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塔(梵stūpa,巴thūpa,藏mchod-rten)


  指埋藏遗骨、经卷,或为标示特别灵地而造的建筑物。塔(木橖)是略称,具称为塔婆,或窣睹波、数斗婆、私偷簸、苏偷婆等,意译方坟、圆冢、归宗或高显、聚相、灭恶生善处等。
  锡兰俗语称塔为dagoba。又,另有一说,谓塔与支提(caitya)同义,但是,塔婆以外的建筑物也叫作支提,所以两者应不完全同义。《法华经疏》卷十一说,有舍利的称为塔婆,无舍利的称为支提。然又举另一说法,谓无关舍利之有无,皆名支提。中国之称塔为浮图,系根据支提或支提浮图之语而来。
  相传释迦牟尼佛曾知地下有迦叶佛的舍利,而以土覆其地为塔。由此传说,可知造塔是古印度贵族的埋葬法,如同其他民族间所行的埋葬法,把土高高堆起,用以有别于平地。依《增一阿含经》卷十九所说,值得起塔供人礼拜的,只有佛、辟支佛、声闻、轮王。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缘经》说,为如来起塔,可造露盘八重以上。菩萨、缘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等渐次减少,至轮王则仅为一盘。又,《僧祇律》说,也可为凡僧起塔,但无露盘。以上所述,见《华严经探玄记》卷八。
  众所周知,往昔在迦毗罗卫国与舍卫国早有拘留榛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塔之建造。相传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舍利)被分为八份,各各造塔供奉。其中之一由释迦族所造的塔,近年在尼泊尔国境发现。此外,据说为阿难等佛弟子所造的全身塔或碎身塔,今尚在阿摩罗瓦齐、巴路特、山崎等地,据推定系西元前二、三世纪左右所建造,属于阿育王时代的建筑,如同山崎塔一样,至今还保存着几近完整的塔形。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记载,阿育王曾修缮拘那含牟尼佛等古塔,并造八万四千新塔。但是,阿育王是否真的造八万四千塔?则不得而知。属于此一时代所造的塔,有半圆球状的塔身,从其顶点穿一小孔垂直达地平面上,底部藏置舍利等遗物。周围为礼拜道;外侧设石栏,有四门。以宝盖或宝瓶遮盖在顶上纵孔。此即后世所谓的“相轮”。或在塔身半腹造步道以及阶梯。石栏与四门有巧妙的雕饰,至于塔身的修饰就比较少。
  此后经三、四百年,佛教盛行于北印度,属于此时所建造的塔,塔身是长圆筒形立在方形的基坛上,无石栏与四门,塔身与基坛周围有装饰。此类塔婆遗存于北印度、阿富汗、新疆等地,其中构造宏伟且比较完整的遗塔,是在北印度马尼卡拉(Manikyala)的大塔。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另有一类是后世流行于我国、日本等地的多重塔,此由《西域记》卷二〈犍驮逻国〉条所记载的迦腻色迦大塔之记事中可知。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记载迦叶佛塔云(大正22‧497c)︰“下基四方周匝栏楯,圆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盘盖,长表轮相。”又云(大正22‧498a)︰“四面作龛,上作师子、象种种彩画,前作栏楯,安置花处,龛内悬缯幡盖。”
  此外又说四面作种种园林、池沼或宝支提。
  一般而言,造塔是为供奉遗骨,但也有为供奉佛的爪发、牙齿、钵衣之类而造塔。或在与佛陀一生行历中主要事件有关的地方设塔纪念,如在佛生处、成道处等造四塔、八塔之类。又,有如在灵鹫山的登山道所设的下乘、退凡二塔。以上各种塔或是埋藏品不同,或是建造的目的不同,但同样都设置在屋外的地上。
  后来流行造小形的供养塔,在塔内供奉佛舍利或经文。供奉的经文代表佛舍利,被称为法舍利,大多以“诸法缘起颂”作为小形供养塔所供奉的经文。《造塔功德经》中详说造塔法以及造塔功德。如云(大正16‧801a)︰
  “其状高妙出过三界,乃至至小如庵罗果。所有表刹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犹如针等。所有轮盖覆彼大千,乃至至小犹如枣叶。于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
  又,《右绕佛塔功德经》也述说礼拜佛塔的功德。在印度古代的雕刻中,以右绕佛塔表示恭敬状的作品为数不少。
  现在仍遗存在新疆地区的古塔,与遗存在北印度的古塔,大体而言并无差异。同样在方坛上置圆筒塔,但坛是二重或三重。在雕饰方面,由于塔已荒废,故不得而知。在喀什噶尔北方与和阗北方也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塔。西藏的塔,肩部显著的扩大,塔前有龛。缅甸、泰国、越南等地,塔的形状,异于前述诸塔。
