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夜摩天(梵Yāma、Suyāma,巴Yāma、Suyāma,藏Ḥt hab-bral)
六欲天之一。音译又作焰摩、炎摩、苏夜摩、须焰摩、须炎摩、须焰、须炎,或作炎、焰、盐、艳、艳;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时分、妙善、唱乐,或称为离诤天。据《立世阿毗昙论》卷六及《慧苑音义》卷上所述,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别。居于其中之天人分分度时受不可思议之欢乐。
此天是空居天之一,距阎浮提十六万由旬,距忉利天八万由旬;纵广有八万由旬。又据《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六所述,此天住于虚空,如虚空中所有云聚,为风所持。有“势力地”、“林光明地”等三十二地。此三十二地,高五千由旬。其天王名曰牟修楼陀,身量五由旬。又此天界有高一万由旬的四大山及种种异山,亦有无数天华以为庄严,有种种河池,百千园林周匝围绕。河池有胜妙莲华,园林有天女喜笑歌舞,成就其他无量功德。天众受种种快乐,其胜妙非忉利天所能及。寿二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二百岁。身长二由旬,衣长四由旬,广二由旬,重三铢。有婚姻之事,男娶女嫁,男女相近或才相抱,即形成性行为。儿从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阎浮提三、四岁之童(一说七岁),生已身形速成满,常食净抟食。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卷六十三;旧译《华严经》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卷一三六;《三法度论》卷下;《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五十四;《立世阿毗昙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四、卷五;《俱舍论》卷十一;《顺正理论》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