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地论宗
我国南北朝时代和摄论宗并称的一个佛教学系。“地论”即《十地论》,详称《十地经论》。《华严经》的中心部分〈十地品〉,在印度,系以《十地经》的名称单行。有金刚军、坚慧、世亲等论师的释论。现行汉译本即世亲释。自从菩提流支等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将此论译出之后,学者的研习及弘传逐渐兴盛,后世因而称为“地论宗”,或就此宗的学者立名称为“地论师”。《十地经论》广阐明十地义,又陈述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及总、别、因、异、成、坏六相等。其中说到阿梨耶识、阿陀那识及无明等,并且阐述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的义旨。地论译出后,学者把其中的阿梨耶识和《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心、《涅槃经》所说的佛性看作义同体一,指为“真常净识”。例如慧远(净影)在《大乘义章》〈八识义〉中,说阿梨耶有藏识、圣识、第一义识、净识(也叫作无垢识)、真识、真如识、家识(也叫作宅识)、本识等八个名字。又《十地论义记》说(卍续71‧436下)︰“阿梨耶者,此翻名为无没识也,此是第八如来藏心,随缘流转,体不失灭,故曰无没。”这是把梨耶和如来藏看作同一。其次,菩提流支的《金刚仙论》卷五,有第八佛性识等语。又《大乘义章》卷一说(大正44‧472a)︰“佛因自体,名为佛性,谓真识心。”又吉藏的《法华玄论》卷二说︰“先代地论师,以第八识为佛性,自性清净故,亦名性净涅槃。”又慧影的《大智度论疏》卷十四说(卍续74‧410上)︰“佛性义据能照,即是阿梨耶识。”又慧思的《随自意三昧》说(卍续98‧701上)︰“藏识湛然不变,西国云阿梨耶识,此土名为佛性,亦名自性清净藏,亦名如来藏。”这是把梨耶佛性看作同一。此“梨耶即如来藏,梨耶即佛性说”,源出南印度的大乘一派系。而盛行于我国北朝,即所谓“地论宗”。
其后在同一地论宗内,又分作南道、北道二派。所谓南道、北道,是以相州(即当时所谓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县)为中心,分作南北二道。北道一派,称北道地论师,从菩提流支出,以道宠为开祖。南道一派,称南道地论师,从勒那摩提出,以慧弘开祖。北道派的学说,受摄论宗的影响;传承地论宗的正统的,是南道派。而南道北道两派的对立,在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共译出《十地论》时,已发其端。
关于《十地论》的译出,有种种传说。
其一是勒那、流支二人别处别译说,据《历代三宝纪》卷九等说,起先流支奉北魏宣武帝诏勒,传译《十地经论》,初译之日,宣武帝亲自笔受,然后才交付沙门僧辩等接着把论文写下去。同时又命勒那传译。后来勒那的弟子慧光,请勒那、流支对校两本的同异,把它合糅为一。
其二是勒那、流支、扇多(佛陀扇多)三人别处别译说,据《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等说,勒那、流支、扇多三人,当传译此论时,各传各的师承和所习,彼此不相咨询和论究。宣武帝命令他们分开在三处各别译出,后人把它合为通部。
然而《十地论》卷初的序文,说此论是勒那、流支二人同处同译,文中所记,没有任何二人二处、三人三处的痕迹。此序文的作者,是当时列席译场从事笔受的侍中崔光,其说应当比较可信。所以《开元释教录》卷六依此,只把《十地经论》列在流支录中。
如此,《十地论》究竟有没有别译的事实,不得不存疑。然而勒那、流支在教义上,有不同的见解(或者就是关于阿梨耶识),却似乎是事实。因此,流支的弟子道宠,和勒那的弟子慧光,其传承有所不同,于是产生南道、北道二派。北道派道宠的弟子,有牢宜、僧休、法继、诞礼、儒果、志念。志念的弟子,有隋代的神素,其后不明。南道派的慧光,有法上等十六弟子。其后有隋代的慧远、灵裕、灵干、昙迁、靖嵩。再后,一方面有慧远、灵裕、灵干一系的后地论宗,在唐代很繁荣。同时他方面有昙迁、靖嵩、法侃一系的后摄论宗,在唐代也很兴盛。
(一)地论宗南道派的法系
