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乘集菩萨学论(梵śikṣāsamuccaya,藏Bslab-pa kun-las-btus-pa)
二十五卷。法称菩萨造,宋‧法护、日称等译。又称《集菩萨学论》《学处要集》。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全书十八品,叙述菩萨应学之法;亦即揭示六波罗蜜等德目,再援引诸经所说以资证明,并略作解释。
各品内容略如下述︰
(1)集布施学品︰发菩提心,住大悲心,舍施一切,除灭众生一切苦恼。(2)护持正法戒品︰不舍善知识,不吝身命,尊重护持正法。(3)护法师品︰行者护持正法所遇诸难事。(4)空品︰远离十恶等诸罪难。(5)集离难戒学品︰叙述当远离之诸过难。(6)护身品︰护持身心之诸戒行。(7)护受用福品︰为利益众生应护持之清净福业。(8)清净品︰令身心清净之法。(9)忍辱品︰长养诸戒行之忍辱行。(10)精进波罗蜜多品︰精进之功德。(11)说阿兰若品︰可止住之阿兰若处。(12)治心品︰依禅定治诸烦恼。(13)念处品︰示四念处之相。(14)自性清净品︰离毁犯时,知法自性清净空寂。(15)正命受用品︰远离非法邪恶之活命,可受用正命平等。(16)增长胜力品︰增长殊胜坚固力之方法。(17)恭敬作礼品︰恭敬诸佛增长福行。(18)念三宝品︰念三宝之相。
本书现行之梵本,系1902年由英国学者班达尔(C. Bendall)所刊行。译本方面,除了汉译本,另有西藏译本及英译本。英译本系鲁斯(W. H. D. Rouse)继班达尔未成之业,从梵本移译而成。又,关于本书的作者,梵本阙其名,汉译本作法称造,藏本则作寂天(śan-tideva)撰。
此外,本书引用之经典,为数甚多,其原典亦大多不存,故书中所引经文,颇为研究梵文原典者所重视。
◎附︰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八章(依观摘译)
据多罗那他所述,《大乘集菩萨学论》(śikṣāsamnccaya,学处要集)、《集经论》(Sūtrasamccaya)、《入菩提行经》(Bo-dhicaryavatāra)皆为寂天所撰。
《大乘集菩萨论》是大乘佛教的教科书,全书由二十七首偈颂及作者编纂的注释组成。其所以谓之为“编纂”,系因作者用以作注释的,几乎全部取自经论。作者的博学,在书中表露无遗,但书中少有作者之创作。作者在本书序中谦虚的说︰“我丝毫没有意图新创,也不懂撰述文学作品。因此,个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裨益他人;唯一希望,是要成就自己之心。虽然如此,在此一著作中,仍含有向善的期望。诸方贤达若能知此期望,则此书之撰即非白费。”
虽然作者如此表白,但本书极适合当作大乘佛教道德性教理的入门书。又由于其所引用典籍,今已大多不传,故本书更具价值。本书的基本观念及大乘的道德核心,系揭示在卷首的二偈中︰
如果恐怖、苦痛,
对于我以及他人,都是可憎的;
那么,为什么我的身体,
要比别人多一层保护?
你若欲达苦灭,
欲臻幸福之目的地,
你应深植信仰,
你心应趣向正觉。
此外,诸如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求取正觉等,皆是取自大乘经典。而发此心者,必须否定自己,舍己为人。不畏缩承受地狱有情之罪与苦。菩萨如是言道︰
“我愿承受一切有情之苦。不退缩、不逃避、不畏惧、不怖畏。我视承受一切有情之重担为当然。我誓愿救一切有情。我欲令一切有情自生、老、病之稠林中解脱。我不求自己之解脱。我欲以智慧之舟,拯救溺于轮回洪流中之一切有情。(中略)我愿以身代一切众生之苦。”
但是,菩萨的清净法,除了积极性的慈悲之外,也包括其他波罗蜜。尤其以禅定指导最高智(一切现象空)之洞察,以及佛陀崇拜、塔之建立形态的信仰。然而,于其中菩萨之心亦应常系于为令一切众生解脱。“我欲引导一切有情入涅槃之都。”系其不变之心愿。
在《大乘集菩萨学论》所引用的诸多典籍中,某些引用较多或摘录较长的经典,值得吾人注意。自《虚空藏经》所引用者,系与罪有关的,即国王的主要五罪、初发心菩萨八罪等。自《优波离所问经》取出者,系有关罪与忏悔的长短章句。自《乌格拉达塔所问经》(Ugradattaparipṛcchā),引用颇多有关婚姻生活的责任、森林行者的生活等。自《说无垢称经》(维摩经),引用有关菩萨之德的章句。《大事》中的〈观察世间经〉(Avalokana-sūtra),寂天以之为独立经典而引用。自《宝光明陀罗尼经》(Ratnolkā-dhāraṇī)引用的章句,与菩萨之德有关,此中,“陀罗尼”不是仅采咒文的形态,而是与经典无异。此外,引用的经典另有《如来秘密经》(Tathā-gataguhya-sūtra)、《十地经》《法集经》(Dharmasaṃgīti-sūtra)、《般若经》之若干异本、《悲华经》《华严经》《月灯(三昧)经》《宝积经》《宝云经》《入楞伽经》《普曜经》《稻秆经》《法华经》《金光明经》等。
[参考资料] 梶山雄一(等)着‧李世杰译《中观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