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乘四果


  指借小乘四果之位以显菩萨十地及妙觉证果的浅深差别。《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云(大正31‧650b)“菩萨有四种果︰一者入初地时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二者于第八地中而得授记,是斯陀含果。三者于第十地中而得受职,是阿那含果。四者佛地,是阿罗汉果。前三是学果,第四是无学果。”
  《大明三藏法数》即以天台宗的见地,依据上列《大乘庄严经论》所载,将菩萨十地中的第一干慧地、第八辟支佛地、第十法云地及佛地依次拟配声闻乘的四果︰
  (1)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谓菩萨入初干慧地时,断惑证理,即是证佛所证,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
  (2)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
  (3)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谓菩萨于第十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4)佛地是阿罗汉果︰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参考资料] 《大藏法数》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