地论宗南道派的创立者慧光,定州长卢人,十三岁随父到洛阳,从佛陀扇多受三归,既而出家为沙弥,扇多授以律学。到二十岁,往本乡受具足戒,听受律部,随所闻奉行。将近四年,曾开讲《僧祇律》,更从僧辩学习经论。后来到洛阳,搜采新义。其时佛陀扇多任少林寺主,勒那、流支也在其时传译《十地经论》,慧光列席译场,因为素来学过梵土的语言,会通双方的诤论,后来撰《十地论疏》,发挥论文的奥旨,开地论宗南道派。他注释了许多经论,如《华严》《涅槃》《维摩》《地持》《胜鬘》《遗教》等经(现存《华严经义记》卷一)。并著《四分律疏》,又著《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因为他对律部也很有研究,着过《四分律疏》,故后世尊为四分律宗的开祖。慧光初在洛阳,任国僧都;后被召入邺都,任为国统;因此,一般称他为“光统律师”。他住邺都大觉寺,弘布道化;七十岁,圆寂。他门下弟子有“地论”、“四分”两派︰法上、僧范、道凭等,传承他的地论学;洪理、道晖、道云等,传承他的四分律学。
慧光的弟子,以法上为众中的上首。法上,朝歌人,十二岁初从禅师道药出家,十五岁就开讲《法华》,转而专究《涅槃》,不以冻馁为意,后来入慧光门下受具足戒。慧业既充,道誉日隆,应众人的要求轮流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经,并著有文疏(现存《十地论义疏》卷一、卷二两卷)。当时人说︰“京师极望,道场法上。”四十岁,游化怀□,应魏大将军高澄的奏请,入邺都。魏齐两代,历为统师,综理佛教,将近四十年,当时有许多所寺僧,都禀承他的教化,远到高句丽国,也遣僧来邺都问法。到北周灭北齐毁灭佛教,法上易服隐于俗中,而修习净业一如常时。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即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八十六岁,圆寂于西山合水寺。所著除他所常讲学的《十地》等经疏外,有《增一法数》四十卷、《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又《众经录》一卷等。
僧范,平乡人,二十九岁听讲《涅槃》,于是往从邺城僧始出家。初学《涅槃》,继往洛阳从法献听《法华》《华严》,后入慧光门下受业。尝敷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等经,各有疏记。
道凭,平恩人,十二岁出家,初诵《维摩》,后学《涅槃》,复究《成实》。继闻慧光弘扬戒律,因往听讲,停留十年,往赵魏弘化,敷讲《地论》《涅槃》《华严》《四分》。
法上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远等,就中慧远是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他是敦煌人,十三岁出家。二十岁依法上为和上、慧顺为阇黎,受具足戒。既而就慧术弟子昙隐听《四分律》五年,后专以法上为师,随侍七年,深究奥旨。北周灭北齐在邺聚集众僧,议废佛教时,慧远独抗声争辩。后来隐居诵《法华》《维摩》等经。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勒召六大德入关,远为其中之一,住长安净影寺,圆寂于开皇十二年(592),年七十岁。所著有《地持经义记》《十地经论义记》《华严经义记》《涅槃经义记》《维摩经义记》《胜鬘经义记》《无量寿经义疏》《观无量寿经义记》《温室经义记》等,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慧远继承法上的系统,阐扬南道的学说,然而晚年又就北方摄论宗的创立者昙迁,禀承《摄论》。他最致力的是《地论》,兼究《涅槃》《摄论》及三论。慧远的门叶甚茂,弟子见于记载的多到十九人。他的弟子灵璨、慧迁都是擅长《地论》的。灵璨怀州人,深明《十地》《涅槃》,是跟随慧远入关的大德十人之一,起初住在大兴善寺,后来慧远圆寂,开皇十七年(597),敕补为众主,在净影寺弘传故业。后住大禅定寺,唐高祖武德初年圆寂,年七十岁。慧迁也曾经作十地众主,瀛州人,爱玩《地论》,在北齐时已经知名。又从慧远重修前业,兼通《涅槃》《地持》,跟随慧远入关,住在大兴善寺,以弘敷《地论》为己任。开皇十七年勒立五众时,请他作十地众主,住在宝光寺,继续讲说。后住大禅定寺,武德末年(626)圆寂,年七十九岁。《续高僧传》卷十二说(大正50‧520c)︰“自迁之殁后,十地一部,绝闻关壤。”此外有智徽、玄鉴、道颜、智嶷、宝安、僧昕等,也都讲敷《十地》《涅槃》。
