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塔尔寺(藏sKu-Ḥbum)
又作金瓦寺、塔儿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藏语称“□本贤巴林”或“□本”,意为“十万佛像”或“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西藏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系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后续有扩建,逐步发展成今日之规模。
寺内佛殿、经堂参差,宝塔林立,建筑融会藏、汉两种风格,主要建筑有大金瓦殿、大经堂、弥勒殿、文殊菩萨殿、长寿殿、小金瓦殿、大八如意宝塔等。
大金瓦殿,藏语称“赛尔顿”,意为“金瓦”,因屋顶用鎏金铜瓦覆盖,故名。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及中心建筑。殿中央矗立一座大银塔,高十一公尺,相传为宗喀巴出生时,家人为其埋葬胎衣之处。塔前有金银灯等装饰物。殿内莲台上有塑、铸、绘画、堆绣(具有立体感的刺绣)的佛像,墙壁、天花板上绘有佛教故事。殿两侧各有弥勒佛殿一座。
小金瓦殿,藏语称为“旃康”,为塔尔寺的护法神殿。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殿内有造型怪异的金刚力士佛像十余尊,另有小型佛像、小型铜质镏金宝塔、经卷等。院内两侧及前方有二层藏式建筑的壁画廊,楼内墙壁绘满各式壁画。楼上有野牛、羚羊、狗熊标本,制作精巧,宛如活物。
大经堂,藏语称为“从灵多活”,是塔尔寺佛事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亦即集体礼佛诵经的场所。初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后经几次扩建。西元1913年遭回禄之灾,1917年又重建。为塔尔寺之最大建筑,亦为全寺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堂内悬挂着用各种绸缎剪贴的各种佛像,以及佛教故事图与宗教生活图,并悬挂着各种壁画,制作精细,生动别致。四壁的经架上存放着数以百计的经卷,四壁佛龛中供着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鎏金铜佛。此外,大经堂下设四大扎仓(学院)︰(1)参尼扎仓(显宗学院),成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2)居巴扎仓(密宗学院),成立于清‧顺治六年(1649);(3)丁科扎仓(时轮学院),成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4)曼巴扎仓(医学院),成立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
九间殿,藏语称“尖骄公叟”,系九间硬山式建筑,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是供奉五方如来的地方。殿内有块数百斤重的黑色大石,上有一个脚印及一对手印,传说系宗喀巴所留。八大如意宝塔,是八座大小一样,并列于塔尔寺入口处的宝塔,各高六点四公尺,均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系为纪念释迦牟尼一生中之八大功德而建。八塔分别为︰莲聚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槃塔。
大拉浪,亦称大方丈室,藏语作“扎喜杭赛”,在塔尔寺最高处,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由山门牌坊、经堂、公署等组成。是塔尔寺行政事务负责人法台的居住处,也是达赖、班禅来塔尔寺时的住地。
