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境行果


  境、行、果三者的并称。境,一般指外界的事物,亦即五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与意识所知觉的对象,然此处之“境”,特指意识所认识的对象,即观照、信、理解的对象。行,谓修行,即反覆不断深入地观察、理解所认识的对象(境)。果,指由修行而证得的悟境,亦即修行所得的果报。
  又,境系就一切法,审其善、恶、无记三性,分别观察其有体无体、有为无为等。行,指境界既已知晓,则应修习闻、思、修三慧,专心致力于五重唯识观。果,指有漏之修能感招世间一切妙果,无漏之修则可永灭诸障、证得大菩提。
  《般若心经幽赞》卷上云(大正33‧526a)︰
  “略复有三︰(一)境,(二)行,(三)所得果。犹昔不知真妄境界,起烦恼等因受众苦,今正翻彼故亦有三。由此最初应审观境,既知善恶修断行成,因行既圆果德便证。诸佛圣教虽复无边,说修行门不过三种。”
  唐‧贤首法藏在论述《起信论》之宗趣时,系以境、行、果立论,谓境分法、义,一心为法,三大为义;行分体、用,四种信心(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为体,施、戒、忍、精进、正观之五门修行为用;果有分、满二者,菩萨得分果(随分觉),如来得满果(究竟觉)。即谓因一心三大之法义,而起信修行遂成佛果。
  ◎附︰欧阳渐〈瑜伽师地论叙〉(摘录)
  凡教所明,惟有三种︰曰境、行、果。是称三相。依境起行证果,如是而为教故。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别惟普被故,是为略说十七地义。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