  在我国,塔的形式,与上述印度等地的塔,大异其趣。造塔风习或许是从北印度、新疆等地传入我国,再加上风土民情的变化而发展成一种木造的塔。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六的记载,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会稽永兴的许询舍宅,立崇化寺,造四层塔。北魏时,洛阳永宁寺的九层塔,甚为壮观,可媲美北印度犍驮逻的迦腻色迦大塔与日本平安京法胜寺的大塔。依《洛阳伽蓝记》卷一云(大正51‧1000a)︰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遥已见之,(中略)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
  此塔塔高号称百丈,日本法胜寺的八角九重塔塔高为八十四丈,北印度迦腻色迦塔高四十余丈。
  可惜在我国古代,木造建筑的古迹极少,加上元、明以后,塔的式样发生很大的变革。所以,要研究古代的塔婆建筑,往往须根据隋唐前后的记录以及遗存在日本的古塔来推究。
  ◎附一︰〈帕高达(pagoda)塔〉(摘译自《亚细亚历史事典》)
  帕高达(pagoda)塔,特指印度以及印度文化系统国家的高塔状建筑物。西元十六世纪经由葡萄牙人传入西欧。原语不详,有人以为是锡兰语dāgaba(转化成dagoba)的讹传。dāgaba意指窣堵波。源自巴利语dhātu-gabbha,亦即梵语之dhātugarbha(舍利藏所、舍利塔),原意系指佛教所特有的半球状、中间实心的建造物。此外,堆积成高塔状、印度人称为西卡拉(sikhara)的建筑,也可称作帕高达(例如马曼拉普拉姆的七岩石寺院,称为七帕高达;科那拉库的印度教寺院则称为黑帕高达)。又,缅甸的佛教建筑有作高塔形的,也有窣堵波形的,但一律称为帕高达。同时东南亚各国高大的建筑物也适用此语,甚至连中国的石造塔婆,日本的三重塔、五重塔等皆可用此称谓。
  ◎附二︰见心〈东西南北话浮图〉(摘录自《法音》杂志1985年五月号)
  中国的佛塔,源出印度。它在伴随佛教东来的过程中,又融合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使佛塔这一独特的宏伟结构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绽开了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如今,我们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看到雄伟挺拔、高标云际的宝塔,既美化了我国的山河大地,也为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这里介绍的是有关佛塔的一些零星资料,见闻有限,未必完全准确,略资谈助而已。
  [现存最古老的塔] 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十二角十五层,高四十余米,塔檐密接,外型优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中(520~524)所建,是我国现存古塔的元老,历时一千四百余年,仍岿然屹立。
  [最新的塔] 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1958年动工兴建,1964年落成开光,塔高五十点九米,八角十三层。第二层内有纯金塔一座,供奉释迦牟尼佛灵牙。
  [最高的塔] 洛阳永宁寺木塔,建于北魏孝所熙平元年(516),高达一千尺。可惜这座举世闻名的高层建筑,不幸在永熙三年(534)二月被火焚毁,只在人间阅历了十八度春秋。现存最高的塔是河北定县开元寺塔(又名料敌塔),八角十一层,高八十四米,与上海二十四层楼的国际饭店的高度不相上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
  [最矮的古塔] 吴越王钱俶造金铜供塔,只有二十厘米高,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供养。
  [最小的古塔] 北京妙应寺的香泥塔,只有拳头大小,显得古朴庄重,造于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原藏白塔中,重修白塔时发现,今陈列在该寺文物室。
  [层级最多的塔] 唐‧咸通年间(860~873)僧云皎在浙江湖州飞英寺修建石塔,计三十七级,层檐密接。比该寺现存的八角七层塔(南宋‧绍兴年间建)要多三十层。
  [层级最少的塔] 南京长干寺塔,系晋‧咸安二年(372)简文帝所建,只有三层。现已不存。
  [现存最高的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八角,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通高六十七点一三米,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