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间举行四大法会,为全寺之重要宗教活动。此外,本寺以酥油花、壁画、堆绣闻名于世。
◎附︰马育祥〈塔尔寺的寺院组织和宗教活动〉(摘录自《塔尔寺》附录)
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丛林之一,座落在我国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西宁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所谓六大丛林,即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由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于现在塔尔寺所在地,因此,塔尔寺不仅和宗喀巴具有极密切的关系,并且成为我国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的一个中心。
塔尔寺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藏语称塔尔寺为“古本”,即十万佛像之意。相传宗喀巴降生时,他的母亲将胎衣埋于今日银塔的底下。后来该地生出一株菩提树,枝叶繁茂,每叶上现出狮子吼佛像一尊。“古本”一词,藏语中通常用以形容数量众多,因此该地遂被称为“古本”;寺建成后,也以“古本”为名。可见塔尔寺的历史和宗喀巴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宗喀巴原名贡嘎宁宝。后人尊敬他不愿直呼他的名字,称他宗喀巴。“宗”意为湟水,“喀”意为水滨,即“湟水滨人”的意思。他诞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父名伦本格,母名香沙阿曲。他小时就很聪明。七岁时他的父母送他到化隆夏琼寺的高僧噶玛俄瑞多杰处出家学经,取经名罗桑扎巴,学习写读经典。十六岁时结伴前往西藏求学,在前后藏各教派寺院访师问道二十多年。学问精进,博通显密,著述很多,名声大著,为全藏教徒所推崇。当时正值萨迦派(旧教中的花教派)衰落,各说纷起。一般僧侣不重佛教经典,不守戒律,而习于骄奢淫逸和崇尚邪咒,甚至以吞刀吐火来惊世骇俗。宗喀巴立志改革,取迦当派祖师阿底峡的宗旨,兼采各派所长,主张先显后密。重苦修,严戒律,禁止娶妻,使佛教教义形成一个新体系,名为格鲁派。他的信徒都戴黄帽,以区别于戴红帽的旧教徒,因此也称为黄帽教,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黄教。
宗喀巴去西藏后一去不返。他的母亲因为年纪老了很想念他,于是写信并附了一束自己的白发请人带到西藏去,意思是要打动他回家省母的念头。但是宗喀巴为了宗教事业,始终没有回来,只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上自己的画像和一尊狮子吼佛像。他母亲接信后,根据他信中的嘱托,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小塔。到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黄教信徒仁钦宗哲坚参为纪念宗喀巴的诞生地,在塔前建立了一座小寺。起初只有十余僧人,后来逐渐发展到四、五十人。万历五年(1577)他又建立了一座弥勒佛殿,塑了一尊弥勒佛像,称为“古本香巴”,“香巴”即弥勒佛之意。这可说是塔尔寺正式建寺的开始。万历十一年申中族昂锁从海南仰华寺迎请三世达赖锁南嘉错来寺。达赖嘱咐当时的寺院主持人宗哲坚参桑布和施主们扩充寺院。寺院僧人各建住所,并于每年正月建立庙会。自此,佛殿逐年增加。由于这所寺院,是先有塔后有寺的,故被称为塔尔寺。
