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声论师
古代印度婆罗门哲学中,主张“声常住论”之学派。又称声常住论、声论外道。此学派极尊重《吠陀》之圣典教权,认为《吠陀》皆是由梵所启示而口授传诵者。此种思想之形成,是先有视“声梵(śabda brahman)为神圣”的思想兴起,其后乃发展出“声是常住不灭”之学说。《成唯识论》卷一云(大正31‧3b)︰“有余偏执,明论声常,能为定量,表诠诸法。”《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释云(大正43‧262c)︰
“明论声常,是婆罗门等计。明论者,先云韦陀论,今云吠陀论。吠陀者,明也,明诸事实故。彼计此论声为能诠定量,表诠诸法,诸法楷量,故是常住。所说是非,皆决定故。余非楷量,故不是常。设有少言称可于法,多不实故,亦名非常。”
此谓外道主张《吠陀》之内容系先天常住、绝对真实。因此,诠表《吠陀》之声亦是常住不变者。彼等即以之为认识诸法之准则。
此说夙行于婆罗门之间,尤其是波你尼(Pānini)以后之文法学派,更是盛行此论。后至弥曼差派(Mimāṃsā)、吠檀多派(Vedānta)等诸学派兴起,乃正式提倡“声常住论”。后又衍生“声显论”、“声生论”两派,乃至主张一切声皆常住。其中,声显论谓声之体本有,然须待音响等缘方显;此为弥曼差派所说,摄于外道十六宗中之从缘显了宗。声生论则主张声之体并非本有,须待音响等缘方生,然生已即能常住;主张此说者,一说是弥曼差,一说谓系一派名不详之学派所立,或说是胜论派所说。此仍未有定论。总之,“声显论”系就声之体而主张常住;“声生论”则就声之用而说常住。
此二派皆曾与胜论、数论、正理派及佛教之声无常论相对抗。佛教中,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诸大论师皆曾破斥其说。佛教之因明家以“所作性”之因破声生论;而以“勤勇无间所发性”之因破声显论。
此声论之说,对于文法学派之影响颇钜。七世纪左右,文法学家伐㮹呵利(Bhartṛhari)即采取此说,并依语言之本体而创出独特的语言哲学。此外,后世佛教中,真言家唱导“声字实相”之义,此恐亦系受“声常住论”之影响所发展出来的理论。
◎附︰吕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摘录)
(一)正统婆罗门以《吠陀》(《明论》)为圣典。《吠陀》是口传下来的,那么在传诵过程中会不会有错误呢?婆罗门学者认为,《吠陀》既然是圣典,就不会传诵错误。何以证明呢?这就进一步论到声是常或无常的问题。声包括物体发的声和人发的声。他们认为,声在第一次发出后就不会消逝,第二次第三次的重复也还是原来那样,毫不变动,有如现在的录音,所以他们说声是常。承认“声常”,就可以进而为他们认为《吠陀》是绝对权威进行辩护了。婆罗门一系的,如弥曼差派(声论)、吠檀多派以及文典家,都这样主张。但婆罗门系以外的,如数论、胜论、正理以及佛教,则主张声无常。
(二)声论都认为声是常。声论中有两派︰声生与声显。印度哲学派别中的弥曼差派就是声显派,声生派属于哪一派还不清楚。据宇井伯寿说,声生派主张,声在发生之前无有,一旦发生就不会消灭,所以声是常。声生派认为,一切声音(物声、人声)都包括在声之内。又声音一旦发生,也就成为概念(名言),概念一产生,就不消灭,如说“天”,此词一产生,就永远被人运用,所以是常。宇井认为,声生论的声不是音响,而是指的概念。声显论则主张声本来就有,不过未显现,一旦被说出,就成为显现的了,也是常。声显论说的声是人声,也通于概念。胜论师则认为音响与语言的声都无常,而概念却是常。
[参考资料]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瑜伽师地论》卷六;《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卷中(末);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十三章;金仓圆照《印度中世精神史》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