  [最古老的铁塔] 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铁塔,八角,七级,高二十四米,唐‧宝历间(825~826)李德裕所建,已有一千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比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八角,十三层,高十七点九米,建于北宋‧嘉祐六年)要早二三五年,比山东济宁铁塔(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原为七级,明‧万历九年重修时增至九级,高二十三点八米)要早二七九年。
  [花塔] 广州六榕寺塔,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北宋‧绍圣四年(1097)重建。高五十七米,八角,九级,每级皆有暗层,计八明九暗,合九层十七级。由于塔形华丽壮观,宛如一根花柱直插云霄,俗称“花塔”。
  [别致的六和塔] 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钱俶为镇江潮而建,宣和中毁于兵火。现存砖结构的塔身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7)。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砖塔外增建木构檐廊。今塔高五十九点八九米,八角七级,每层中心都有小室。这种砖木复合结构的塔,在我国南方还有多处,在塔群中可算是别具风格。
  [对峙的双塔] 泉州开元寺双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塔。两塔相距约二百米,东西相望。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中,初为木构,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改为仿木结构的花岗石塔,高四十八点二四米;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建,原为木塔,北宋‧政和间易为砖建,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为石塔,高四十四米余。双塔倩影相随,亭亭并立于紫云大殿前方。
  [三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鼎足矗立于苍山洱海之间,气势雄伟。大塔方形,名千寻塔,中空,十六层,高六十九点一三米,建于南诏‧保和年间(824~839)。南北两小塔为实心,八角十三层,均高四十二点一九米,呈白色。
  [四塔] 沈阳法轮寺的北塔,广慈寺的南塔,延寿寺的西塔,永光寺的东塔,分立四门,遥相顾盼,别有一番妙趣。
  [五塔]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五塔门楼上,建有五座藏式佛塔,分东南西北中五方拱立,形式各异,主伴相导,引人入胜。北京西黄寺和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均由五座塔组成。宝座和塔身刻有佛像、飞天、狮象等纹饰,内容与密宗有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七塔] 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院的宝座塔由七塔组成。中央的一大二小共三座塔,鼎足矗立于三角形的角点上,其余四塔,分立四隅。
  [八塔] 青海湟中县塔尔寺内的如意宝塔有八座喇嘛塔。塔形为尖顶,上圆下方,取释迦牟尼八相成道之义以为纪念。八塔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这是我国建塔布局的又一形式。
  [建塔最多的地方] 河南嵩山少林寺甘露台畔,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僧人墓塔二三0座。塔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不同的样式,是我国建塔最多的地方,故称“塔林”。南北其他古刹尚有多处保存了“塔林”,为研究历代塔型结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建塔最多的人] 传说五代时期吴越王钱俶花十年时间,铸就八万四千铜塔分发各地供养。据佛典记载,印度阿育王也曾造八万四千塔,供养佛陀舍利。他们二人可说是造塔最多的人。
  ◎附三︰震华〈佛塔考略〉(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
  中国佛塔之创始