当时寺院附近居住的藏族有六个部落,即西纳族(在今湟中西拉川)、祁家族(在今齐家川)、龙本族(在今互助县南充台子)、申中族、西合巴族、梅仰族。他们对寺院的修建贡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寺中的护法神殿(小金瓦殿)即为西纳族昂锁班九嘉木错主持募化而修建的。
万历三十一年(1603)四世达赖云丹嘉错从蒙古去西藏,路过塔尔寺,见寺院与民间村庄杂处,僧俗不分,乃任命当时的寺院主持人鄂赛尔嘉错,为第一任法台,嘱其分离僧俗,整饬教规。这是塔尔寺有法台的开始。万历四十年正月庙会时,建立了“参尼扎仓”,即显宗学经部门,开始了寺中的讲学制度。崇祯二年(1629)修建了三十六柱的大经堂,此后得青海蒙、藏土司、千户、百户等屡次布施,寺院更渐次扩充,宗喀巴的纪念塔也由琉璃塔改修成了银塔。清‧顺治六年(1649)成立了“居巴扎仓”,即密宗学经部门。康熙五十年(1711)成立了“曼巴扎仓”,即医学部门。同年,青海蒙古王公额尔德尼布施黄金一千三百两,白银一万余两,改修大金瓦殿的屋顶为鎏金铜瓦。乾隆五年(1740)藏王颇罗鼐布施巨款重修大金瓦殿,并安装了殿脊的金鹿、金轮、金幢等饰物。乾隆四十一年建造了寺前的如意宝塔。嘉庆七年(1802)重修护法神殿,换上鎏金铜瓦,形成了今日的小金瓦殿。嘉庆二十二年建立“丁科扎仓”,即天文历算部门。经过几百年的扩建和修建,塔尔寺才逐步形成了今天拥有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和僧舍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
寺院组织
塔尔寺原来的寺院组织可以分为行政组织和宗教组织两种。最高行政负责人为总法台,总揽全寺的教育和行政事务。由本寺推选对教义研究有心得、并有相当社会声誉而且经济力量充裕的活佛充任,任期三年,也有连任七、八年甚至十多年的。总法台下设有襄佐一人,协助总法台管理全寺事务,任期一年。经活佛们提出候选人,由六族甘巴等开会决定,任满后仍可连任。总法台下还有六族甘巴,是由六族中每族选出一位代表,但只限六族中的喇嘛当过僧官、翁则或吉索第巴的人才有资格。这个机构在全寺会议中有决定各项事务的权力。其下为吉索,即寺院的实际行政机构,称为大吉哇。凡全寺金钱出入、口粮筹措、各种集会饮食的经管、各神殿香火人员的安排、印刷经籍以及对外界的联络等事务,统由这个机构处理。在这个机构中,设有吉索第巴三人,为实际负责管理全寺事务的人,这三个人通常称为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他们处理各项事务后要向总法台汇报。大老爷总揽全寺内部事务;二老爷负责对外交涉事务;三老爷负责会计总务。在三位老爷下还有一些人员听其指挥。老爷的任期为三年,由一般当过僧官而办事能力强的喇嘛中选任。辞职或期满连任,都由总法台决定。吉索中除三位老爷外,还有一位管杂务的人,通称四老爷。另有汉文秘书一人,藏文秘书二人。
全寺的重要事务,由总法台主持,并由襄佐、大僧官、大老爷加上六族甘巴等十人组成的噶尔克会议讨论决定。
行政组织系统表︰
┌襄佐───┐ ┌大老爷┐
│ │ │二老爷├吉索第巴
│ │ │三老爷┘
寺主──总法台─┤六族甘巴 ├吉索┤四老爷
│ │ │汉文秘书
└噶尔克会议┘ └藏文秘书
塔尔寺的宗教教育的总负责人也是总法台。其下是大经堂(磋清),大经堂中设总督察员(协敖)一人,即大僧官,负责维持全寺纪律,指导全寺喇嘛的生活和学习,并检查喇嘛的犯戒行为。在举行大庙会时,他也要巡查维持秩序。大僧官下有身体魁梧的属员四人,称为小僧官,扛著作为大僧官标志的四楞铁棒,在寺内巡行,所以也称为铁棒喇嘛。这是六族甘巴从全寺喇嘛中推选出有地位、办事比较公正的人担任,经总法台批准,任期一年。大经堂中还有总引经师(翁则)一人,负责在大经堂中领头诵经,总引经师由熟悉各项经典的念诵仪式和声音洪亮的喇嘛,经推选后担任,任期三年。