法上弟子融智,无传,《续高僧传》附于他的弟子〈靖嵩传〉(卷十)中说(大正50‧501b)︰“有大学寺融智法师,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解贯众师,道光二藏,学徒五百,负□摩肩,常讲涅槃及地论。嵩闻之,乃投诚焉。”靖嵩虽然曾经从融智攻研数载,然而到周武帝毁灭佛教,与同学法贵等到南方避难,当时真谛的弟子法泰,在建业讲演新译的《摄大乘》《俱舍》等论。靖嵩常时到法泰那里,咨受摄论宗的教义,后来回到江北,盛开讲肆,弘扬其说,至此地论宗南道派的靖嵩一系转而为后摄论宗。
昙道弟子昙迁,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等经,《地持》《起信》等论,到北周武帝毁灭佛教,南渡住扬州道场寺,常时和同伴谈唯识的义旨,后来获得《摄大乘论》,认为是全如意珠。隋初,往彭城盛弘敷此论,为北地摄论宗的开祖。
道凭的弟子灵裕,定州钜鹿曲阳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从道凭受《地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诵《四分》《僧祇》等律,又从昙隐学《四分》。此后以《华严》《涅槃》《地论》、律部为专业,到周武帝毁灭佛教,隐于村落中。隋初,召为都统,所著有《十地》《华严》《涅槃》《地持》《般若》《大集》《四分》《胜鬘》《观无量寿》《无量寿》《遗教》等经律的疏释及《大乘义章》《往生论注》等。弟子有□渊、惠休、道昂、灵智、昙荣、道辩等。律宗的名德智首,也曾经列席他的讲筵。其中惠休后来转为后摄论宗。□渊是隋代终南山至相寺的开祖,武功人,十三岁出家,听受《华严》《地持》《涅槃》《十地》等经,既而往从灵裕,列席讲筵。后入终南山,置寺结徒,分时程业。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圆寂,年六十八岁。弟子有法琳、法侃、智正、普安等。就中智正,定州安喜人,十一岁出家,开皇十年(590),和昙迁同到长安,受敕住胜光寺。后来往终南山至相寺从□渊,常讲《华严》《摄论》《楞伽》《胜鬘》《唯识》等经论,著有《华严疏》十卷,其余也都作了抄记,唐太宗贞观十三(639)年圆寂,年八十一岁。弟子有智现、智俨。就中智俨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贤首法藏之师,后世华严宗人推尊为第二祖,所以说华严宗渊源于地论宗的南道派。
(二)地论宗北道派的法系
地论宗北道派的创立者道宠,原来是大儒雄(一作熊)安生的弟子,以才艺著称,后来归心佛法而出家。受具足戒后,广研寻三藏十二部,据《续高僧传》本传说,《十地论》的译出,菩提流支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太极殿,各有禁□,不许通言。到译完把两本对勘,只有一字的差异。道宠听到这个奇迹,于是往访流支,问佛法的深义,流支授以《十地》,受教三年,随所闻作疏,就疏开讲,声誉日高,为邺下所推许。他培养出学子多到千余人,而以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及志念等为最。
志念,冀州信都人,受具足戒后,往邺都问道于精通《智论》的道长(一作场)法师,经过数年,便和诞(诞礼)、札(不详)、休(僧休)、继(法继)等一期的俊彦齐名。既而往从道宠,学《地论》;又往西秦从高昌毗昙学者慧嵩学毗昙。学成回到本乡,前后开讲《智度》《杂心》二论十余年,到周武帝毁灭佛教,逃到海边,重新研寻小乘论部。隋‧开皇四年(584),开讲《心论》。历住晋阳的开义、大兴国等寺。大业四年(608)圆寂,年七十四岁。所著有《八犍度论疏》《杂心论疏》及《广钞》等,从他受学的僧俗弟子有好几百人。此外僧休、法继、诞礼,附见于《续高僧传》〈志念传〉中,僧休并见于〈灵干传〉中,事迹多不明。地论宗北道派的法系,以后便无所闻。
(三)地论宗的学说