  中国建塔,始于何时何地何人,对此问题之答案,有下列各种异说︰据唐‧道世大师,则主张周文王时,于坊州檀台山造大砖塔为始(《法苑珠林》三十八),但彼亦系根据古老之传闻,无坚实之历史可证,故其说似不可靠,其较有历史事实之明证者,当以汉明帝建白马寺塔为可近信(《佛祖统纪》五十四),而时人丁仲祜居士,则依《唐高僧传》指吴‧孙权所建立之建初塔为最古(《佛学大辞典》),按建初塔塔基,在今首都报恩寺,寺经洪杨之后,已形衰落,塔亦无存。
  又杨炫之《伽蓝记》云︰“汉明帝崩,起祇洹(塔)於陵上,自此百姓坟冢,或作浮图者焉。”据此民间之造浮图,其风气亦甚古,而《续述征记》却谓︰“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阳浮图也,汲水迳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立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凋落略尽矣。按熹平为汉灵帝年号,中国之有浮图,当始见于此,惜某君不传其姓名,所云累砖作百达柱八所,岂即浮图之古制乎?”余按灵帝为明帝后第七帝,当知坟前之立浮图,明帝时既开端,灵帝时已成习惯,故《征记》所考,不可为据,同时可以证实中国之有浮图,不自灵帝熹平为始,而自所永平为始也,又不自民冢浮图为始,而自佛寺浮图为始也,佛寺浮图又以白马寺为正当之信史,檀台建初二说,为附属之参考焉。
  《魏书》〈释老志〉谓︰“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四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晋世洛中浮图,有四十二所矣。”盖当大兴年中,於潜董汪,为造浮图最出力之人,石赵时勒虎二君,敬重佛图澄,亦广造寺塔,故浮图得日以增加,但此时犹多在京城境内,及至魏时,文成孝明二帝,俱勒诸郡建浮图,而后民众始渐知有此物,尔后隋文帝诏诸郡建百一十塔,可算造塔之最盛时期,宋时吴越王造八万四千小铜塔,其数量可谓最钜,但工程远逊于前,总之亦非短期可能成办,由宋以降,坛皆有建筑与修造,惟民国以来,连年兵火,政府忙于应接,已无暇致力于此。
  塔之体质
  塔之体质,向无固定之规例,凡物质中之可以堆砌雕琢者,皆可为之,昔者印度所造诸塔,大都石质为多,砖质次之,而塔之大小高低,亦无一定,往往于一处建立数十塔,鳞次相望,远近辉映,如《大唐西域记》四记︰“那仆底国阇林伽蓝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小窣堵波,诸大石室,鳞次相望,不详其数,并是劫初已来,诸果圣人,于此寂灭,差备难举,齿骨犹在,绕山伽蓝,周二十里,佛舍利窣堵波,数百千所,连隅接影。”今再将塔之各种体质,汇记于次︰
  (1)宝塔︰用珍宝严饰之塔,名为宝塔。《法华经》〈宝塔品〉曰︰“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
  (2)木塔︰鄮县有舍利塔,太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岛上有乌石作道人,形颇有衣服,褚令凿取将视之,石纹悉如袈裟之状,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图,堂殿房廊,周环备满,号阿育王寺。”(《三宝感通录》一、《法苑珠林》三十八)
  (3)砖塔︰坊州乐华宫寺南二十里许,俗号檀台山,上有古塔基,甚宏壮。古老传云︰“昔周文王于此游猎,见有沙门执锡持砖塔一十三层。”(《法苑珠林》三十八)
  (4)石塔︰晋‧兴宁二年,沙门慧力于瓦官寺造石多宝塔一所。(《弘赞法华传》一)
  (5)铁塔︰唐‧李德裕于润州北固山之东南,建铁浮图七级。(《京口三山志》)
  (6)铜塔︰宋太祖时,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此经功德云︰造像造塔者奉安此咒即成七宝,即是奉藏三世如来全身舍利)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佛祖统纪》四十四)
  (7)土塔︰高丽辽东城傍塔者,古老传云︰“昔高丽圣王出现,案行国界,次至此城,见五色云覆地,云中有僧执锡住立,既至便灭,远看还见,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三宝感通录》一)
  (8)香塔︰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数盈积,建大窣堵波,总聚于内,常修供养。(《西域记》九)
  (9)沙塔︰《法华》〈方便品〉云︰“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又《经律异相》四十四有五百童子聚沙为塔之故事。
