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乘要道密集
西藏萨迦派重要密典。相传为元‧八思巴国师传授、集译。原秘藏于宫中,民国后发现而予以公开。主要译自藏文的《道果》。《大乘要道密集》乃全书装订后之题笺。书中收〈道果延晖集〉、〈密里斡巴道果卷〉、〈道果语录金刚句记〉、〈道果逐难记〉、〈道果引上中下三机仪〉等,共八十篇,于无上密乘之四级灌顶修持法要及口诀,详尽完备。
近人陈健民尝作〈道果探讨〉一文,认为该书为求保密,乃故意将次序颠倒排列。故陈氏为求复原,而将全书各法依一般密宗诸法体系之先后,重新编排,并分该书为理趣及实修两大部。陈氏此文行世后,颇为台湾地区之藏密行者所称。然亦有人持相反意见。1992年,法护译出《道果》后,即在文末附〈大乘要道密集略说)一文,以评述陈健民之看法。
◎附一︰陈健民《事业手印教授抉微》第九章〈大乘要道密集之错乱排列〉
《大乘要道密集》为该书装订后之题笺,实则该书为译自藏文《道果》,为萨迦派之重要密典。其中数见《道果》之名,故余所作探讨名曰︰〈道果探讨〉。然此《道果》是否完全,则不得知。应重新再译。玆将其属于无上瑜伽圆满次第之次序分条依次更正如下。先当将该书标明页数,上册自一页至一○三页,以中页计,下册自一页至一五八页,序跋皆不计在内。
第一节 道果圆满次第之更正次序
(39)中围事相观 上册 八三页至八五
(40)分座略文 上册 八一页至八三
(上属初灌)
(41)十六种要仪 上册 四八页至四九
(42)拙火定 上册 三二页至四一
(43)九周拙火 上册 四一页至四四
(44)光明定 上册 四九页前后面
(45)梦幻定 上册 五十页之前面
(46)幻身定 上册 五十页至五二
(47)对治禅定剂门 上册 四四页至四五
(48)除定障 上册 四五页至四八
(49)辨死相(三章同题)
上册 八五页至八七
(50)转相临终要门 上册 八九页前后面
(51)迁识配三根四中有 上册 九三页至九五
(52)迁识所合法 上册 九一页至九三
(53)赎命法 上册 八八页前后面
(上属二灌)
(54)明点观 上册 九十页前后面
(55)上乐双运玄义 上册 二四页至三二
(56)摩尼树法(包括四喜)
下册 四三页至七三
(57)明印五种姓 上册 九一页之前面
(58)护菩提要门 下册 一○三页前后
(上属三灌)
(59)四种收心 下册 一四九页
(60)真心四句 下册 一五八页
(61)六要记文 上册 九九页之前后
(62)新译大手印 下册 一三三页至四
(63)大手印赤引 下册 一三四至四十
(64)大手印伽陀文 下册 一四○至四三
(65)大手印纂集心二义类要门
下册 一五七页
(66)金璎珞要门 下册 一五一至五五
(67)一诀要门 下册 一四九页
(68)顿入要门 下册 一四九页
(69)心印要门 下册 一五○页
(70)修习人九法 下册 一四七页
(71)三法喻 下册 一四八页
(72)十三法喻 下册 一四七页
(73)九喻 下册 一四三页
(74)八镜 下册 一四五页
(75)苦乐为道要门 下册 一百页之前后
(76)十二失道 下册 一四四页
(77)除损增 下册 一四四页
(78)九种留难 下册 一四八页
(79)大印湛定鉴慧觉受
下册 一四五页
(80)九种光明 下册 一四六页
第二节 五种缘会检讨