大经堂下还有四个学经部门︰(1)显宗学经部门,即“参尼扎仓”。是研究显宗教义的学经部门,也是全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学经部门。(2)密宗学经部门,即“居巴扎仓”。是研究密宗教义的学经部门。(3)时轮学经部门,即“丁科扎仓”。是研究天文、历算、占卜等的学经部门。(4)医学部门,即“曼巴扎仓”。是专门研究医学、制药技术的部门。每一学经部门都各有法台(堪布)一人,由各该部门活佛中推选,任期三年。负责各该部门一切行政教育事务。显宗学经部门的法台常由总法台兼任。法台下有督察员(格贵)一人,引经师(翁则)一人,总务(业日哇)一人,任期都是三年。每一经堂中都有郭臬管理经堂的打扫、添油等杂务。业日哇和郭臬以下,还有若干服务人员。大经堂是四个学经部门的全体喇嘛聚会念经的场所,也是显宗学经部门的经堂。
宗教组织系统表
┌格贵(僧官)
┌大僧官(协教) │翁则(引经师)
│┌参尼札仓──法台┤业日哇(总务)
││(显宗学经部门)└郭皋(经堂管家)
寺主──总法台──大经堂┼┤居巴札仓─────(组织同“参尼札仓”)
││(密宗学经部门)
││曼巴札仓─────(组织同“参尼札仓”)
││(医药部门)
│└丁科札仓─────(组织同“参尼札仓”)
│ (时轮学经部门)
└总引经师(翁则)
塔尔寺的喇嘛剃度出家后,在寺院内的宗教教徒生活以及学经方法,都有相当严格的制度和规定。小孩在五、六岁时(远来僧人也有一二十岁的),可以到寺院作喇嘛。到寺院以后,先要剃发表示出家。在寺院内随其师父在一起生活,师父多半是叔伯等亲戚。由师父教给字母拼音和简单的经文,如〈坚卜卓〉(皈依颂)、〈卓玛〉(救度母赞)等,到十岁左右要受沙弥戒,就算正式当了喇嘛,加入寺院组织,每天到经堂念经。按规定到二十岁左右还要受比丘戒,执行释迦佛所定的二五三条戒律。这些受戒的手续连“转世”的活佛也必须履行。受过比丘戒的喇嘛,所受戒律的束缚更为严格。不过寺院中一生没有受过比丘戒的喇嘛也很多。作了正式喇嘛后,便可以依照师父的意见或自己志愿加入任何一个学经部门学经。
喇嘛入显宗学经部门的最多。显宗学经部门分五大部︰(1)因明学,(2)般若学,(3)中观学,(4)俱舍学,(5)戒律学。塔尔寺的学制把因明分为五个班级,般若也为五个班级,中观为两个班级,俱舍为两个班级,戒律为一个班级,一共十五个班级。每级一年,要十五年学完。每班有一个“爵尔本”(班长)领导学经。学经的方法,不是集体上课,而是每天照所规定的时间,在自己所拜的经师家里听讲。听讲后按时到辩经院和同级的喇嘛讨论和讲辩。讲辩时要作出拍手掌或其它手势以加强其语气。不论讲辩哪一部经典都是依据因明学(逻辑学)的格式互相辩驳。这种讲辩既能帮助记忆,又能深入钻研,是一种较好的学经方法。
塔尔寺的各学经部门都把一年分为七个阶段,一般是一个月为一个阶段。正月二十五日(农历,以下同此)到二月二十四日为春季前阶段,藏语称“昔曲庆莫”;三月初三日到四月初二日为春季后阶段,叫“昔曲昔玛”;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二十四日为夏季阶段,叫“雅尔曲”;六月十五日到七月底一个半月为坐夏阶段,叫“雅尔奈”;八月十五日到九月十四日为秋季阶段,叫“端曲”;十月初一日到十五日半个月为中等阶段,叫“尼尔曲”;十一月初五日到腊月初四日为冬季阶段,叫“□曲”。如果遇到闰年则在闰月里加中等阶段十五天,称为闰月阶段,叫“达拉曲妥”。这些阶段统称为“曲妥”,意为在学时期。在这些阶段里,喇嘛要集中精力学习和讲辩。无论哪一级都有一定课程,规定在这一阶段学完。两个“曲妥”之间的时间统称为“曲参”,意为间歇时间。这些时间是庙会或喇嘛自由活动时间,也可以到其他经师家里去请教听讲。有些必须熟读的经籍和仪轨念诵等,必须在听讲、讲辩之后熟读背诵,由学经部门的督察员、班长和法台进行考试。每年年终考试及格的由寺院予以奖励,不及格的便要留级。也有本人认为需要继续学习,自请留级的。成绩优秀的学僧,每逢庙会或节日喜庆时,可以到大庭广众的场合去讲辩经典。如果把因明等五大部全部学完,就称为“噶仁巴”。以后就可以在自己的住处博涉群经,自行研习,作考“格西”的准备。