  (10)粪塔︰西域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推其本源,乃是如来在世之时,与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东曰︰“我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名加尼色迦,在此处起浮图。”佛入涅槃后二百年,有国王字加尼色迦,出游城东,见四童子,垒牛粪为塔,高可三尺,俄然即失矣,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笼之。(《西域记》)
  层级
  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缘经》云︰“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犹言层)八重以上。(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阿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也。”又依《僧祇律》,凡僧亦起塔,谓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既非圣人,总无露盘,仍使在屏处,若违之则结罪,故今之圆寂比丘,多有建石塔者。此塔在禅家名无缝塔,又名卵塔,推其立名之源,由南阳忠国师对代宗谓︰“为老僧作个无缝塔”(《传灯录》〈忠国师章〉)为始,后之禅者托斯语窆亡僧,削尖石团□而无缝棱,无层级,呼为无缝塔。无缝塔之形如鸟卵,因名卵塔。《雪峰存禅师录》〈难提塔铭〉曰︰“土主曰松山,卵塔号难提。”
  中国历来建造佛塔,层级多不依经为准。有三级者︰如晋之咸安二年,简文帝在金陵长干寺所立之塔。有四级者︰如晋成帝时,尚书许询所建之塔。有五级者︰如北魏太祖诏京城所立之塔。有七级者︰如唐太宗勒建牛首山塔。有九级者︰如汉明帝初建白马寺塔。有十级者︰如后周所建之开封繁塔。有十一级者︰如宋太宗勒建开宝寺塔。有十二级者︰如梁武帝敕建同泰寺塔。有十三级者︰如坊州檀台山之古塔。有十五级者︰如隋文帝时辛彦所建之塔。有十六级者︰如贵州龙里县古福洞之塔。有十七级者︰如隋时营州梵幢寺之古塔。有三十七级者︰如唐‧咸通中僧云皎所造之湖州飞英寺石塔。
  普通所习见之塔,其上上层级之范围,大都逐次缩小于下下层级。其形象往往有下□成为两截,上下不能连贯一气者。不过此种式样,为特殊之例外建筑,国中却不多见。如开封繁塔即为一例。繁塔在开封东南城外三里许,若登龙亭顶上,便可望见之。下面三级,伟大特盛,其上顶有数小级,状如巨体小头之怪物。据考繁塔为古吹台旧址。即春秋时晋‧师旷奏乐处。建于后周,共十级,各为六方形。每方之宽度约二丈四尺,则周围实有十四丈四尺。每级外壁凿洞极多,洞中均塑佛像,雕缕精细绝伦。明太祖望大梁有王气,欲压之,乃铲除七级,今只余三级。嗣后经另造七级置其上,仍足十级之数。塔中有赵安仁写经,其于塔壁之间,有题名之小品石刻甚多,并皆精妙。所著地名,尤可补《宋志》所缺,而与《太平寰宇记》互相发明。
  关于塔之每层门首,有一新奇富趣之点缀,颇有记载之价值。逊清‧雍正间,重修杭县月轮山塔,塔成,乾隆帝赐以七层匾额,供奉塔中。一曰初地坚固,二曰二谛俱融,三曰三明净域,四曰四天宝网,五曰五云扶盖,六曰六鳌负载,七曰七宝庄严。此种点缀,实能使游者每至一层,对境遐想,心中别添一种意味。
  塔之外部
  (一)高度︰塔之高度,由数寸至数尺数丈数十丈不等。如吴越王之金铜供塔,其高不过数寸。西晋鄮县所现之舍利塔高一尺四寸。隋郑州超化寺泉中所现之石塔,高可三尺。至如唐太宗时忻州道俗所造之铁塔,高一丈余。吉林农安之龙安塔,高五丈余。四明天封寺僧伽塔,高十八丈。辽宁锦州之砖塔,高二十五丈。广东广州之舍利塔,高二十七丈。陕西长安之大雁塔,高三十丈。宋开宝寺所建之塔,高三十六丈。贵州龙里县之塔,高四十八丈。杭州月轮山永明禅师所建之塔,高五十余丈。其最高者,则莫如北魏孝明帝勒建之永宁寺塔,计高九十丈。余初见记载,犹不甚信有此高大。继阅《续藏》第壹辑第贰编第四套所收之《佛祖统纪》(三十九)中为九十文,余疑文为尺字,于是益疑初次所发现之证据为妄。近者复于《伽蓝记》内得睹此项事实之详细说明,的确为九十丈。《统纪》文字,实系丈字之误。此种高大之建筑物,实为中国过去美术史上之创闻,想专制时代之皇家宫殿,虽称备极华丽,其高度当绝不能与此塔并肩。即今日世界最高之巴黎铁塔,亦不过仅与相等,而不能加乎其上。可见中国美术发达之早,实为世界各国所不及也。
  东汉有陈元龙者,其家有一楼高达百尺,而在当时即非常著名。及至后代,犹有人歆羡之,如宋代大诗家陆游,在〈秋思〉中有︰“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之句。由此以观则永宁寺塔,却为难得可贵绝无仅有之建筑物。同时一般富有游览癖者,每凡至于有塔之地,莫不以一登为快,盖楼台虽能收远近山水于几席之间,然辅佐目力不足之功能,究不如塔。古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移此语于浮图,尤为精当。故各地浮图,往往被一般文士墨客,画入风景中矣。兹不惮繁琐,略为言之︰
  沈阳八景──“塔湾夕照”为沈阳八景之一,塔在城西十二里,每当晴明之夕,长影横空,映射生光。