如篇首所述,地论学者以阿梨耶识为真常净识,并以阿陀那以下七识为妄识,又以阿陀那识为无明。然而这只是从慧远个人的学说中了解到的。因为地论宗从慧光一直到慧远,著述多半散佚不传,他们的学说有遗著可稽考的,只有慧远一人,所以要想知道地论宗的学说,唯有求之于慧远的著述中。如慧远于《大乘义章》〈八识义〉中,说阿陀那和阿梨耶二识的区别,以阿陀那为无明痴闇的妄识,以阿梨耶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文中说阿陀那此方正翻名为无解,随义旁翻有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等八种。其中无明识的解释,是(大正44‧524c)“体是根本无明地故”。又说阿梨耶此方正翻名为无没,随义旁翻有藏识、圣识、第一义识、净识、真识、真如识、家识、本识等八种。其中藏识的解释,是(大正44‧524c)“如来之藏为此识故,是以经言如来之藏名为藏识,以此识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为藏。……”净识的解释是(大正44‧524c)︰“亦名无垢识,体不染故,故经说为自性净心。”这虽然是慧远一人的学说,然而拿他宗的学者所述来和它对勘,就可以知道慧远的学说,和先代地论师所说相符,由此可以推知慧远的学说,即地论宗传统的教旨,而地论宗原始的学说也不外乎此。如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五(下)中说(大正33‧744b)︰“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吉藏于《中观论疏》卷七(本)中说(大正42‧104c)︰“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吉藏又在《法华玄论》卷二中说(大正34‧380b)︰“摄大乘论阿僧伽菩萨所造;及十八空论婆薮所造;皆云八识是妄识,谓是生死之根。先代地论师用为佛性,谓是真极。”所以慧远是传承地论宗的正统的,而所谓地论宗的正统,如上所述,即南道派。
关于地论宗北道派的学说,更没有遗著可稽考,也仅仅是在他宗的学者所述南北二道学说的差异中窥见它的崖略而已。关于南北二道学说的差异,有一种说法是︰北道的学说是梨耶依持说,南道的学说是真如依持或法性依持说。如天台宗的荆溪湛然,于所著《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八中说(大正33‧942c)︰“陈、梁以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黎耶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黎耶以助北道。又摄大乘前后二译,亦如地论二计不同。旧译即立庵摩罗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荆溪又在《法华文句记》卷七(中)说(大正34‧285a)︰“古弘地论,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计不同︰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黎耶生一切法。宗党既别,释义不同。”即南道派把梨耶和真如、法性看做同一而主张宇宙万法是真如的缘起所生,所以真如即是万法所生的依持。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三(末)中,祖述这个真如依持说。他说(大正44‧530b)︰“真中分二︰(一)阿摩罗识,此云无垢,亦曰本净;就真论真,真体常净,故曰无垢。此犹是前心真如门。(二)阿梨耶识,此云无没,即前真心随妄流转,体无失坏,故曰无没。”此显阿梨耶亦称阿摩罗无垢识,其体不异。然而阿梨耶是就随妄流转义立名,阿摩罗是就真体本净义立名,其义相有不同。所以当论述宇宙万法的依持,不采取随妄流转的阿梨耶,而以阿摩罗即无垢真如为依持。北道派和南道派相反,主张宇宙万法从梨耶缘起,即以梨耶为依持。
有说南道是梨耶净识的八识建立说,北道是真妄和合的九识建立说,立第八梨耶妄、第九梨耶净。然在地论北道虽有第九识,还没有庵摩罗的名称,到后来真谛倡导的摄论宗兴起,立八识梨耶妄、九识庵摩净说,如智顗的《法华玄义》卷五(下)说(大正33‧744b)︰“摄大乘人云︰(阿梨耶)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又吉藏的《中观论疏》卷七(本)中说(大正42‧104c)︰“摄大乘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它的归趋,和地论北道一致。因此,地论北道和摄论宗相合,只南道独存,更发展而为华严宗。(黄忏华)
◎附一︰田光烈〈地论师〉(摘录自《中国佛教总论》)
