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梵Mahā yānā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a,藏Chos mṅon-pakun-las-btus-paḥi rnam-par bśad-pa)
十六卷。安慧菩萨糅着,但藏译以为是最胜子(Jina putra)撰。唐‧玄奘译。略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或《对法论》,又称为《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法相宗之重要论典,唐‧贞观二十年(646)三月译出。为瑜伽十支论之一。
无著之弟子觉师子曾根据《瑜伽师地论》一书,疏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其后,安慧以之合糅《集论》而成本书。《杂集论述记》卷一云(卍续74‧604下)︰“大圣无著具广慧悲,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叙此本文,演斯妙义,觉师子禀承先训,更为后释,安慧闲其本末,参糅两文。”
本书之所以名为“杂”,该书谓(卍续74‧614上)︰“杂有三︰(一)教诠杂,(二)文义杂,(三)参糅杂。(中略)文义杂故立杂名。本释别行难知性相,文义颇广,难可受持,故综参和,令其易入,由斯论首标以杂名,名参糅杂。”
本论之注释书有窥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信培《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贯练编》二十八卷(以上现存)、玄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十卷、灵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十六卷等。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余论(摘录)
《集论》后有释论数家,觉师子释尤见精彩。安慧即因以糅合本文成《杂集论》,此名曰杂,乃仿《杂心论》例。《杂心》以《婆沙》庄严《心论》,《杂集》则似以经部上座等义庄严《集论》。经部上座义者,世亲《俱舍》之所朋,而众贤《正理》致力驳斥者也。今复取而用之,故说此论为救《俱舍》而作。此种立说或与《集论》之本旨未当,然而大乘论书反对婆沙师之精神固已贯彻无余矣。自后阿毗达磨遂鲜继作者。
[参考资料] 《大唐内典录》卷九;《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