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佛寺


  (一)唐代古刹︰为四川乐山大佛所在地。位于四川乐山县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流处凌云山上。原名凌云寺。因凌云山断崖刻有一尊我国最大的坐佛,故俗称大佛寺。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明末毁于兵祸,重建于康熙六年(1667)。主要殿宇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坡亭等;寺地势开阔,建筑雄伟。天王殿门外两侧墙上,嵌有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的碑刻。此外,另有砖塔一座,因位于灵宝峰顶,故又称灵宝塔;此塔建于唐,明代重修,有十三级,高约四十公尺。
  寺旁凌云山断崖上的坐佛,称为凌云大佛,又称乐山大佛。依现代学术界的调查,唐‧开元(713~741)初年,凌云寺僧海通鉴于凌云山前三江汇流,江水湍急,时有翻船情事,遂发愿在山前凿一尊弥勒大佛,以庇佑过往船只,然尚未竣工,海通即已圆寂;德宗贞元年间(785~804),韦皋继续开凿,前后历经九十年始告完工。
  此大佛系依崖而凿,高七十一公尺。头高约十五公尺,宽十公尺,有发髻一○二一个,每一发髻皆可放一张圆桌。耳长七公尺,耳轮中间能并立两人。脚背宽八公尺余,可围坐一百多人。为避免雨水侵蚀、风化,佛体上巧妙地凿有排水系统。大佛左侧之绝壁上,另凿有攀爬的栈道,一直到山顶大佛头上。大佛竣工之初,曾覆以十三层楼阁(旧称大佛阁,宋称天宁阁),惜毁于明末兵火。
  (二)四川古刹︰位于潼南县城西约一点五公里的涪江峭岸上。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初名定名院,又称南禅寺。因寺内有大石佛像,故俗称大佛寺。寺内建筑,主要有大佛殿(阁)、玉皇殿、观音殿、剑亭等。寺内的大石佛像,据《潼南县志》所载,系旧有石佛首,宋‧靖康元年(1126)道者王了知命工匠塑佛身像。清‧同治年间(1862)又重装大佛全身。像依崖而凿,为高约二十七公尺,宽六点六公尺的坐像,全身饰金。后人尝依崖修建七层飞阁以覆佛像,此即大佛殿(阁)。
  (三)甘肃古刹︰位于张掖县城内。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9)。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敕赐宝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改称宏仁寺,俗称大佛寺或卧佛寺。原寺规模有天王殿、金塔殿、配殿、过殿、牌楼等。然现仅存大佛殿、藏经阁及土塔(称为弥陀千佛塔)的部分等建筑。
  大佛殿内有释迦牟尼之侧身卧像。为木胎泥塑,金装彩绘,身长三十四点五公尺,肩宽七点五公尺,耳长达二公尺,相传是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殿门左侧有对联云︰“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像前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楼内墙上,满布壁画,为甘肃省最大的西夏建筑遗存。
  (四)浙江名刹︰位于新昌市城南一点五公里的石城山谷中。又名石城寺。因寺内有石雕弥勒大佛像而闻名。此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初年(3 45~356)。据载,高僧昙光在石城山下,就崖结庐,久而成寺,名为隐岳寺。寺内大殿始建于唐‧会昌五年(845),为五层七楹,1979年又重新修建。寺中石佛始雕于南齐‧永明四年(486),完成于梁‧天监十五年(516);主持者历护、淑(俶)、祐三僧,故世称三世石佛。大佛像高约十四公尺,头部高约五公尺,耳长约三公尺,目长一公尺余,世称江南第一大佛。寺旁有狻猊石、隐鹤洞、濯缨石、石棋坪等风景名胜,均有美妙的传说。另有我国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圆寂处等古迹。
  (五)江苏名刹︰又名兴化寺。位于云龙山东麓。寺内有释迦牟尼半身坐像,高十一公尺半,是徐州最大的一尊古代石雕。佛像雕凿于北魏年间,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像为同一时期的艺术品。初仅造佛像头部,明‧建文四年(1402)依山崖建大殿覆盖,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又新造石佛前胸及两臂。石佛两边崖壁上除题字外,另有历代雕凿的大小二百多尊阿罗汉、诸天龙女、十八罗汉以及济公等像。现存大殿为明代遭火灾后所重建,殿深约二十四公尺,宽约二十公尺,双檐飞角,巍峨庄严。此外,另有南北配殿、方丈室和南北钟、鼓亭等建筑物。
  (六)陕西古刹︰位于陕西省彬城县之西。又称广寿寺。系唐太宗于贞观二年(628)为其母庆寿而建。寺依山崖建立,由大佛窟、罗汉洞、千佛洞等窟群组成。其中,大佛窟自平地突起,中空若穿屋漏,高达三十余公尺,石雕大佛倚岩盘膝端坐于莲台之上,高达二十四公尺,全身姿态自然而丰满,近头部的周围有浮雕坐佛七尊;大佛两侧之胁侍菩萨,高约五公尺,头戴玉冠,衣着华丽。窟壁佛龛中,有石雕大小佛与菩萨四百多尊。此外,罗汉洞与千佛洞内均有壁间浮雕、立体石雕佛及菩萨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