萨迦派教授颇以五缘生道自矜。上册六十三页后至六十七页后皆彰此理。六十七页前,颂中云“昔者诸禅德,皆无缘会辞,后由道果兴,方有缘生言,然内外缘要,至今无人晓。”拙以为缘生之词,佛在般若会中早已宣说;龙树菩萨又解析之;汉地智者大师以“一切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而立三种止观。下三部《大日经》有十缘生句,皆在萨迦派之前,不可云昔者禅德皆无之。特此依内外深浅而分五层缘会,当系萨迦派自创,此点亦殊可珍。惟是拙见以为︰后一层大似画蛇添足,有前四层即已足矣。其理由如次︰
(1)就空性哲理言,真如即属究竟,岂有真如而不究竟者?就缘起哲理言,六大缘起为密宗之宇宙观,真如缘起为大乘之宇宙观。然而真如缘起,并不如阿赖耶缘起之偏重唯心。密宗以方便为究竟,故重在六大瑜伽。六大则心物兼赅矣。然真如在密宗亦包括六大,六大皆真如,故每以配第四灌之胜义。今经二、三灌之五大缘起,配四灌之真如缘起,自然究竟矣,此上再有究竟,则为画蛇添足矣。
(2)就上册六十三页文句辨别五缘生会,亦不合密宗法相之体系。外境、固也;内身则必具气脉明点,三者缺一则不成其为身也。今以脉属第三缘会,而以甘露(即明点)属第四缘会,以藏智风属第五究竟缘会,似不合理。拙见以为︰外境不列为外,以坛城及本尊身之外形庄严,即生起次第所观为外缘会。皮肤以内,肉眼所不能见者,气脉明点,此属内缘会。由修双运法,男以女庄严,女以男庄严,而行其杵莲双运之道,此为密缘会。双运为密宗要法,岂可不包括五缘会中?且本书以界甘露属第四缘会,而界甘露有单身者,有双融者,不可专言单身者,而忽视双融者。又藏智风不得独称究竟缘会,盖在内缘会中即有风,由依空风不二,即成就藏智风,有藏智风而无藏智明点,则不能成就第三灌四空四喜之定;不能成就此定,则不能成就四灌之胜义真如。今以第四灌之真如,称为真如缘会,而以藏智风称为究竟缘会,殊为颠倒,不合正理。
且此等理,只合称道位之缘生会,不合称因位之缘生会。因位者,则外境、内身、密精、密密真如,为世俗见地耳。今在道位,始可修气、脉、明点真如之法,故不得称之为因位也。
(3)至若心配五缘会一说,更不合理。前五识配外,六识配内,七识配密,八识配真如,此部分尚无不合。今若以立第五究竟缘会而另立法界,此与唯识家学理不合,唯识家但承认第八阿赖耶识,即法界,故立阿赖耶缘起,说明法界宇宙之成立,并未建立第九法界识。茍无有第五之究竟缘会,可免此牵强配列也。
(4)六十四页约四灌配五缘会,预备法不属四灌之内,故当以瓶灌为外。五种灌顶物皆在外,五佛冠庄严在顶,亦在身外。当以密灌为内,所依甘露必饮之,则已入体内矣,当以智慧灌顶配密缘会,此正第三灌之道也。第四灌所指示之胜义,即是真如缘会。今以预备法列入而配外缘会,则佛头着粪矣;以第三灌配真如之后,再用第四灌配究竟缘会,是为狗尾续貂矣。按第三灌偏在四喜,第四灌方可达到四空之最后阶段。四灌虽由三灌而生,然不可直以三灌为真如也。又第三灌之称智慧者,就用智慧明妃而言,为大乐智慧。第四灌顶法身无生无我空性配合空乐不二,方可称胜义灌顶,即是真如也。是故密宗根本戒第十四条,不得毁谤女智慧,此所谓智慧,非直言真如之智,而属明妃大乐九种姿态也。
(5)六十四页前三行约解脱道中之增长观,最后所谓“彼皆无二现智相者,乃究竟缘会”试问现智相者,岂能出密缘会所配之真如以外耶?是故有上面四种缘会即已足矣,不必别立究竟缘会矣。
(6)本页四与五两行,所言究竟观,几乎与前言之因位五缘会相同,故本文前二所驳应如拙见,改为外境、内身、密精、密密世俗智,而不称脉、字、真如、界甘露等(见六十三页后七行),则不致因位观与究竟观相重复矣。依究竟观之理趣,则当以本尊佛慢显,成就坚固,配究竟观之外缘会;藏智风、脉、明点,成就圆满、配究竟观之内缘会;四喜四空、有学无学、双运成就,配究竟观之密缘会;大手印明空不二,光明成就,配究竟观之真如缘会;则无不圆满,更不用其他究竟缘会也。
