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乘庄严经论(梵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藏Theg-pa chen-po mdo-sdeḥi rgyan shes-bya-baḥi tshig-leḥur byas-pa)
十三卷。无著造,波罗颇蜜多罗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论》,或《庄严体义论》。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旨在阐释菩萨所应修习的种种法门。“庄严”(alamkāra)一词,系梵典文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扬大乘经本义,故关于本论的题号,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大正31‧211b)︰“经义深隐难解,如实显了经中正义,故名庄严论。论解此经,故得庄严名。”《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谓(大正43‧354a)︰“应言庄严大乘经论,能庄严大乘经故;先云大乘庄严经论者非也,无有大乘庄严经故。”
全论共二十四品,内容主要在论述大乘要义,且在〈成宗品〉中,曾对“大乘非佛说之非难”,提出答辩之论据;在本论核心〈菩提品〉中,更阐述佛身即是智慧圆满之菩提,法界与众生一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理趣。
本论的品名与《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品目完全一致,故大体可视本论系依〈菩萨地〉而造。虽然如此,但本论与〈菩萨地品〉中所论旨趣,却迥然不同。亦即本论系依据〈菩萨地〉的思想以发扬大乘的特色,尤应注意的是,本论含有《瑜伽师地论》中所未有的如来藏思想。
本论的译本,除了汉译之外,另有藏译本。藏译本系颂、释分离,且仅有二十一品,即合汉译第一、第二及第十八以至第二十品等五品为一品。又,本论的梵本,于1898年由法国学者烈维在尼泊尔觅得,并于1907年校订出版,随后于1911年译成法文。其次,日本‧长尾雅人依据烈维的版本,发表了《梵文、西藏语译、汉译对照索引》(Index to the Mahā-yāna-sutrālamkāra)一书。
至于本论的作者,汉译本卷首唐‧李百药之序谓(大正31‧589c)︰“大乘庄严论者,无著菩萨纂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以此论为无著八支之一,谓(大正 54‧230a)︰“此中虽有世亲所造,然而功归无著也。”《开元释教录》卷八等亦以之为无著所造。但是,西藏译本则谓为弥勒所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谓“本颂”慈氏菩萨造,“释”为天亲菩萨造。《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法华经玄赞要集》卷五、《解深密经疏》卷四所说亦同。又,《入大乘论》卷下〈顺修诸行品〉谓(大正32‧49b)︰“如弥勒庄严经中说。”并叙述本论第五〈发心品〉至第十〈菩提品〉的纲要。依以上所述,大抵可知本论的“颂”系弥勒所造,“释”则为世亲所作。
此外,注释方面︰中文著作中,较受重视的,有慧净所作的疏十卷;西藏藏经中则有无性及安慧的注。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四节(摘录)
《庄严经论》的结构很特殊,它采取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品名,但议论、解释完全是依照别的经典编纂的。所谓“庄严”,如人的衣饰,当然取材于身外的东西打扮的。所以论的〈菩提品〉也是取材于他经,包括《佛地经》在内来庄严的。戒贤、亲光学说,就是依据这一品来推阐的。《庄严经论》的汉译者是波罗颇密多罗,此人或系戒贤的门人,在唐初武德年间,玄奘尚未去印时来我国传授那(烂陀)寺学说,特别是戒贤的学说。《庄严经论》译出后,当时李百药曾做过一篇序文,对〈菩提品〉作了提要的解释。他说︰“其菩提一品,最为微妙,转八识以成四智,束四智以具三身,详诸经论所未曾有,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几句话,确抓住了这一品的中心,也确是其他经论没有讲过的问题,回答了到达佛地以后唯识是怎样的情形。所谓“转八识以成四智”的“四智”,即“圆镜、平等、妙观、成事”,这是成佛时才有的。本来,瑜伽行派在实践上有个特点,它不像别的学派所常讲的解脱、涅槃等等,而是讲“转依”。这一说法更把握了实践的具体的关键。“转依”这一概念,也是根据他们理论“所知依”的“依”来的,“所知依”原是染,把它转为净就是究竟了;原是迷,把它转为悟这就解脱了。《庄严经论》的转八识以成四智,也就是转依达到最后的结果,达到四智的佛地了。所谓“束四智以成三身”的“三身”就是“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这里不是每一身都有四智,而是四智加法界(四智为心法,法界为四智之境)适当配合,分别构成三身。如“圆镜”为“法身”,“平等”为“受用身”,“妙观”、“成事”为“变化身”。两家对这一点,可说是发挥得详尽之至。
[参考资料] 《唯识思想》第二章(《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宇井伯寿《大乘庄严经论研究》《瑜伽论研究》;《大乘佛典の研究》;长尾雅人《中观と唯识》第二部;舟桥尚哉《大乘庄严经论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