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


  一卷。相传为姚秦‧鸠摩罗什所撰。1990年被发现于日本名古屋之七寺(寺名,属真言宗智山派)。全书除卷首的序文分为假名门、实法门、空观门等三门外,本文大致分为六个部分,即(1)菩萨对六尘时入定法,(2)菩萨三业四威仪中入定法,(3)菩萨清净三业法,(4)菩萨读三明显经安心之法,(5)菩萨入陀罗尼门安心之法,(6)菩萨行六度时安心法。
  此中,序文中之假名门,旨在阐述观内外诸法其自体不存,唯有假名。实法门,谓若入实法门,则可达“物心共灭,智境皆泯,如虚空之湛然,无生无灭”之境地。空观门则论述业障、烦恼障之去除及法身之显现。
  本文分六部份,略如下述︰
  (1)菩萨对六尘时入定法︰叙述菩萨行者如何战胜六种能迷惑心识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法)。
  (2)菩萨三业四威仪中入定法︰就身、口、意三业及行、住、坐、卧各方面,论述如何保持心之安定。
  (3)菩萨清净三业法︰阐明如何令身、口、意三业清净。例如身业方面,谓不可侵贪他人财食,目不乱视,耳不乱闻;又说应观诸法唯有假名,不见有一法可得。口业方面,应行正语等四真实语。意业方面,应断六十二见与三恶觉等。
  (4)菩萨读三明显经安心之法︰此中之“三明显经”,并非实际的经名,而是比喻身、口、意三业。该文谓︰“身为强梁,故起三邪,身若调伏,则生三善。因此,菩萨应昼夜思量读诵身经。”
  (5)菩萨入陀罗尼门安心法︰关于陀罗尼的功能,《大智度论》卷五谓有闻持、分别智、入音声等三种陀罗尼。然而在本书中,则谓“陀罗尼者,秦言持法。持有五种区别,即文持、法持、义持、根持、藏持。”
  (6)菩萨行六度时安心法︰六度即六波罗蜜。本书系就各波罗蜜,更分舍行、正行、忍行、无住行、决定行、坚照行而予论述,如︰“云何舍行?舍行有三︰ (一)舍财,(二)舍法,(三)舍畏。”“舍彼三种,则能具足檀波罗蜜。”文中随处可见中观思想,如“一切诸法,犹如梦幻。”“以观诸法,而得实相。”“论其自体,毕竟不生不灭,平等不二”等等。
  关于本书的作者,日本七寺所藏,而书写于平安末期的本书,其内题之下,题有“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撰”。一般咸信鸠摩罗什来华后,专力翻译,著作不多。传说为其所撰的《略论安乐净土义》及《罗什悉昙章》皆非其亲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谓鸠摩罗什撰有《实相论》二卷。然该书今已不存。今确知能传其思想之文献,似乎除了僧肇《维摩经注》外,仅有慧远提问,罗什作答所成的《大乘大义章》及罗什答、姚兴问的《通三世论》而已。然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3)的正仓院文书、平安末期的章疏目录代表《东域传灯目录》以及成立于十世纪初的天台宗章疏、三论宗章疏等,皆明言鸠摩罗什撰有《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一卷。故知从奈良时代至平安末期之间,日人相信罗什撰有《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一书。
  按︰日本名古屋真言宗智山派的七寺,原藏有日本政府指定的重要文化财──“一切经”。1990年十一月间,由佛教学者发现其中有十四种经典(二十五卷)是大藏经所未收的古逸经典。
  发现这些古逸经典的学者,是日本华顶短大副教授落合俊典。1991年,以落合氏为中心的“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会”正对这些经典作较深入的探讨。
  这些经典,包含有《本行六波罗蜜经》《度梵志经》《清净法行经》《毗罗三昧经》《佛名经》《安墓经》《净度三昧经》《佛说头陀经》《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等。
  在所发现的古逸经典中,与我国佛教关系最深的就是这部相传为鸠摩罗什所撰的《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据落合俊典的研究,书写此经之时期,应在1175~1180年之间,从日本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末期之间,本书在日本都被视为鸠摩罗什所撰。
  [参考资料] 落合俊典《七寺古逸经典シリ─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