地论师是我国从北魏到唐初的许多精通并弘扬《十地经论》的佛教学者之称。《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有省,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以赞扬“大乘”。那里面有很多大乘教义的解释,从而更巩固了瑜伽一系学说的理论基础。这部《十地经论》是在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时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二人合作译成的,共十二卷。传说摩提与流支见解不同,宣武帝乃命二人别译,后来对勘译本,很奇怪的是仅有一字之差,所以仍归于一本流行(见《续高僧传》卷七〈道宠传〉)。但是在现存崔光的经序里,并没有说到这一段因缘。不过摩提与流支所习并不尽同,而且摩提对《地论》似乎更有专长(《法经录》等都以摩提为主译者),因之从他们二人传习《地论》的,也就发生异解,而形成南北两道。这南北道的解释,一般都说从相州去洛阳的通道,有南有北,两家学徒即沿着两道各别发展而得名。其实,南北道“地论师”在魏都洛阳时期即已分裂,可能是摩提与流支分居在当时御道街的南北,因而成为南道北道两系。
南道系传自勒那摩提。勒那摩提(译为宝意),中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即永平元年,508)到洛阳弘法。译出《十地论》《宝性论》等二十余卷。教授弟子三人,房、定二士传其心法,慧光传承他的法与律学。即因慧术弘通,南道地论的学说得到极大发展。
慧光,定州长庐人,年幼即依佛陀禅师受学。时佛陀任少林寺主,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正在翻译《十地经论》,意见分歧。慧光参与其事,由于他素习方言,遂折衷笔受以为一本。他素擅律学,先在洛阳任国僧都,后在邺城转为国统。并著论疏,故使《十地经论》得以畅行。慧伋下的高材很多,知名者有法上、道凭、昙遵、僧范、惠顺、灵询、僧达、道慎、安廪、昙衍、昙隐、洪理、道云、道晖等人,其中以法上为上首。
法上(495~580),朝歌人,十二岁投道药出家,后入洛阳从慧光受具足戒,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并著文疏。魏齐二代,历为统师将四十年,所部僧尼二百余万,寺四万余。其弟子有慧远、法存、融智等,以慧远为最有名。慧远(523~592),敦煌人,年十三投泽州僧思出家,依法上进具,后即专从法上受学。齐幼主承光二年(578),周武灭齐,将毁齐地佛法,远独抗不屈。毁法后潜隐汲郡西山。隋兴,授洛州沙门都。开皇七年(587)召六大德入关,远居其一,住净影寺。撰《十地疏》十卷等。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分为五聚,二四九科,一本地论师说,料简各家。其弟子有灵璨、慧迁、善胄、宝安、智嶷、智徽、辩相、玄鉴、道颜、僧昕等人。灵璨(548~618),怀州人,游学相邺,深通《十地》《涅槃》。后随远入关,住大兴善寺,为十大德之一。慧远去世后,敕补为众主,于净影寺弘扬所学。慧迁(548~626),瀛州人,初习《地论》,后从慧远通《涅槃》《地持》。齐亡南奔陈。隋初随慧远入关,住大兴善寺。开皇十七年敕立五众,迁遂为十地众主,住宝光寺。他死后,关中即无人再讲《十地》。善胄(550~620),瀛州人,少出家,通《大论》《涅槃》。齐亡南奔陈。隋初北上,依慧远住净影寺。远亡,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宝安,兖州人,初依慧远习《涅槃》。齐亡南奔陈。隋初北上从慧远入关住净影寺。智嶷,本康居王的后裔,十三出家,依慧远传《十地》与《涅槃》,后入关住静法寺。智徽(560~638),泽州高平人,十三出家,后从慧远学习经论,深通《大涅槃经》,讲《涅槃》《十地》等。辩相,瀛州人,出家后依慧远学《十地》乃至大小三藏。开皇七年随慧远入关,住净影寺。玄鉴,泽州高平人,十九出家。依慧远学习经论。深通《大涅槃经》,讲《涅槃》《十地》《维摩》,四时不辍。道颜,定州人,初从慧远学《涅槃》《十地》,后入京住净影寺。僧昕,潞州上党人,隋初入洛阳,从慧远学《十地》《涅槃》,得其宗旨。后入关住兴善寺。
法上的弟子还有融智,常讲《涅槃》与《地论》。其弟子靖嵩,在周武法难时,南避建业,又从真谛弟子法泰学习《摄大乘》与《俱舍论》,后来讲学于彭城,其学兼《地》《摄》两论,弟子有智凝等。
