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坏色(梵durvarṇi-karaṇa,巴dubbaṇṇa-Ka-raṇa.)
又称不正色或杂色。指比丘三衣的染色。“袈裟”(译曰︰染衣、坏色等)一词,即因此色而得名。按,佛陀为使僧侣与穿白衣之外道有所区别,以及避免比丘对所穿着的衣服生起欲染心,因此制定僧衣应染成坏色。
一般说来,坏色虽有三色,但以赤浊色为其本义。据《四分律》卷十六、《五分律》卷九、《摩诃僧祇律》卷十八所述,三色系青、黑、木兰;《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作青、泥、赤;《十诵律》卷十五作青、泥、茜。
关于此等坏色衣之染料,《四分律》卷四十九举出︰泥陀婆树皮、婆荼树皮、犍陀罗、毕钵、阿摩勒树、根茜草;《毗尼母论》卷八列出︰泥陀婆树皮、婆陀罗树皮、菲草、乾陀、胡根、阿摩勒、佉罗树、施设婆树皮。
[参考资料] 《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二;《善见律毗婆沙》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