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增支部(巴Aṅguttara-nikāya)
南传巴利《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梵文北传四阿含之《增一阿含》(汉译为《增一阿含经》)。《增支部》所说法之主题、名目之数量,有一法、二法、三法等不同。此经在编排次序时,即依一法以至十一法之顺序集录而成,故称为增支。内容分十一集,所收经数极多,《善见律毗婆沙》说有九五五七经,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计之为一七0聚(品)二三0八经,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对照录》作一七一品二二0三经,或说一七0品二一九八经。
相传佛灭不久,大迦叶召集五百佛弟子,举行第一次圣典结集。相传《增支部》系委托阿那律所结集,并令其弟子传持。由于《增支部》之传持者为律师与论师,故从其说相、发展方向而言,增支部经典可说是阿毗昙之泉源。又,汉译《增一阿含经》中含有大乘思想,南传《增支部》虽无大乘思想,但在思想上仍有相当进步的痕迹,因此《增支部》或为南传五部经典中最后完成的。另外,有关《增支部》与汉译《增一阿含经》内容的比较,二者相当者甚少,但汉译《中阿含》《杂阿含》则有不少《增支部》的经典。若依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章所载,《增一阿含经》若略去附入的大乘思想及种种譬喻,则其主体部份可能比《增支部》古老。
西元1885年以后,本经之巴利文原本曾被校订出版。其后有英译、德译、日译等译本问世。此外,在五世纪时觉音(Buddhaghosa)作《Manoratha-pūraṇī》一书,为《增支部》之注释书。
◎附一︰〈增支部解题〉(摘译自《南传大藏经解题》第五章)
在考察增支部经的性质时,应注意下列诸项要点。
(1)长部经典末后之二经,即︰《众集经》与《十上经》,都是叙述法数名目的。与长部其余的经典不同,当是增支部所说形式之略诠。因此,此二经不应视为长部经典。如果此说不误,则略诠名目之经当成立在先,而后经过修补,加上教起因缘等内容,乃成为增支部诸经。亦即{1}长部经典成立。{2}略诠名目经典出现,而附加在长部末尾。{3}增支部经典成立。此外,上述长部末后二经之说者据传是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可窥知作者之具有深意。此二经被认为是佛教智的方面(即论部)的先驱。
(2)相传昔日世尊入灭不久,迦叶召集会议,五百佛弟子举行第一次圣典结集,据云其时增支部委嘱阿那律,并令其弟子传持。阿那律是所谓“天眼第一”、具有敏锐智见之人。将该经委托此人,并非偶然,此盖增支部经含有研究性之阿毗昙学性质故也。
(3)圣典的增广,尚不止此,前面所列举的《众集经》,内容增广许多之后,成为《集异门(与“众集”同一语原)足论》(《大正藏》一五三六),而被采入萨婆多部的根本论中。玄奘以为此论的作者是舍利弗。其后印度的传说(称友的《俱舍论疏》)则以为是舍利弗之舅摩诃拘絺罗所作。此人是中部经典中《有明大经》(Mahāvedallasutta,《南传藏》卷第九)的对告者,Vedalla应是阿毗昙的原形,很明显地这是依据其名义与内容而来。将所谓无碍解第一的摩诃拘絺罗拟为《集异门足论》的作者,这也暗示“论”是分析的、究明的。
(4)舍利弗依从世尊学习阿毗昙,他是最早将阿毗昙弘布于世的人,这是南传佛教的传说;在南方阿毗昙书之基础性著作的Vibhaṅga之类本之中,也有冠上舍利弗之名的《舍利弗阿毗昙》(《大正藏》一五四八)一书。这当然是意指阿毗昙为舍利弗所传。
以上若从增支部之说相、传持者、发展方向、舍利弗与阿毗昙之关系看来,增支部经典可说是阿毗昙的泉源,此言并不夸大。汉译《增一阿含》的内容,有大的进展,其中窜入近似大乘佛教的记载。南传增支部经虽然尚未到达此种地步,但在思想上仍有相当进步的痕迹,因此,增支部也许是五部经典之中最后制作的经典。然而这是就增支部全体而论,若就各部经典而论,当然有甚多佛说、佛弟子说等根本佛教之成分。
◎附二︰M. Winternitz着‧依观摘译〈巴利圣典中的增支部〉(摘译自《佛教文献》第三章)
巴利经藏的第四部是《增支部》。内含总数超过二三0八的短经,被整理为十一个“集”(nipāta)。也就是在第一集中所叙述的是与“一”有关的,第二集是与“二”有关的,第三集是与“三”有关的,……第十一集是与“十一”有关的。例如第二集的经典中所叙述的是︰二明与二暗,应住于森林的两种理由、两种佛陀等。第三集是︰身语意三业、三种比丘、天神的三种使者、死神统治世界的三种理由、三种沉默、使妇女堕地狱的三法;第四集是︰由存在趋向解脱的四因、使人们堕地狱的四法、使人们升天的四法、与妇女妍丑贫富有关的四法;第七集是︰瞑想的七要件、七种奇迹、七种妻子等;第八集是︰妻子系缚丈夫或丈夫系缚妻子的八相、八种托钵、妇女想再生为神所必备的八种性质、地震八因等;第十集是︰佛陀的十力、根本性的十问、制定波罗提木叉的十因、十种富人等。