(7)上册八十页第五行配行事业手印者,明妃为外,与自身交抱为内,加持双运为密,此固合理。其后所谓上降配真如,下坚固配究竟,则属多余。应作上下四喜四空双运为真如。上降不能到下坚固,则真如光明必不现起,此正三四灌交接之处。既得俱生智喜,现起胜义光明,则已属究竟矣。故强分上降下坚,别立究竟缘会,显然是因理设事,骈枝□疣可以见矣。拙见不敢茍同。
(8)本页第七行配金刚波道。彼等之智,乃配究竟缘会,亦属多余。盖意波即是真如,真如即是智。若云彼等,乃统言前三,尤乖次第,先三之行波、身波、语波、皆不得称智,以皆未达到四喜四空之究竟地故。必至意波能安住俱生智空上,方能称真如,此真如即究竟正智。
(9)本页第十行配禅定近因,亦不可离恐望,配究竟缘会。上文内缘会已配五空行,密缘会已配五如来,岂有如来、空行,尚有恐望。若无之,何以在究竟缘会复配此也。
(10)全页后面第九、第十二行所言,四灌外缘及其受灌处,分别以初至四灌配化、报、法、真如四佛,可全然证明拙见四缘会最为适当。如多一究竟缘会,则以何灌外缘,当在究竟佛处受灌耶?若论《道果》五缘会之主张,则第四灌应在究竟佛处受灌,而不应在真如佛处受灌也。
(11)六十五页前,第三四灌,内密二缘会成报身,既犯重复之缘会,而以真如缘会配法身,究竟缘会配真如身,前后两真如,何以反不能相配耶?茍以拙见配之,四缘会依次配四身,则不致以内密两缘会配一身,而以真如缘会适配真如身,岂不顺理成章耶?
(12)六十五页前第九、十两行所谓内缘会中之身转动,岂不属风耶?何以藏智风属究竟缘会耶?所谓密缘会之火要,岂非红甘露耶?何以界甘露属真如缘会耶?又六十五页后第一行,所谓诸风观门,何以属究竟缘会,而不属内缘会耶?按之常理,内缘会气、脉、明点(即界甘露),究竟缘会,惟是四灌胜义耳。
(13)六十五页后第六、七两行所指七风,皆属内缘会;心空或心气不二,方属究竟缘会。各派圆满次第都无异议。
(14)总结本问题,五缘会理趣中有三大病︰
(甲)多余病──于四缘会真如上别添究竟缘会,乃属多余。
(乙)错乱病──风、脉、明点为内缘会鼎立三要素,各派皆如是说。将脉为内缘会,界甘露为真如缘会,而藏智风为究竟缘会,三者如拐子马相连,缺一则不能成为一缘会。脉即明点所住地,风即明点之运动,明点为风脉之能依主体,明点之上下为脉,而上下之行动为风,拙火即是红明点,甘露即是白明点,不可以拙火列在密缘会,明点列在真如缘会,而风列在究竟缘会,且每一缘会必完成其特别之任务,如外缘会之身及坛城,完成其生起次第之任务;内缘会气、脉、明点,完成其第二灌之任务,并作三灌之基础;密缘会则完成其第三灌双运之工夫;真如缘会则完成大手印胜义光明之任务,然后方可称为缘会也。否则如《道果》主张,三事各别成一缘会,而仅完成第二灌内缘会之任务,殊为错乱也。
又风、脉、明点三者,依身、语、意配。脉配身,风配语,明点配意。故明点重要在风之上。依生理医理论,气能生血、集血、运血,集合多血,方成精虫。精之地位,在气之上,岂可以风为究竟,高于明点耶?若论藏智而言;明点者,依印度祖师白马麦札解︰明者,智慧;点者,精华。故明点亦是藏智。中脉表法身,亦以其能藏智也。岂独风能藏智哉?又观下册四页五缘会解析,皆杂有风,则风不可特列在第五究竟缘会中。而下册十页〈金刚句记〉所论“甘露引导”、“脉字引导”皆配有十二地境界,可知风脉明点(即《道果》所谓界甘露)同一缘会,可以证明矣。
且风在果位上已成光明,端在能与大手印空性配合。若列究竟缘会,已属果位,不可再称风,盖已与心不二,不可独称风矣。