  锦州四大──“北镇山大”、“兴城牌坊大”、“义县佛大”、“锦县塔大”名为锦州四大。锦县城中十字街鼓楼北,有古砖塔,六角形,高二十五丈,为唐代故大佛寺之遗迹。
  吉垣八景──“北山双塔”为吉垣八景之一。塔在吉林城德胜门外三里许之北山,上有寺宇四层,玉皇阁后,双塔并峙,一大一小,夏秋之际,游人群集。
  西湖十景──“雷峰夕照”为杭县西湖十景之一。可惜于孙传芳入浙之际,自然倒毁,卒未得人修复,已只剩残迹矣。
  常德八景──“龙潭塔影”为常德八景之一。塔在城东德山,下有龙潭,潭水澄鲜,塔影常倒映其中,虚实对照,颇饶幽致。
  晋垣八景──“双塔凌霄”为晋垣八景之一。塔在县城东南之郝庄,每当朝露未晞,旭日初升之际,映塔影于汾水,似笔濡峰,插于空中。
  宁夏八景──“古塔凌霄”为宁夏八景之一。塔在宁夏省治宁夏县城内西偏之承天寺,又名西塔寺。塔形八角,高十一层,以青砖砌成。正殿卧佛,长二丈余,曲肱而卧,覆以绛被。塔后小殿,题额“古塔凌霄”殿门之墙,镌唐‧玄奘取经事,纤细精妙。
  广州八景──“琶洲砥柱”为广州八景之一。琵琶洲在广州西南,江水环绕,舟楫如织。其上树木繁茂,一望蓊然,顶上浮图九级,矗立云霄。
  塔所在地,往往占风景之优势,故游人乐与登临。而同时在心坎里,由视觉输入一种强度之吸引力,不但能将胸中宿垢涤除净尽,而重行罩上一层轻快爽适之意境。且能诱引心灵,发出许多新鲜诗料。如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云︰“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松夹道驰,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在上一首诗里,所表现之情景,吾人固可以见出岑参当时感官所得之霄外风味,是如何可爱,而一种潇洒出尘之想,亦不觉油然生起。
  但塔之安置窗棂扶栏者,方可拾级而登,有一类塔,虽分有层级,而内部却为实质。盖造塔原义,是在纪念佛陀,非为专供人游览,今之专以塔之为用为游览者则误矣。
  (二)形式︰考塔之原始建筑,规模形式,纯粹为印度之色彩,盖我国从来未有此种建筑。其经始时,安基标本,纵不出诸印度匠人之手,其先必得梵僧绘其图样,而后方有所著落,或梵僧为建筑时之直接指导者。且塔之建造,在汉明帝时建白马寺塔,为其缘起。其必由腾兰二师,为之规划一切,已不言可知。后来塔之数量日增,其中渐参以国人思想,而成为中印化合之建筑物,或成为纯粹中国之建筑物,自属必然事实。
  塔之形式,种种不一,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之差别,方形如常熟虞山之方塔,圆形如河南嵩岳寺塔,六角形如锦县之砖塔,八角形如金陵报国寺琉璃塔。
  (三)位势︰塔之位势表示,则又花样不同,各尽其美。
  (1)孤立式︰此属单纯独立之式样,为最普遍,无庸举例。
  (2)对立式︰此如陕西长安之大雁塔与小雁塔,两两相望。大雁塔在陕西省城南门外大慈恩寺内,为唐‧玄奘法师所造,高宗永徽初,玄奘法师在慈恩译经,永徽三年,奘基二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浮图量高三十丈,嗣以营塔功大,恐难卒成,改用砖造。奘师自述愿文,有“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记。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故塔亦称经塔。其称雁塔者,或云奘师建塔时,有雁过而地,即瘗于塔,故取此名。对荐福寺之小雁塔,此则称大雁塔。小雁塔寺去慈恩西一里许,唐‧天授元年改名荐福,神龙以后,翻译佛经造浮图十五级高十余丈。
  (3)排立式︰此如浙江嘉禾县茶禅寺三塔,一字长横。其初此地有龙潭,深阴莫测,雨晴有白光三道起水上,唐季异僧行云者,运土石以实潭,积久潭塞,遂建三塔以镇之,并建佛刹。五季钱氏赐名保安补陀,宋改为景德寺,明‧洪武定为禅寺。塔久圮,清‧康熙里人钱江,捐资铸铁顶重建焉。乾隆赐“涌塔同参法华品,试茶分证赵州禅”对联,因改今名。咸丰兵毁,光绪二年,姚文□金涵,捐资重建三塔。
  (4)方立式︰此如辽宁沈阳四门四塔,四面遥顾。法轮寺,在沈阳地载门外,有塔曰北塔。广慈寺,在沈阳德盛门外,有塔曰南塔。延寿寺,在沈阳外攘门外,有塔曰西塔。永光寺,在沈阳抚近门外,有塔曰东塔,号称沈阳四塔。
  (5)拱立式︰此如北平五塔寺五塔,塔在西直门外万牲园北里许,原为直觉寺,凡五浮图,俗因称五塔寺。蒙古人所建,寺后有塔甚高,曰金刚宝座,形方,四面皆石刻佛像,工极精致,自暗窦中左右入,盘旋以跻其巅,则平台矣,台涌小塔五,内藏如来金身。
  (6)分立式︰此如北平西山金刚宝塔院七塔,棋形罗布。其塔纯用玉石砌成,中间方形者最大,四隅各一次之,前面二座为圆形稍小,方者凡十三层,顶各有帽。
  塔之内部
  (一)构造︰塔有虚实二质,其构造方法,亦因之而有简单繁复之分别,今且就虚质之塔,略述概要︰
