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增上果(梵adhipati-phala,藏bdag-poḥi Ḥbras-bu)


  五果之一。资助主因之助因为增上缘,依增上缘所得之结果,即为增上果。此外,又指能作因所得之果,即依助业之增上力所生的结果,亦即藉业之余势而显现之果,如相对于眼根,眼识是其增上果。《俱舍论》卷六谓能作因唯无障住,若与胜力,所得之果即称增上果,其文云(大正29‧35a)︰“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即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于五识身,诸有情业于器世界,耳等对于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闻已便生欣见欲故。”
  按,能作因与增上果有宽狭之别,依《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之意,能作因指住于无障者,故广摄有为无为一切法,其体较宽;增上果则约于因果故,除去非因果之无为法,唯摄有为法,其体较狭。
  又,有关增上果与士用果之别,《俱舍论》卷六认为,士用果唯对作者而立名,增上果则广对作者及非作者,故其义亦有宽狭之别。此外,《成唯识论》卷八谓十五依处中,习气依处得异熟果,士用依处得士用果,真实见依处得离系果,随顺依处得等流果。相对的,语依处、领受依处,乃至障碍不障碍等其余十一依处则得增上果。又此果系十因中之随说、观待、生起、定异、同事、相违、不相违等七因及摄受因之少分所得。
  [参考资料] 《五事毗婆沙论》卷下;《杂阿毗昙心论》卷三;《入阿毗达磨论》卷下;《顺正理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五;《显扬圣教论》卷十八;《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