(丙)缺少病──除上二病,尚有缺少病。按所谓五缘会中,缺少双运之缘会,此属第三灌,为无上密宗极重要部分,当属密缘会。如是,大手印第四灌之胜义,属真如缘会,又适符合通常之密理矣。今拙见以四缘会包括四灌而不缺少;《道果》以五缘会而缺少第三灌;谁舍谁从,读者必知所抉择矣。
最后当补述者︰外、内、密三缘会,皆由浅入深之“度量”,而真如为“性质”而非度量。故拙见平日配列则作外、内、密、密密四层,今称第四为究竟亦可,不必称真如,如是五缘会,可改为外、内、密、究竟,似较合理。
第三节 附录〈道果探讨〉原跋,以见感应
文誊正后,仔细再读,自信于法于理无不是处。然为慎重起见,曾向本人所依萨迦派之亲教各上师,本派印度大成就,传授本派各法之毕哇巴祖师,即《道果》译本所书密哩斡巴祖师,本派西藏宗师萨迦本支达殷重祈祷,求其认可,或于定中,或于梦中,示以教训。是夜,余在梦中,裸体行大马路上(《道果》之道也),为东方晨曦直射甚暖,见老农正在山中继续开辟新田,此皆认可之相。其后即此梦中又得金刚大乐长寿法。按︰本文曾胪列毕哇巴祖师之《饮空赎命法》,为本集精华所在之一。并谓具二灌四灌之长,盖指饮空为四灌,吞气为二灌,观想为初灌,梦中所授则为三灌双运之作用,适补足三灌,完成四灌具足之长寿,原集所无,感泣不置。愿诸读者对本文探讨,生起净信,亦可同得妙法,早证道果。
◎附二︰法护《大乘要道密集略说》(摘录)
综上观之,《大乘要道密集》一书,应非一人、一时、一地所译成,显是后人不辨而合订为一,虽是元代时所译,然若如书上言大元国师八思巴所集译者,在历史年代上说不过去,恐怕是误解的成分居多,因此书中的各个部分,如〈道果延晖集〉、〈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智慧玄义卷〉、〈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之前半(以含藏因续记文为界)、后半、〈金刚句记〉、〈道果逐难记〉、〈摩尼树卷〉等应各自独立为一单元分别参考,可能比较合理。此处附带一提的是,有元一代除译此书外,关于大手印的译著,据钱大昕的《补元史艺文志医类书》中,尚有〈端必瓦成就同生要〉、〈因德啰(因陀罗)菩提手印要道〉、〈大手印无字要〉等各一卷都是道果法集中所摄,惜现湮佚。
略论〈道果探讨〉
〈道果探讨〉一文中,曾对《大乘要道密集》一书有许多“探讨”,然其中不无尚待商榷之处,现就其内容略论之︰
首先,对该文使用〈道果探讨〉为题是否恰当检讨如下;作者个人认为云︰
“称道果探讨而不题大乘要道密集探讨者,以此后者之名乃系影印时所题,并非藏文原名,故所影印各页,从未有题及上名,按金刚乘与大小乘鼎立为三,今又曰大乘,又称密集,似乎不合,此不当采用者一。
依余所闻于上师者,萨嘉之法,以道果为主,一如黄教之金刚乘道次第广论然,此其二。又书中前后以道果为题之法典颇有数起,如道果延晖集、密哩斡巴道果卷、道果金刚句记、道果逐难记等,此其三。故定此名。”
对于〈道果探讨〉作者的这个理由,我们不表赞同,在前面的〈道果概说〉中,曾经分别介绍过《道果》的定义、内容、所摄法,及《大乘要道密集》的内容归属问题等,因此,综结前文的说明之后,这是能够很清楚的分别出《道果》与《大乘要道密集》二者之间的差距。若专就内容而言,《大乘要道密集》中并非全属《道果》,纵然有包含部分,但也并不完全,我们不能说《华严经》的〈净行品〉等于《华严经》,更何况尚有间杂其他教法,这更不可以承认《大乘要道密集》可更称名为《道果》。为了区别这二者的差异,避免令人产生混淆误解,作者的第二、三点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至于第一点理由,那是相互认知上的看法,不需加以讨论。
