真如无为法故,断除二障,得圣人名。此等所说,系称成就见道以上之无漏圣智者为圣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俱舍论》卷二十二等,将梵语arya-pudgala译为圣人、圣贤、贤圣,而不立贤与圣之别。然而《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教化品〉云(大正8‧828a)︰“三贤十圣住果报。”《大乘义章》卷十七(本)举五义广论贤圣之别,其中第五约位而言(大正44‧788b)︰“见道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
  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就心苦、身苦,论圣人与凡夫人之别,文云(大正25‧230a)︰“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中略)云何言圣人但受身苦?答曰︰凡夫人受苦时,心生愁恼,为瞋使所使,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说,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四则立有学圣人、无学圣人之别;卷十四更谓菩萨阶位中,十信已还称为凡夫,十解(十住)已上为圣人。
  此外,“圣人”一词亦有敬称之意。如印度尊称诸论师为“圣者”或“圣”,《十住毗婆沙论》署为“圣者龙树造”,《缘生论》署为“圣者郁楞伽造”,《广百论本》题为“圣天菩萨造”。又被转用为“上人”(对人师的尊称)的代用语。如《南海寄归传》卷四〈古德不为〉云(大正54‧231c)︰“斯二师者,并太山金舆谷圣人朗禅师所造神通寺之大德也。”《宋高僧传》卷五〈一行传〉云(大正50‧733a)︰“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日本真宗、日莲宗于其宗祖,亦敬称为圣人,如称亲鸾圣人。
  ◎附︰〈圣众〉(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圣众,指佛及菩萨、声闻、缘觉。以佛、菩萨、声闻、缘觉之群集,故称圣众。《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云(大正2‧792a)︰“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称计,当供养圣众。”文中之“圣众”系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
  净土宗人所谓之“圣众”,涵义与上述稍异,系指附随于本佛(主)的众多圣者(伴)而言。《阿弥陀经》述及安乐净土之圣众,云(大正12‧347b)︰“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中略)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昙鸾《往生论注》卷上依《无量寿经》谓(大正40‧833a)︰“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此即净土圣众。又,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圣众从净土来迎,称为“圣众来迎”;描绘来迎相状之图,称为“圣众来迎图”。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十二〈天使经〉、卷十九〈迦絺那经〉;南本《涅槃经》卷八〈文字品〉;《成实论》卷三、卷十五;《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