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声闻(梵śrāvaka,巴sāvaka,藏ñan-thos)
指听闻佛陀之声教而依教修行的佛弟子。在原始佛教圣典中,释迦在世时的弟子,不论在家或出家,皆称为声闻。但至后世,声闻被限定为出家弟子。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声闻与缘觉皆被大乘教徒贬为小乘。并认为声闻乘有下列特性︰(1)以《阿含经》为所依;(2)观苦、集、灭、道四圣谛;(3)经三生六十劫之长远修行,期证阿罗汉果;(4)以灰身灭智为涅槃;(5)着重在个人证悟而不致力济度众生。
对于“声闻”一词之语义,经论之解释颇多。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谓声闻者,“声”谓音声,引申为佛陀之说法,“闻”谓听闻。若修行者闻佛说法,信受精进而修行者,名曰声闻。此即声闻原本之字义。即指佛弟子或笃信佛法者。然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乃在此一意义之上,又再形成种种解释及分类,甚至于成为大乘教徒所批评、贬抑的对象。
关于声闻之种类,诸经论说法不一。如《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将之分为二种︰(1)一向趣寂声闻︰即永沈于无余涅槃者。(2)回向菩提声闻︰即回心转向大乘,遂证得无上菩提者。《入大乘论》卷下〈讥论空品〉分利、钝二种,谓勤修禅定,不能成就菩提之果者,称为钝根声闻;回向菩提,能断智障者,称为利根声闻。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将小乘人分为愚法与不愚法二种,吉藏《法华玄论》卷一谓声闻有本学小乘与退大为小之别。此中,“愚法”及“本学小乘”即为趣寂声闻,“不愚法”及“退大为小”相当于回向菩提声闻。
又,《入楞伽经》卷四将声闻分三种︰(1)决定寂灭︰同于前述趣寂声闻。(2)发菩提愿善根忘善根︰相当于前述回向菩提声闻。(3)化应化︰谓诸佛为庄严大会众而化作声闻。同经卷七〈入道品〉又出退菩提、增上慢、寂灭等三种,卷九出应化、愿生、离诸贪痴垢等三种。《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谓声闻有变化、誓愿、法性等三种之别。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另出变化、增上慢、回向菩提、一向趣寂等四种。世亲《法华论》卷下亦说四种︰
(1)决定声闻(种姓声闻)︰谓原本即属声闻性,以闻四谛法而证入寂灭无余之小果者。
(2)增上慢声闻︰谓己为凡夫,尚未证果,然起增慢心而谓其已证者。
(3)退菩提心声闻︰谓原有大菩提心,修行大乘。然终于退为声闻者。
(4)应化声闻︰指诸菩萨随化假示之声闻相。
此四种之中,第一及第三为真实声闻,余者不然;又惟第一为决定性(姓)声闻,不回心向大,余皆为不定性。此外,天台家又加佛道声闻,而成五种。
以上所说之分类法,皆依据大乘教义所说。实则,在诸阿含经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中,则不持此等说法,而唯以此中所谓之趣寂声闻名为声闻。
此外,关于声闻之“转根”一事,诸家亦颇有异说。俱舍家在修行阶位中之四善根位上立论,以为在暖、顶二位可转为菩萨,暖、顶、忍三位可转为缘觉,故决定性之声闻乃针对忍位已上而说;唯识家立“声闻定性无转根,不定性有转根”之说;天台、华严一乘家则谓凡定性、不定性皆可转根成佛。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卷十二;《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有依行品〉;《大般若经》卷五一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序品〉;《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六;《大乘庄严经论》卷一、卷五、卷十二;《解深密经疏》卷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