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声明(梵śabda-vidyā,藏sqraḥi-rig-pa)


  印度五明之一。指研究文字、语法及音韵之学。又称毗伽罗论(vyākaraṇa)。依《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声庚五明大论之一,指“释诂训字,诠目疏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大正30‧503a)︰“若诸菩萨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音随说。”
  关于声明之要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谓有六相,即︰
  (1)法施设建立相︰指声明系以名、句、文身,及与不鄙陋、轻易、雄朗、相应、义善等五德相应之音声为体。
  (2)义施设建立相︰指其所诠之义,即六根、四大种、业、寻求、非法及法、兴盛及衰损、受用、守护等十义,以及自性、因、果、作用、差别相应、转等六义。
  (3)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谓言语之性别,即指男女及中性及其转声之变化。
  (4)时施设建立相︰指时的差别,即远过去近过去,乃至远未来近未来等之变化。
  (5)数施设建立相︰指数的差别,即单数、二数、复数等之别。
  (6)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指有关造语、造颂等之法。
  此中,关于“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瑜伽论略纂》卷六谓“根栽”指声之根本,即是字,“处所”指出声之处所。
  在印度,研习声明之风甚为普遍,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所载,印度人六岁习悉昙十八章,后依次学习苏呾啰、驮都章、三弃□章等。于中国则不然,经论等既已汉译,其训诂文法大异于印度,因此声明之讲习并不盛行。
  日本方面,由于最澄、空海等诸家入唐,传悉昙法,其学逐渐兴盛。其中,空海于承和二年(835)正月上奏,请于金刚、胎藏两业之外,别置声明业之度者。旋蒙敕许,遂令学徒于东寺学习之。又其所谓声明业,即书诵《梵字悉昙章》一部二卷,兼诵《大孔雀明王经》一部三卷,并学习《声字实相义》。其后,声明之学渐演变成梵文之书写与真言、梵赞之讽诵,乃使后世之日本佛教界,将“声明”转为“梵呗”之同义语,而以对佛菩萨之赞颂歌咏声明。
  ◎附︰吕澄〈声明略〉序
  印度古代重要学术总称五明(梵云播遮苾驮,梵pañca-vidyās),学者肄习则自“记论”(梵云毗阿羯剌拏,vyākarana,旧讹云毗伽罗论)。始盖“记论”者,分别声韵,训释文例,其大体有似于后世所谓文典等籍,又属研习他种学术之基础也。
  佛家特名此学为“声明”梵云摄拖苾驮,梵sabdavidyā)。《西域记》谓印度开蒙诱进,先遵十二章(即悉昙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云云,是已。
  印度佛教东被而后,翻译之事不绝,至于唐代新翻,精严遂臻其极。有如奘师所译,莫不斟酌华梵,文义俱洽,而其章句之间亦不期多存原典之形式;假使学者非稍习声明,即时苦其诘屈难读。兼以审定名义必从离合之方,辨别主宾应视啭声之例,毫厘之差、不厌研核;此亦非略详声明,殆末由悉其实际者。
  然而声明一道自昔未尝全传,悉昙而外,著述家偶有解说,语焉不详,且多谬失;盖久矣,学者之无所依据而不得不安于迷离恍惚也!今时谈佛学者甚盛,唐译诸籍尤见推崇,声明之明宜知是时。
  [参考资料] 《大乘庄严经论》卷五;《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