十一集中的每一集又各细分为“品”(vagga);通常各品中的经典都有相同的主题。例如,第一集第一品〈色等品〉(Ekani-pāta)中的十经,所叙述的是夫妻间的关系;而由八十经所成的第一集第十四品〈第一品〉中,则是列举最胜比丘、比丘尼之名及其德行。第一集第二十品〈静虑品〉含括二六二经,所叙述的是各种能证入涅槃的静虑。第五集第十八品〈优婆塞品〉中的十经所论及的是优婆塞。如同《相应部》中的经典一般,《增支部》中的经典大多是极短的经,偶尔也可看到较长的经典;又如同《长部》等一般,经中的散文经常被韵文从中打断。此外,《增支部》中有为数不少的经典与诗句是其他诸部中也可看到的;事实上,那些经典与诗句经常被摘用。
兹引第二集中的部分经文如次(二‧四‧一~二)︰
“比丘!何者为恶人?比丘!恶人不知恩、不感恩。比丘!不知恩、不感恩者为恶人所称许。比丘!恶人者,谓不知恩、不感恩者。比丘!善人知恩、感恩。比丘!知恩、感恩者为善人所称许。比丘!善人者,谓知恩、感恩者。
比丘!我当说二人恩不能报尽。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比丘!若有人寿百岁,于百岁间一肩荷父,一肩荷母;又复为彼父母涂身、揉擦、沐浴、按摩,善加看护,父母即尿溺于其肩上,犹不能得言报恩。比丘!即令父母趋登王位,拥有众宝,犹不能得言报恩。何以故?比丘!父母以诸多方法哺育子女,令见此世。
比丘!劝令不信之父母生信、入信、住信;劝令破戒父母持戒、入戒、住戒;劝令悭吝之父母行舍施、入舍施、住舍施;劝令恶慧之父母发正慧、入正慧、住正慧。比丘!如此行者方得言报父母恩。”
《增支部》中有些经典非常简洁扼要。例如第三集(三‧二九)中,佛陀以温和的口气向佛教中信奉“秘教”之邪师的人说道︰
“比丘!有三事,覆则妙,露则不妙。云何为三?比丘!女人覆则妙,露则不妙;婆罗门咒术覆则妙,露则不妙;比丘!邪见覆则妙,露则不妙。比丘!此三者覆则妙,露则不妙。
比丘!有三事,露则妙,覆则不妙。比丘!月轮以显露故,辉而不隐;比丘!日轮以显露故,辉而不隐;比丘!如来所说之法与律以显露故,辉而不隐。比丘!此三者以显露故,辉而不隐。”
述及妇女的经典虽然为数不少,但如同其他宗教的教职与圣者一般,佛教中的比丘很少提及妇女。僧团中,支持妇女的只有阿难一人。在经过长时期的反对之后,释尊之所以答应让比丘尼加入僧团,可以说完全是阿难居中帮忙的;根据某种传说,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时,阿难被要求为什么对妇女特别关怀一事作解释。有时候,例如第四集(四‧八十)所记载的,阿难就像是近代鼓吹妇女解放运动的人士那样,他曾经向佛提出疑问︰
“大德!何因何缘,妇女不能出席公众的集会?不能从事产业,不能住在剑蒲闾?”
对此一疑问,佛陀答道︰
“阿难!妇女易怒;阿难!妇女易嫉;阿难!妇女易悭;阿难!妇女缺乏智慧。阿难!以此因缘,妇女不能出席公众的集会,不能从事产业,不能住在剑蒲闾。”
第三集中,〈天使品〉第三‧三五经是若干优美的经典之一。经中叙述在地狱中,阎魔王就老、病、死三使一一向罪人阐述,其后才将罪人交予狱卒刑罚。依此看来,地狱的观念似乎要比佛教古老多了。一般说来,《增支部》中具有文学价值的篇章并不多。单调且令人发闷的说教,贯头澈尾。因此,第一集中几乎看不到优美的篇章。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佛教伦理、佛教心理的所有部门,以及与教团戒律的实行有关的经典之外,在基于列举的原则下,有些与佛教完全无关的经典也被收入于《增支部》中。又,在一连串的列举之后,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极为有趣的章句。例如第八集(八‧二七)中,有如此的章句︰
“比丘!有八力,云何为八?比丘!小儿以啼泣为力;妇女以瞋恚为力;盗贼以武器为力;国王以自在为力;愚人以高慢为力;贤人以审谛为力;多闻者以计数为力;沙门婆罗门以忍辱为力。比丘!有如此八力。”
与此类似的章句,也经常出现在印度的格言诗中。这种列举的方式,或许是古代印度的民间传承,除了这种印度式的炫耀之外,《增支部》可以说只不过是以整理全部经卷为原则而组成的。
从后文所将展现的事实,可以证明《增支部》的编纂是在︰纵然不是将佛陀视为神,起码也是全智的半神,是一切真理唯一源泉的时代。在这类章句中,帝释天询问一些说教者︰“当从何处学得最殊胜?从佛陀处耶?或其他诸师之处?”对此,诸师答道︰“若有一人,于大谷仓附近,见有人以笼、衣、手搬运谷物时,已无须问及何处得彼谷物。盖皆从彼大谷仓中得。同此,一切善说,皆为佛陀所宣述。”比起阿育王在Bairat法勒中所说的“佛陀所宣,皆为善说。”或者比起后期梵文文献《Divyāvadāna》中的“纵令天上星月皆地落,地上山林皆焚毁,大海中水皆干涸,佛陀之语不虚妄。”前文所引章句毌宁是更大的教条。
由于这些教条,《增支部》成为论藏的唯一先驱者,是各各论藏原典的基础。
《增支部》中诸多经典的成立,其方式与《相应部》相同。
[参考资料] 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佛典研究》初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3}、{27});水野弘元《南传大藏经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