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夜叉(梵yakṣa,巴yakkha,藏gnod-sbyin)


  八部众之一。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捷疾、轻捷、勇健、能啖、伤者、苦活、祠祭、贵人、祠祭鬼或威德。即止住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经》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及《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书所载,夜叉为北方毗沙门天之眷属,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同受诸天种种富乐,并具威势。
  有关夜叉之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二谓有地行、虚空及宫殿飞行等三种。地行夜叉,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等;虚空夜叉,具有大力,所至如风;宫殿夜叉,有种种娱乐及便身之物。《注维摩诘经》卷一则举罗什之说,谓夜叉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等三种。其中,地夜叉昔在因地但行财施,故不能飞行,而天夜叉则以布施车马之因,故能飞行。
  夜叉有恼害人之夜叉及守护正法之夜叉二种。有关恼害人之夜叉,《大吉义神咒经》卷三云(大正21‧575b)︰
  “诸夜叉、罗刹鬼等作种种形,师子、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或作大头其身瘦小,或青赤形,或时腹赤,一头两面,或有三面,或时四面,竖发,如师子毛,或复二头,或复剪头,或时一目锯齿长出,粗唇下垂,或复嵃鼻,或复耽耳,或复促项,以此异形,为世作畏。或持矛戟并三岐戈,或时捉剑,或捉铁椎,或捉刀杖,扬声大叫,甚可怖惧(中略),能令见者生大惊惧,普皆怖畏,又复能使见者,错乱迷醉失守,猖狂放逸,饮人精气。”
  至于守护正法之夜叉,《药师如来本愿经》揭举宫毗罗、跋折罗等十二神将,誓愿卫护《药师经》之受持者;《陀罗尼集经》卷三举达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药叉将(即十六善神),誓愿拥护念般若波罗蜜之名者。此外,胎藏界外金刚部院南方有夜叉持明众,《秘藏记》谓此夜叉赤肉色,右手持利剑,左手握拳,为毗卢勒叉(即增长天)之眷属。
  ◎附︰〈八大药叉〉(摘译自《密教大辞典》等)
  (一)指常住雪山,拥护行者的八大将︰依《出生无边门经》载,八大药叉为︰(1)戍啰(Cūra),(2)涅哩荼(dṛiḍha),(3)钵啰部(Prabhu),(4)那罗延末罗(Nārayana-bala),(5)左哩怛啰末底(Caritra-mati),(6)讷达沙(Durdharṣa),(7)迦拏啰(Kaḍara),(8)苏摩呼(Subahu)。又,此经有诸多异译,其中或将第二称为照明十方,第三称为多所饶益神,第四称为龙王大力,第五称为实行或法用,第六称为曲齿或长牙锋出。
  (二)毗沙门天的眷属︰又称八大药叉将、夜叉八大将、八大天王、毗沙门八兄弟或八大夜叉,为八部众之第三类。即(1)摩尼跋陀罗(Maṇibhadra),(2)布噜那跋陀罗(Pūr-ṇabhadra),(3)半只迦(Pāñcika,旧译为散脂),(4)娑多祁哩(Sātāgiri),(5)醯摩缚多(Hemavata),居雪山。(6)毗洒迦(Viṣaka),(7)阿吒缚迦(āṭavaka)即太元明王,亦称旷野神、旷野夜叉。(8)半遮罗(Pācāla)即教令使。
  [参考资料]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卷五十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卷四;《玄应音义》卷十八、卷二十一;《慧琳音义》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