道凭(488~559),平恩人,十二岁出家依止慧光十年。常讲《地论》《涅槃》等。吐纳清爽,京师誉为“一代希宝”。其弟子有灵裕(518~605),弘《地论》等,著有论疏。昙遵(480~564?),河北人,少投慧光出家,化行洛阳等地。年七十余,丞相淮阴王肱举为国都,后转为僧统。他的弟子昙迁,也是学兼《地》《摄》两论的名僧。僧范(476~555),平乡人,年二十九,闻《涅槃》有悟,遂投邺城僧始出家,旋游洛从慧光受业,声闻邺下。常讲《华严》《十地》《地持》等学,著有疏记。惠顺(487~558?),年二十五投慧光出家,讲《十地》《地持》等,都著有疏记。灵询(482~550?),渔阳人,少年入道,后从慧光研寻十余年,撰有《维摩疏记》。僧达(475~556),上谷人,十五出家,到洛阳依勒那摩提三藏学习《地论》。勒那卒,又从慧光学《十地》,并受菩萨戒。历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道慎(515~579?)高阳人,十四岁出家,后入洛阳从慧光学《地论》。安廪(507~583)、昙衍(503~558)、昙隐、洪理、道云、道晖等,均从慧光受学有名。
地论师北道系传自菩提流支。菩提流支(译为道希),北天竺人。于魏‧永平初年(508年顷)来洛阳,住永宁大寺,与勒那摩提等创译《十地》,后随东魏迁邺。前后二十余年,译《佛名》《楞伽》《法集》《深密》《金刚》《无量寿》《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经论,共三十九部,一二九卷。其弟子杰出者有道宠。
道宠,俗姓张,名宾,为儒学大家熊安生的弟子。出家后,从菩提流支学《十地经论》,随闻出疏,名扬邺下。门下英才甚多,其中以志念、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等为最有名。但除志念外,余无传记可考。志念(535~608),冀州信都人,出家后,初从道长学《智论》,后依道宠学《十地经论》,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疏》各九卷,盛行于世。
北道系的人才,没有南道系多,所以在学说传播上,远不如南道之盛。加以《摄论》学说盛行于北方,其主张与北道系相近,而条理缜密过之,所以遂为摄论师所掩,融成一派。到了唐代,因贤首建宗,《华严》之说大张,《十地》原为大经之一品,《地论》精义又悉为贤首家所资取,更无独立宣扬的余地,于是南道系也终于没有传承了。
地论师的著作,属于北道系的,已荡然无存,但南北道不同的重要主张,依据后人的辗转传述,仍大略可言。地论师所学,并不限于《十地》一论,思想上还受到先后流行的涅槃师、摄论师的影响,所以学说的性质比较驳杂。其南北两道互有争论之点,则集中于“当常”与“现常”的主张以及四宗五宗的教判(见《续高僧传》〈道宠传〉)。“常”是涅槃或佛性的异名。北道地论师主张“阿梨耶识依持说”,以众生的根本意识(即阿梨耶识)为诸法的依持,说一切法从阿梨耶识生起(这和摄论师说法相近)。阿梨耶识虽和如来藏(佛性)无别,但并不具足一切功德(《楞伽经》说具足者,是对断见人方便说的)。一切功德必待新薰而后生,亦即是说众生的佛性必须成佛后始得,当果而现,后天所有。这就是“当常”之说。南道地论师反对此说,而主张“真如依持说”,以为阿梨耶识法性,即是真如佛性,以之为诸法的依持,生一切法。此法性真如即如来藏(佛性依《楞伽》等经说)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就是说众生的佛性与生俱生,先天而有,这就是“现常”之说(见道伦《瑜伽论记》)。当常与现常之争,即佛性始起和本有之辩。南道地论师后来主张也多少有些变化。他们说佛性有理性(本有)行性(始起)二种;或说有理性(隐时)体性(显时)缘起性(用时)三种(见《大乘玄论》及《四论玄义》)。这样,他们在本有佛性之外,也主张有始起佛性了。“当常”、“现常”原为地论南北两道对峙之说,后来演变为摄论师与地论师之争,唐初佛教界议论为之纷然。玄奘亦即于此问题疑难不决,而益坚其赴印求法的志愿,从他回国后表启中的叙述可知。关于判教问题,北道地论师用五宗说,而南道用四宗说。五宗之说不得其详,只旧传护身寺自轨有五宗说,即于南道四宗(详下)之上再加第五法界宗,以推尊《华严经》,此或与北道五宗说有关。南道四宗说,佛陀扇多与慧光同说。(1)因缘宗,指《毗昙》说六因四缘;(2)假名宗,指《成实》说三假;(3)诳相宗,指《大品》、三论说“相皆虚妄”;(4)真实宗,指《华严》《涅槃》说“佛性常住”。此四宗名目,后来慧光弟子大衍寺昙隐,改之为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及真宗。慧远又改之为立性,破生、破相、显实。又有约四宗为立相、舍相、显真实三宗者。总之,南道系判教说,后来是有些变化的。