另,〈探讨〉一文将《大乘要道密集》书中所载诸法,分理趣、实修二部,实修部中又分加行、下三部、杂法、四灌而列,对此分类我们亦以为不可。
由于此书系多篇法籍相汇而成,并非同一书而故意散乱倒装,故此种分判,实非恰当,同时这一分类也有讹误之处,例如︰“金刚句(偈)说道时灌仪”被划入加行法中,这一法本是三续中身方便续五法中最后一项“道位灌顶”,它的顺序尚且还在因灌四灌之上,如何能够划归加行法中?
又,二灌所灌法内之辨死相、赎命、转相临终要门等,应属瓶灌临终之教法,不属二灌所摄。
又,“六要记文”划归四灌所摄~大手印类,此亦不合理,至于道理为何,详见金刚句偈内“六教授”一节便知,此处不赘。
又,四层灌顶之分类,在宁玛派中或可适用,然就萨嘉派而言,因、道二位各有四灌,焉可以一概全,譬如于道果教法之金刚句偈注中“守护之别”一节,涉堕方便、智慧及方智之守护法,应归第几层灌顶?抑是再划入理趣类便可!诚然作者云︰“依一般密宗诸法体系之先后而重加排列,以便实修”云云,但密宗素以师承教授次第各各不同为着,岂能以本派见趣次第支解他派见趣所修,因此吾人对〈探讨〉一文之分类,不能茍同。
复次,就其探讨“五缘生道”问题一节而论。
〈探讨〉一文认为“五缘生道中‘缘生’一辞,佛在般若会上,早已宣说,龙树菩萨又彰明之,汉地智者大师以‘一切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而立三止三观,下三部大日经有十缘生句,皆在萨嘉派之前,不可云昔者禅德皆无之……”云云。
这个看法,很明显是对萨嘉派所谓“缘生”所说旨意不了解,其文中所云佛在般若会早已宣说,龙树菩萨又彰明之,这应是指《般若经》及其发微意趣的《中论》中所辨析之“因缘法”而言,作者复引智者大师以“一切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中论》〈观四谛品〉作︰“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可见作者心中将这个“因缘”法当作“缘生”,此二者之差别稍后再述。
又,作者所提到《大日经》的十缘生句,系出自〈住心品〉︰“(摩诃毗卢遮那世尊,告金刚手言︰)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乾达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这所举的十缘生句中之“缘生”,依一行大师所记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三中训谓“同于中论中所云(因缘生法等等)”,这三个“缘生”都是同一个意思,吉藏撰《中论疏》十(末)中有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应即指此,这是显教共通之理。
然则《道果》金刚句偈中所谓之“缘生”则非指此,那是含有特定条件而相和合的意味。