  虚质之塔,如兼及供人登临者,内必有梯,可以扶登,外必有门,可以属目。门外有廊,可以行走,廊外有栏,可以凭之望远,亦可用以防险。逐层栏外,或有飞檐翘起,如鸟翼垂空,檐下悬金属之铎,随风和鸣,铿锵远闻,此为一般之普通情形。至于曲折周详之细密布置,其复杂变化,虽不至塔塔互异,然亦不易给人以有统属之了解。盖建筑时代有先后之不同,匠心有巧拙之不同,材料又有砖石等之不同,于此众异荟萃之下,更加以思想进化之变迁,何能成一相同之建筑,故今所论,既不能强异而同,亦不能强同而异,只有略举一二,以例其余。
  《伽蓝记》云︰“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中略)有灵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刹即今日之宝塔或寺顶之尖顶)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象三千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塔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铎即铜铃,内置木心者曰木铎,铁心者曰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布,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安化陶必铨〈复修南塔记〉云︰“塔之名出释流,其建于各郡州邑,盖学者艳唐韦肇故事为之。以形尖耸如笔,足助文芒,故语风水者取焉。亦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意也。吾故邑(安化)无之,乾隆己巳,乡先达以学宫脉从西迤逦,而安为横木穴,于异方笔架山创焉,以引木星之秀,后科目称最盛。铨童试时,尝一登其地,观其雄峙险壮,浩然廓然,以为豪杰旷逸之士登于兹也,必有以扩其高明广大之怀,而发抒其奇者矣。已而故师移置望城坡,遂不竞越,己酉邑士谋复之,平溪张师,概然任其事,而铨与许其鸣盛效奔走焉。择故址向内隐隆之第一峰筑之,通甃以石,不事瓦甓,计高六丈有奇,八方,方五尺有奇。七层层为门四,其下一层为大门,周以栏杆,额曰连元,累而上曰云程,骋步曰仰高,曰上达,最上一层,凿石象奎星祀之。方其外而圆其中,两端虚而中间实,协于阴阳互根,规矩叠运之义。角悬风筝四十八,每风过铮铮能作声。”
  (二)雕刻︰每凡一塔,内部逐层,必有点缀,最低限度,亦必刻一二碑记,叙述创造动机,及其经过,用垂将来,以资纪念。在此碑记中,有足引起古今人之注意者,一为多宝佛塔碑记,唐西京千福寺僧楚金所造之舍利塔,天宝间勒助成功。碑文为颜真卿书,为其中年笔法之最整齐而圆健者。世称董香光书,实得力于此碑。盖颜书师褚登善,董由颜以学褚,此碑最有蹊径可窥也。清‧嘉道间,馆阁书体,习此者甚多,当时有处处颜多宝之谣,则但取其结构之完整而已。鉴赏家以凿井之凿字未泐损者,为最初拓本。二为玄秘塔碑记,塔为唐时大达法师所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碑本在长乐南原,后移西安府学。
  其次又有刻圣像者,如隋初有诜律师刻木为十二神像,妆饰于雒县大石寺塔下。又如广州六榕寺花塔中,有桐柱,周围镌佛像千尊,因又名千佛塔。唐‧王勃曾撰〈千佛塔碑记〉,见《王子安集》。复有于塔之每层墙壁间,置成龛形,安奉佛像,以备供养者。
  其次又有雕刻大藏局部之经典,用作舍利供奉者。盖经典为法身舍利,灵骨为生身舍利,建塔者既不能得生身舍利,不妨男身舍利以为替代。故塔中镂刻佛经,嵌于四壁,为多处所见。其间所刻之经典最长,所费之石工最钜者,则为绥远之大明寺塔,塔内刻有《华严经》全部,及金世宗阅经人名。
  (三)储藏︰古来造塔,常将许多尊重名贵宝物,纳于塔之内部,但仍以舍利、经卷、佛像三项为多,其余皆为附属品。不过此类宝物,只可作暂时之保存,盖人为之破坏,往往较天然之破坏为烈。即以洪杨一役为言,到处塔寺几毁一空,任何艺术作品,亦所不顾。如金山文宗阁所藏之《四库全书》,尚不能受其爱护,余复何言。故凡一塔毁捣,其中所有秘宝,除物体重大,不易偷运外,余皆不翼而飞。今于概叹之余,略志三碑遗文证古。
  〈玄秘塔碑记〉文︰“楚金禅师,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
  〈建州宝善庵舍利塔记〉云︰“宋‧皇祐元年,曹后命宫中建塔于汴之通许县洪福寺,尽取宫中所奉舍利,藏于塔之第四层,后岁久塔圮,至崇祯甲戌,流寇侵境,县官取塔砖修城,得一石匣,启之,中有水晶瓶七,俱贮舍利;银瓶一,贮佛骨一节,中有舍利如黍者甚众;银匣一,贮金佛像二尊,考之旧碑,始知其由。”
  〈秀州普照院多宝塔记〉云︰“塔有七级,每级藏法华宝箧各一帙,下级加以金银为文字,顶层安相轮经九十九本,基下瘗以卧佛舍利,自余经卷塔像,不复具数。中门塑多宝释迦立坐之像,众宝庄校,极为严饰。”(《补续芝园集》)
  功德
  浮图虽然是一种建筑物,然可藉以资修福慧,成办道业。此在经论中,常有所见,兹略数则,用征凭信︰
