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堕罗钵底国(梵Dvāravatī)
以泰国湄南河下游为中心而建立的古国。西元七至八世纪左右,由蒙族所建立。有关此国之史料甚阙,因此其事迹并不明确。唐代之史料所载此国之名称并不一致,有堕罗钵底、杜和钵底、堕和罗等名。依汉文史料。相传此国南接盘盘(马来半岛中部),北接哥罗舍分(位置不明),西临海(孟加拉湾),东接真腊或水真腊(柬埔寨)。唐‧贞观年间(627~649),此国尝朝贡中国,至八世纪初尚见此国之名,其后则不见传载,因此被认为于八至九世纪左右灭亡。
此国宗教属小乘佛教,今留有独特的建筑遗迹与雕像。即在蓬杜克(Pong Tu|k)、普拉帕东(P‘ra Pat‘or)等地发掘有窣堵波、支提及僧院之遗构。此等建筑系沿斜坡而成阶梯状。其中,窣堵波有正方形与圆形。周围有上覆圆顶的回廊所围绕,本体四面皆置佛像。此种窣堵波类似缅甸蒲甘的阿难陀寺。支提与窣堵波大致相同,但无回廊。僧院则为长方形建筑。
其次,雕像几乎皆是佛像而无菩萨像,由此可见小乘佛教的盛行。佛像多为立像,其特征在于头发是大卷发,脸为长圆形,眉毛连接在一起,前方伸出对称、而且手结相同的印契,穿着薄的法衣,带子下垂。此种佛像,是在印度后笈多美术影响之下,于堕罗钵底国独自发展而成的样式。座像的雕刻,则有受南印度影响的痕迹,尤其是坐在蛇上的佛像更为显著。此等雕像,对于其后的高棉或泰国佛像有很大的影响。雕像的材料为石与青铜。石像较大尊,青铜像较小。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大唐西域记》卷十〈三摩呾吒国〉;《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卷一0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山本达郎《堕和罗国考》;G. Co edes《The Excavations at pong Tuk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the Ancient History of Siam》;G. Q. Wales《A Newly Explored Route ofAncient Cultural Expa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