塔尔寺的显宗学位有两种︰一种是作了“噶仁巴”一、二年就可参加考试,考取后授予“林塞”,又名“噶居巴”;一种要在作“噶仁巴”后继续研习七、八年到十几年,才能参加考试,及格的授予“多仁巴”的名义。显宗学业完成后,无论得“多仁巴”与否,都可以升入“居巴扎仓”学密宗。在“居巴扎仓”研习三至十年后可以参加密宗考试,考试及格则授与“俄仁巴”。这种显、密宗的“格西”学位,名额很少,每年各考一名,考中显宗、密宗格西学位的喇嘛,便可以派充作本寺各学经部门的法台,也可以自己收徒弟公开讲学。在寺院中有学术地位并受人尊敬。
密宗学经部门的学僧,除了完成显宗学业,再研习密宗教义的喇嘛外,也有自小进入密宗学经部门的学僧。但他们学的仅是作法仪轨及熟读密咒经典。密宗学经部门每年的学期与显宗学经部门相同。密宗教义研究主要有两大部,一部是《生起次第论》,藏名“吉忍”;一部是《圆满次第论》,藏名“作忍”。
时轮学经部门主要是学内时轮与外时轮相结合的道理。外时轮实际上是学习天文历算,包括推算日月蚀的方法。他们也用农历(时宪历)的五行、天干、地支、七曜、九宫、二十八宿等配合推算。学期与显宗相同。
“曼巴扎仓”专门培养医生和制药技术。藏医在诊断上有诊脉、验粪便和查痰唾等方法。还有“穿刺放血疗法”、“酥油止血疗法”等富于民族传统的医疗方法。治法与汉医大致相同,有内用药与外敷药。药物制作多将生药研成细末。还有丸药。医药部门的学期与显宗相同,也可以考取学位,称为“曼仁巴”,意为医学士。
宗教活动
塔尔寺每年有四个大庙会和两个较小的庙会,这些庙会藏语通称为“曼兰”,意即祈祷。除了宗教意义外,也还有社会经济意义。
正月大庙会是明‧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在拉萨所创行,藏语称“却处曼兰”,意为神变祈祷大会,是为格鲁派所有寺院都举行的法会,主要是为了供养诸佛菩萨来祈祷一年的吉利。塔尔寺的正月庙会,从农历正月初八日起,共十天。在这期间,大经堂、各学经部门、各佛殿、各转世喇嘛的寓所和各公共办事处,每天都有拿“施食”香灯、学养“三宝”。各重要经堂经常有“千供”和“百供”等(千、百供是以一千份或一百份灯香、净水、粮食和干花等在一处供养)。大经堂和各学经部门的喇嘛每天都上殿诵祈祷经三次,各重要佛殿也专有喇嘛诵经。大殿堂、各学经部门和各佛殿都布置得富丽堂皇,以供信徒朝拜和一般人士参观。十四和十五日是正日子。十四日上午在辩经院跳法王舞。十五日上午举行浴佛。晚上各学经部门、各公共办事处和转世喇嘛寓所,都有花灯供养,而以大经堂的花灯为最讲究。
四月大庙会藏语称“对庆松总”,意即三节俱备。从四月初十日到十九日止,寺院各处的法事、供养和布置,都和正月庙会相似。十一日举行“发心供养”,每个喇嘛都要在供养的佛像前发愿︰“为利益众生而成佛”。十四日午间跳法王舞。十五日是正日子,上午十时在寺前山上展布大佛像,一般人称为晒大佛。塔尔寺共有释迦佛像、狮子吼佛像、宗喀巴像和金刚萨埵像四种,每次只展一种。庙会展布佛像,一来是使信徒们瞻礼;二来是为了防虫蛀。展布之时,山前扎巨大帐棚,由总法台领导众喇嘛在寺中巡查一周,下午跳坚桑舞。晚间大经堂、各学经部门、各神殿和转世喇嘛寓所,都点酥油灯数十盏至数百盏,同时把四月规定为“净月”,在“净月”里,对于戒律、禁忌和行为要特别注意。而且念经礼佛作功德的也特别多。
六月大庙会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降凡和弥勒佛出世。从六月初三日起,举行庙会八天。寺院的布置、供养和法事与正月大庙会基本相同外,寺院里所有公有宝物都要在这时取出来展布。初七日上午展布大佛像,仪式与四月庙会相同。下午跳法王舞。初八日是正日子,上午举行弥勒佛转世仪式,藏语称“贤巴林科尔”。这个仪式由喇嘛一人化装弥勒佛,手拿乐器、香炉、幢幡等,引导一百多个手持宝物的喇嘛,在寺院四周转一圈,转毕仍回原处。下午跳坚桑舞。
九月大庙会从九月二十日起,共五天,规模较小,这是为了纪念释迦佛“三转法轮”(意即讲了三次经)。寺院的布置、供养和法事,比以前三个庙会都简单。二十二日开放所有佛殿及收藏宝物的所在地。二十三日跳坚桑舞。
此外还有两个较小的庙会。一个是纪念宗喀巴圆寂,从农历十月二十二日起,一共九天。寺内的布置与九月庙会相似,所诵经典着重于对宗喀巴的祈祷和赞颂。二十五日是宗喀巴的忌日,从那天晚上起,全寺房顶上连续点酥油灯五个晚上,并由喇嘛在房顶上高声反覆念诵对宗喀巴的赞颂和祈祷词五句;另一个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七日的年终祈祷,全寺喇嘛念诵祈祷经五天,也是辞旧迎新的仪式。