◎附二︰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七讲 (摘录)
《地论》两系的传承是这样的︰
(1)流支传道宠──宠在流支门下三年,随听随记,写成《十地经论疏》,同时即能宣讲,影响很大,有“匠成千人”之说。在这千人之中,著名的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形成为后来的所谓“北道系”。由于他们的学说与摄论师相通,所以在摄论师势力发展到北方之后,二者合流,一般也就只知有摄论师的传承了。
(2)摩提门下有两个方面,因为他兼传定学,禅定方面传给了道房、定义;教学方面传给了慧光,光又兼习律学(当时是四分律)。慧光门下著名的有十人,主要为法上,道凭、僧范、昙遵。再后,由法上传慧远(净影寺),道凭传灵裕,昙遵传昙迁,这就成了所谓“南道系”。这一系的传承,直到隋唐未断;后来发展出贤首宗(以《华严》开宗而包括《十地》在内),才被融合了进去。
上述两系,隋唐以来通称为南北两道。如天台智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是这样的称呼,玄奘在《谢高昌王表》中说“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也是这样提的。但“南北二道”究竟指什么说的,后人就不甚清楚了。如湛然的《法华文句记》中说,所谓南北二道,乃是指从相州(邺都)通往洛阳的南北二道︰道宠系散布在北道一带,慧光系散布在南道各地。但这一说法不甚可信。道宣《续高僧传》〈道宠传〉说,由于两系传承不同,“故使洛下有南北两途,当现两说自此始也,四宗五宗亦自此始”。这明明认为《地论》之分为两派,在洛阳时就已经如此。相州之说与洛下之说,距离是很大的,相州是东魏的新都,迁都在永熙三年(534),而洛阳地方之讲《地论》,则是迁都前二十年的事,假若因讲《地论》不同而分派,应该在洛阳时就发生了,不待迟至二十年之后。所以从相州分派之说,与事实是有出入的。日人布施浩岳提出了这样一种解释︰以为流支与摩提在洛阳异寺而居,流支住永宁寺,在洛阳城西第三门道北,摩提可能住白马寺,在西郊第二门道南,根据他们所住寺院一在御道南,一在御道北,因此有了南道、北道之说。这一解释,可供参考。
道南道北两系学说的不同,道宣已经大体上指了出来,即“当现两说”和“四宗五宗”之异。地论师原来兼通《涅槃》,讨论过佛性问题。不过两系的著作,除南道的还略有残存外,北道的早已没有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仅能知道二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南道讲染净缘起是以法性(真如、净识)为依持,故与本有说(现果)有关系;北道讲染净缘起则以阿梨耶识为依持,同摄论师相近,认为无漏种子新熏,与佛性始有说(当果)有关系(道宣讲的“当”,就是本有,“现”就是始有。)此外,在判教方面,南道的慧光及后来的慧远讲四宗︰因缘宗(《毗昙》),假名宗(《成实》)、不真宗(《般若》),真宗(《华严》《涅槃》《十地经论》)。认为不仅印度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北道则讲五宗,特别抬高了《华严》地位,称之为法界宗。──以上就是从道宣记载中所见到的两家主要分歧所在。当时两道在同一问题上,意见也是极端相反的,使得一般人迷惑不解,所以就有人企图调和,而出现了《大乘起信论》这样的著作。不过《大乘起信论》的主要思想还是来自禅学。
[参考资料] 《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观论疏》卷七(本);《法华文句》卷七(中);《法华玄义》卷十(上);《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八;《大乘起信论研究》;《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续高僧传》卷七〈道宠传〉;高崎直道编‧李世杰译《唯识思想》;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