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圣教量(梵āgama,藏luṅ)


  又作正教量、至教量(āpta-āgama,意指从可信仰者所受之传统之教)、声量(śabda,又译圣言量)。佛教一般用āgama一词,意谓一切可信仰者之教示(āpta-nirdeśa)。“可信仰者”即指佛、菩萨、诸圣贤;以圣者所说之教示正确无误,依之可以量知种种义趣,故称圣教量。
  古因明之中,在现、比二量之外,承认有圣教量,认为圣教量能对二量之确实性给予保证。但陈那以后的新因明佛教论理学派否定圣教量为一独立之量,认为所信者为比量,闻其声为现量,故圣教量包含于现、比二量中,不可别立。陈那之学系所以称为“随顺正理之唯识论者”(Nyāya-anusāriṇo Vijñānavādi-naḥ),而无著、世亲之学系称为“随顺圣教之唯识论者”(āgama-anasāriṇo V.),即由于此二学系对于圣教量的看法不同所致。在中观学派中,主张论理主义的清辨也认为一切圣教未必是量。因此,必须以相应于理之“宗因喻”推论式证成圣教,俾使不生过失。
  此外,婆罗门教之各哲学派别亦用圣教量,但通例使用śabda一词。此等学派之圣教量源自说吠陀的神仙,或吠陀中所说之“法的现证者”。
  在印度哲学诸派中,除顺世外道、胜论派、佛教论理学派之外,皆承认圣教量为独立之量。综言之,印度哲学所认定的“量”,并不单指人类经验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指解脱与至善。因此圣教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山口益《佛教における无と有との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