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乘论
指大乘佛教所属的论书。即注解大乘经典,或敷陈六度与诸法皆空等大乘义理的各种著作。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佛在世时,别无论部,至佛陀入灭后,诸菩萨始为当时众生作诸论,以阐释佛经深义。《大乘义章》卷一云(大正44‧469b)︰
“如来所化大乘众生利根易悟,闻说经律即能深解,不假如来重以毗昙分别解释,是故不具。以不具故,不说三藏,其犹大乘九部经中无论义经。(中略)末代之中,虽有众生听受大乘,不能悟入,是故菩萨为之作论解释佛经,故有大乘阿毗昙也。”
大乘佛教由于龙树出世而确立,而龙树搜集整理大乘经典,并加以疏解、阐扬,于是有大乘论出现。最胜子《瑜伽师地论释》谓(大正30‧883c)︰“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龙树的主要著作,有解释《大品般若》的《大智度论》,组织自宗学说的《菩提资粮论》,及《中论》《十二门论》等。
此外,提婆论证世界万有毕竟空之理而作《百论》,无著造《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世亲作《辩中边论》《唯识三十颂》,安慧造《大乘广五蕴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陈那造《观所缘缘论》,护法造《广百论释》。此等大乘论书,对以后大乘佛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自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玄奘、施护等诸师相继传译此等诸论后,中国佛教讲习大乘论之风甚盛。汉译大乘论数量甚多,依《大正藏》所收,中观部与瑜伽部内之书,全为大乘论书。此外,释经论部与论集部中之大部份,也都是大乘论。总计《大正藏》所收之大乘论典,为数在一百部以上。其中有不少论书,是我国历代各大宗派或大德的主要思想依据,如《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之思想根柢。《成唯识论》等瑜伽部论典为法相宗之义理根据。此外,《大智度论》之与天台宗,《大乘起信论》之与华严宗,《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之与净土宗,皆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尚未汉译之论典亦为数甚多,例如月称的《中论释》(Madhyamaka-vṛti)、龙树的《无畏颂》(Akutobhaya)、世亲的《无尽意经广释》(Aryākṣayamati-nirdeśa-ṭika)以及安慧的《大乘庄严论释》(Sūtrā-laṃkāra-vṛtti-bhasya)等书皆其显例。
[参考资料]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七、八章);《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五;《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五、卷六;《阅藏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