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坐(梵niṣadyā,巴nisajjā,藏ḥdug-pa、bshugs-pa)


  四威仪之一,指整衣正容而坐的仪相。《毗尼母经》卷五云(大正24‧828c)︰“坐者,众僧集会,敛容整服,跏趺而坐,法用可观,名之为坐。又复坐者,佛游行到一树下跏趺而坐,观者无厌,名之为坐。如坐禅人,一坐经劫,身不动摇,皆名为坐。”
  坐法的种类颇多,兹分述如下︰
  (1)结跏趺坐︰即全跏趺坐。又名跏趺坐、趺坐、结跖、双盘,密教称为莲华坐、如来坐。系以左足压右腿上,右足压左腿上的盘足坐法。象征生(众生界)佛(佛界)不二,乃所有坐法中最为殊胜者。
  (2)半跏趺坐︰又名贤坐、菩萨坐、单盘。系以右足压左腿上之坐法。与结跏趺坐皆有吉祥坐、降魔坐之分。戒律允许比丘尼行此坐法。
  (3)踞坐︰即蹲踞。蹲两足而坐,以示对长者的尊敬。《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下载踞坐有︰不得交足、不得双前两足、不得却踞两手掉捎两足、不得支拄一足伸一足、不得上下足之五事。
  (4)长跪︰两膝着地,两胫翘空,二足之趾拄地,挺身。为比丘尼之礼。
  (5)互跪︰两膝交互跪地。为比丘之礼,与长跪皆是印度及西域的敬仪。
  在密教,因修法种类与本尊不同,除有上述坐法外,亦有萨结跏坐、贤坐、嗢俱吒坐、箕坐、丁字立等。 
  (1)萨结跏坐︰竖膝、交脚而坐,用在修息灾法之时。
  (2)贤坐︰并脚蹲坐,臀部不着地,用在修降伏法之时。
  (3)嗢俱吒坐︰右脚踏左脚上,蹲臀不着地。
  (4)箕坐︰横左足,竖右足膝而压左足跟,两足形如箕。此乃如意轮观音之坐相。
  (5)丁字立︰又名钵□多里荼立。系右足立,以左足着右足内侧。乃明王等忿怒尊之立相。
  按︰古印度《奥义书》中,曾载有吉祥坐、牛口坐、莲华坐、勇坐等十余种坐法。佛教之坐法,恐系自此类古印度之坐法演化而来。
  [参考资料]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蕤呬耶经》卷下;《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