在讨论金刚句偈的“缘生”前,先对旧译“缘生”而拙译“缘起”之词,稍作说明。《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缘能起果故;诸因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基于此理,就因地而言,称为“缘起”,就果地而谓,乃称“缘生”,这二辞意不尽相同,因为“五缘起”中的缘起之基为脉、脉字、界甘露、气,都是属因地方面,所以不能称“缘生”,故而译为“缘起”。
至于五缘起中的“缘起”所指为何?现引萨嘉班智达所述金刚句偈注言︰其就瑜伽士而言,生禅定之缘起,其亦无定数及次第,相适缘起须观待脉、字、甘露、气,其他如食、行止等,依他缘而主缘起,而“缘起所生”即为瑜伽之一觉受,依脉、气、菩提和合而生。
这个“缘起”所讲的是专指密乘方面而言,特指“身体”及其所相关依存部分,这方面当然是“由道果兴,方有缘生言,然内外缘要,至今无人晓。”此二者虽然字面上相同,实质上的意义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可不辨。
其次,作者曾分别就空性哲理、辨别五缘生会,约心配五缘会、约四灌配五缘会、配事业手印等等方面评判此五缘起,其总结归纳三大病,即多余病、错乱病、缺少病,故现以此三病之讹为主,兼略叙其余差舛如下︰
作者以四缘会即满足,于真如上别添究竟,乃属多余,其所持理由,有就空性哲理、缘起哲理、密宗法相体系等。
然依金刚句偈所立五缘起之理,其根本范围即为针对“一个所依悉净无过四坛城”而言,谓“所依”是指所依止的身体。“悉净”是依金刚句偈所云,以闻思、学处、灌顶、禅定等悉得清净。“无过”是指无有过患退败之脉、字、界甘露、气等。“四坛城”即金刚句偈中所阐发的化身身脉坛城、报身脉字坛城(或云字婆伽坛城)、法身菩提心坛城、体性身气坛城,这也是金刚句偈注(教语朱注)之赞颂文中云“心之所依自身四坛城”一颂所指。
其所论对象既为此所依身,五者各有所表,自不干空性哲理事,既非共通缘起哲理,自不关真如缘起事,四灌等法为所修,五缘起为所摄范围,原非一灌一缘起之配对,自各安其事,曷能有牵强、蛇足之评!
又,作者以风、脉、明点三者为密缘起中鼎立三要素,不可将脉为密、界甘露为真如、藏智风为究竟。其所持理为脉即明点所住地,风即明点之运动,明点为风脉能依主体等,又主外缘起之身及坛城,完成其生起次第之任务,内缘起气脉明点,完成二灌之任务,并作三灌之准备,密缘起则属三灌工夫,真如缘起则属大手印等……,此则为其错乱病。
此亦不合理,盖作者主观认为一灌配一缘起,故乃生支离事。
金刚句偈注云︰外缘起为回风转气,及景象、梦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现,内缘起为心气集摄于脉字宫殿,密缘起为断世间道而现出世间身脉等四坛城,真如缘起为初地以上之外,内、真如验相生现明点、气、心,究竟缘起为融入四行于十三地证果。
其气、脉、明点三者,虽为密灌道中行,然所修各有不同,所圆亦各异,成就四坛城转四身任运各亦不同,非于一灌顶修法中能同圆成,教法各异,此不可谓错乱。
至于缺双运之缘会事,双运主要侧重于明点,其降、持、回、遍、护种种所修,无非如此,所见不同,何漏之有?
若说四正量问题,乃至显教配属问题,胥皆须依《道果》的教示,一层一理逐次而释,非断章取义,斤斤字辞便可测知,在此作者的认知与《道果》教法意趣迥异,既无共通之处,仅就片面章节讨论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俱在,读者应自行于金刚句偈注中深入,自能明察秋毫,不需在此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