塔尔寺主要活佛的简史
阿嘉呼图克图
阿嘉呼图克图是青海大呼图克图之一。他在塔尔寺的地位比其他转世喇嘛高,是塔尔寺寺主。“阿嘉”是藏语父亲之意。相传第一世阿嘉是宗喀巴父亲转世,故得为寺主。他的第一世名喜惹桑布,明末清初人,是塔尔寺的格西,任该寺第十六任总法台,俗姓阿氏。第二世洛桑丹悲坚赞,转世时即称为阿嘉佛。第三世洛桑坚样嘉错,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于郭密族的贺尔加庄。幼时在塔尔寺显宗学经部门学习因明、中观、般若等科。后往西藏,在色拉寺诸高僧处听受显、密诸宗。曾先后到北京四次,历任北京雍和宫掌印扎萨克喇嘛,及蒙古多伦诺尔寺掌印喇嘛。乾隆末年,被封“禅师”、“呼图克图”名号。嘉庆十六年(1811)又加封“诺门汗”名号,遂称阿嘉呼图克图。晚年回寺讲学,对塔尔寺各佛殿的扩建和修建很有功绩,对寺院讲学基金捐助尤多。嘉庆二十一年圆寂。第四世名耶喜克珠,于嘉庆二十二年转世于郭密族贺尔加庄。幼时在塔尔寺学习因明,二十余岁后曾赴北京数次,同治七年(1868)卒于湟源。第五世名洛桑丹白旺秀,于同治八年生,也去过北京数次,宣统元年(1909)卒。第六世阿嘉生于宣统二年。幼时在本寺学习因明、般若诸科,十余岁时曾去蒙古、北京等地。回寺后努力学习,不问世俗,对于显、密宗教义都很有造诣。曾任塔尔寺总法台,提倡学习,整饬戒律,纠正了过去寺院的颓败风习,颇得寺院僧侣的尊崇,1948年冬卒。
赛赤呼图克图(即甘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
第一世名阿旺洛锥嘉错,于明‧崇祯八年(1635)生于塔尔寺属的梅仰族。幼随其舅学习写读,清‧顺治九年(1652)赴西藏,入哲蚌寺“果莽扎仓”学习五大部经,得其奥旨。后升入拉萨下密宗学经部门,专门研究密宗,先后获得显、密宗学位。曾任哲蚌寺“德扬”、“果莽”两扎仓堪布及下密宗学经部门堪布与甘丹寺的“香仔法王”。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第四十四任“甘丹墀巴”,从此尊称为赛赤。藏语赛赤(蒙语锡勒图)即为金座,为宗喀巴金座继承者的称呼。清圣祖玄烨请他去北京,封为呼图克图。此后,他曾去东蒙传教,数年后返回寺院。康熙二十七年卒。第二世名洛桑丹白尼玛,康熙二十八年生于青海蒙族的羊桑地方。幼时在塔尔寺学经,先后在塔尔、佑宁、夏琼等寺辩经、布施。乾隆初年赴北京,清高宗弘历命他用蒙古文翻译大藏经《甘珠尔》部,在新修的雍和宫内,创立显宗、密宗、医学和时轮四个学经部门,并从事讲学。乾隆三十七年(1772)卒于贵德德庆寺。第三世名阿旺华丹成勒嘉错,于乾隆三十八年生于大通却藏滩。幼时赴北京,后返青海,在塔尔、德庆两寺学经,并往西藏巡礼。此后一意静修。壮年时即逝世。第四世名图旺丹白尼玛,生于青海蒙旗。九岁赴北京,不久即逝世。第五世阿旺图丹旦白尼玛,生于塔尔寺属的梅仰族。他是当时的察罕诺门汗的亲兄弟,道光初年曾赴北京,后在塔尔寺学经。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第六世名洛桑图丹嘉错,道光二十七年生于黄河南的莽拉族。幼时在塔尔、德庆两寺学经,咸丰末年曾赴北京,后返青海,因西宁地方不宁,乃在黄河南德庆等寺继续学习五大部及密宗教义。同治十三年(1874)又赴北京,并在蒙古各地传法,曾任多伦诺尔等寺掌印喇嘛。光绪五年(1879)返青海。后任塔尔寺总法台,提倡学习,亲自讲学,重订塔尔寺寺僧规则,重修佛殿数处。卸任后,于德庆寺及罗多吉扎囊拉赛康等地静修。光绪二十八年卒。赛赤在塔尔寺的地位仅次于阿嘉。常住寺院为贵德德庆寺,在青海及东蒙有直辖的寺院数处。
朝藏呼图克图(也译为却藏)
