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多罗树(梵tāla,巴tāla,藏ta-la)


  属棕榈科乔木。又名树头□、岸树、高竦树。学名Borassus flabelliformis。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来群岛及热带非洲。树高七十余尺,花大而白,果熟即赤,状若石榴。如《玄应音义》卷二云︰“其树形如□榈,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又,卷二十三云︰“其树形似□榈,直而高耸,大者数围,花白而大,若捧两手,果熟即赤,状若石榴,生经百年方有花果,旧言贝多,讹也。”多罗树
  此树之树叶呈扇状,叶面平滑坚实,可书写经文。人称贝叶或贝多罗叶。《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恭建那补罗国〉条云(大正51‧934c)︰“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此外,因各树之长度相近,故印度多以之为计量高度的单位。如《慧苑音义》卷下云(大正54‧454a)︰“其高例十丈余,故经中取为定量。”
  [参考资料] 《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集异门足论》卷四;《法华经》;《大般涅槃经》卷一、卷七;《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四;《慧琳音义》卷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一;新译《华严经》卷三十三、卷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