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众部(梵Mahāsaṅghika,巴Mahāsaṅghika,藏Dgeḥdunphal-chen-po)
印度佛教教团在佛灭后约一百年左右,发生最初分裂时所产生的部派。音译作摩诃僧祇部,意译作大众部。阿育王时代,教团逐渐组织化,比丘们必须遵守为数甚多的戒律规定,并持诵结集出来的经典。不久,保守传统的形式主义逐渐成为教团内争的原因。跋耆族的比丘认为向来的戒律规定不合于现实生活,而主张十件事可以被允许去做。但上座长老们则开会决议这十事为不如法(十事非法)。所谓十事,是一些细微的比丘生活规定的改变,例如可以保有金钱,食物中可以加少许盐以利贮存等。
希望墨守戒律以促使教团统一的保守派长老们,接着又在毗舍离召开七百人的会议(七百结集),进行圣典的结集。不信服这个会议的进步派比丘,其后,集合一万名徒众举行自己的结集;相对于保守派的上座部,他们树立独立的教团──大众部。这两派的分裂称为根本分裂,其后二者又产生枝末分裂。上座部系统主要繁荣于中印度到西北印度,以说一切有部最为有力。现在,广布于东南亚的上座分别说部(巴利上座部)也是属于这个系统。
属于大众部系统的有一说部、说出世部、制多山部等,大多分布在中印度到南印度一带,甚至流传到阿富汗地区。上座部的教理是分析的、实在论的、保守的,大众部的系统则有综合的、主体的、进步的倾向。例如,他们针对以阿罗汉果为目的的上座部,强调佛的超人性、绝对性,以成佛为目的,主张人的“心性本净”;又说“过未无体、现在有体”,站在缘起说的立场驳斥上座部的存在实有说。大众部的思想,也影响了大乘佛教的成立与发展。此派传承五阿含的圣典,而现存的《增一阿含经》被认为是这一派的圣典,但学者之间还没有定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是此派的律藏,为部派研究不可欠缺的资料。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摘录)
大众与上座的学说一开始就是对立的。首先,在方法论上,大众是一说,上座是分别说。这种分歧,据《异部宗轮论》记载,主要表现在对佛的看法上。《论》中列举了大众系对佛的看法有十五条︰(一)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二)一切如来,无有漏法;(三)诸如来语,皆转法轮;(四)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五)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六)如来色身实无边际;(七)如来威力亦无边际;(八)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九)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十)佛无睡梦;(十一)如来答问,不待思维;(十二)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十三)一刹那心,了一切法;(十四)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十五)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由此看出大众系对佛的描述是采用一说的方法。上座系相反,采用分别说的方法,它们认为非如来语皆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等等。大众还连带讲到佛的前身──菩萨,《论》也列举了六条,也是无分别说的。如说,如来色身无有边际,人们肉眼所见仅是一部分;讲到佛的处胎、降生,完全神话化了,说是从右胁生出,与常人种种不同。所以于大众系的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其次,关于心性及其解脱的问题,大众的主张与上座乃至有部都是对立的。以前上座系讲︰“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有部就不承认染心可得解脱,解脱的是净心。大众也讲“心性本净”,但它不是讲心原来就净,而是指其未来的可能性,未来可能达到的境界,而且一达到净即不再退回到染上去。这样,它强调的就是染心得解脱。如衣有 污垢,未洗时脏,洗后即净,先后并非两衣,仍是一衣。有部则主张心是染的,解脱时去掉染心,由另外一种净心来代替,前后是两个心,不是一个心。化地部认为心性本净,去掉染污就会出现净心,主张也不同。过去一般认为心性本净是大众部的主张,上座系无此观点,以致有许多地方讲不通。现从各方资料综合研究,上座系也讲心性本净,南方上座就明显地具有这一论点。问题不在于两者讲不讲的上面,而是两者所讲的含义大相迳庭;一个是指心所固有的,一个则指心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舍利弗问经》;《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别部品〉;《部执异论》;《十八部论》;《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大乘玄论》卷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菩萨思想的研究(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5});木村泰贤《小乘佛教思想论》;龙山章真《インド佛教史》;高井观海《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静谷正雄《小乘佛教史の研究》第三章;宫本正尊《大乘と小乘》;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律藏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