朝藏呼图克图是青海外呼图克图之一。第一世名南结环爵尔,于明‧万历六年(1578)生于青海多隆沟的却藏村。曾在西藏哲蚌寺“果莽扎仓”学显宗、下密宗学经部门学密宗,为当时西藏著名格西之一。当时甘肃河州癿藏的韩土司派人前往西藏,请求四世达赖派高僧去讲学。后来他应聘去河州,韩土司建了一座寺院让他主持。以后,又到青海、蒙古等地专事修行,很得当时俺达汗的儿子宾兔兄弟的敬重。崇祯三年(1630)起任塔尔寺总法台八年。崇祯十二年起任佑宁寺法台十年。在任期内整饬学风,不遗余力。有著述数种。清‧顺治七年(1650)卒。第二世名洛桑丹白坚参,生于顺治九年,曾在塔尔寺的显宗和密宗学经部门学经,后赴西藏学经。返青海后,任塔尔寺密宗学经部门法台。康熙十九年(1680)被封为呼图克图。康熙三十五年起连任塔尔寺总法台十七年。在任期内提倡学习,整饬戒律,兴修扩建殿堂,成绩显著。康熙六十一年七世达赖住塔尔寺时,被聘为经师。雍正元年(1723)因参与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反清活动,被清军处死,年七十一岁。第三世名阿旺图丹旺秀,雍正三年生于佑宁寺附近的恰记沟。乾隆七年(1742)前往西藏求学,在哲蚌寺的“果莽扎仓”学经。并在七世达赖和当时的“甘丹墀巴”阿旺却典处听受密法,深得七世达赖的器重,给予“阿奇图诺门汗”封号。乾隆十三年返青海,任佑宁寺法台。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七年、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曾两次出任塔尔寺总法台,建树颇多。第四世名洛桑图丹达结,生于乾隆六十年,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第五世名洛桑图丹些珠尼玛,生于咸丰九年,曾赴西藏学经,返青海后又随郭莽喇嘛听受密法,并在大通、互助两县传授佛教教义,深受藏、蒙、土族信徒信仰。
赛多呼图克图
赛多呼图克图是青海外呼图克图之一,是塔尔寺地位较高的喇嘛。明‧万历时,土族高僧阿旺成勒加错曾随三世达赖去蒙古。三世达赖圆寂后,又随四世达赖到西藏,把平生化募的资财布施拉萨小昭寺,作为盖屋顶金瓦之用。金顶修成后,四世达赖给以“赛多诺门伊增”名号。藏语“赛多”,即金顶的意思。他后来又到青海、蒙古,深得俺达汗子孙敬重。固始汗平定青海后,其子岱青巴图尔又拜他为师,听受佛教教义多年。八十五岁卒,是为第一世。第二世名洛桑成勒南结,清‧顺治元年(1644)生于河州癿藏,曾赴西藏哲蚌寺学经。取得学位后,返青海传教。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第三世名阿旺丹白坚参,康熙二十二年生于青海蒙旗,十二岁时入藏学经,因水土不服返青。后入塔尔寺显宗学经部门学经,取得第一届“多仁巴”学位。雍正十年(1732)又赴西藏,在各寺广行布施。乾隆十一年(1746)起任塔尔寺总法台四年,曾重修大金瓦殿殿顶,为寺院置备佛像及法物颇多。乾隆二十六年卒。第四世不详。第五世名耶喜图丹旺秀,乾隆五十一年生于青海湖附近的吉隆。十五岁入塔尔寺显宗学经部门学经,嘉庆九年(1804)去西藏,入哲蚌寺“果莽扎仓”学经九年。嘉庆十八年考取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学位。回青海后,任广惠寺法台及塔尔寺密宗学经部门堪布。嘉庆二十五年任塔尔寺总法台,在任期内曾创建时轮学经部门,及倡刻宗喀巴师徒三人全集。道光十九年(1839)卒。第六世名洛桑曲称嘉错,道光二十五年生,曾在塔尔寺显宗学经部门学经,对经典、文学都颇有修养,同治五年(1866)任塔尔寺密宗学经部门法台。卸任后,赴黄河南柴达木一带传教化缘。自同治十年起,连任塔尔寺总法台十三年。他对整顿寺规和修缮佛殿都很有成绩。光绪九年(1883)赴蒙古、北京等地传教,光绪十七年任夏琼寺法台。卸任后,回塔尔寺专事著述,并续修《塔尔寺志》。晚年喜饮酒。光绪三十四年十三世达赖来寺,责其不守戒律,遂引起塔尔寺内哄。他不得不避居寺外静房,当年去世。赛多在塔尔寺的地位仅次于阿嘉、赛赤。深得蒙族信徒信仰。
[参考资料] 李志武、刘励中合编《塔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