  (1)造塔︰《僧祇律》云︰“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团,散心治佛塔。”又《百缘经》云︰“佛告阿难,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宝塔。时有长者,见竖塔枨,心生随喜,持一金钱,安着塔下,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钱,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以一筑塔为因,尚感如是果报,何况多财庄严。
  (2)修塔︰《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迦毗罗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其妇生一儿,端正殊妙,见者敬仰,渐大见佛,得阿罗汉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而供养之。其后小毁,有童子入塔,见此破处,和颜悦色,集唤众人,共涂治塔,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天上人中,受乐无极,常为天人,所见敬仰,乃至今值于我,为诸人所见敬仰,出家得道。”又佛世有一比丘,因过去于塔檐安置一铃,感得生生喉音洪亮,为众乐闻。
  (3)扫塔︰《三千威仪经》云︰“扫塔有五事︰(一)不得着履,(二)不得背佛扫塔,(三)不得取上善士持之下弃,(四)不当下佛像上故花,(五)当旦过澡手自持净巾还拭佛像。”复有五事︰“(一)当先洒地,(二)当使调,(三)当待燥,(四)不逆扫,(五)不迎风扫。”又《小法灭尽经》云︰“过去无数劫,有佛出世,号曰定光,入涅槃后,分布舍利,起塔供养。法欲末时,有一贫人,无方自济,卖薪为业,向泽扫薪,遥见泽中有一塔寺,甚为巍巍。即到塔边,瞻观形象,欢喜作礼,惟见狐兔飞鸟走兽,止宿之处,草木荆棘,不净满中,回绝无人,复无形迹,无供养者。贫人睹见,心用怆然,而不晓知如来神德,但以欢喜诛伐草木,扫除不净,扫讫欢喜,绕之八匝,作礼而去。缘此功德,命终之后,生光音天,众宝宫殿,光明晃煜,于诸天中,巍巍最胜。”
  (4)旋塔︰又名绕塔,《提谓经》云︰“旋塔有五功德︰(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声音好,(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何因缘故?得端正好色,由见佛像欢喜故。何缘得声音好?由旋塔说经故。何缘得生天上?由旋塔时意不犯戒故。何缘得生王侯家?由头面礼佛足故。何缘得泥洹道?由有余福故。佛言旋塔有三德︰(一)足举时,当念足举。(二)足下时,当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顾视,唾寺中地。”至于绕塔形式,经律之中,制为右绕,若左绕行,为神所诃。《三千威仪经》云︰“绕塔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蹈虫,(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唾佛前地,(五)不得中住与人语。”《华严》〈净行品〉云︰“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得一向意,不续四毒。”
  (5)礼塔︰《僧祇律》云︰“人等百千金,扫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缁门崇行录》云︰“唐‧子邻,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宝,邻逃东都依广受寺庆修律师出家,忽思亲归宁,父失明,母已故三载。因诣岳庙敷坐具,诵法华,誓见岳帝,求母生处。其夜岳帝召谓曰︰汝母禁狱现受诸苦,邻悲泣请免!帝曰︰可往鄮山礼育王塔,庶可救也!邻即诣塔,哀泣礼拜,至于四万,俄闻有呼邻声,望空中见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倏然不见。”
  [参考资料] 《玄应音义》卷七;《瑜伽论记》卷二十一;《十诵律》卷五十六;《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佛所行赞》卷五;《阿育王传》卷一;《高僧法显传》;《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章;谢克《中国浮屠艺术》;小野玄妙《佛教美术概论》;小衫一雄《中国佛教美术史の研究》;松本文三郎《印度の佛教美术》;平川彰《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团》《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平川彰著作集》第六册;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の成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