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史(巴Mahāvaṃsa)
锡兰佛教史籍。相传为大名(cMahānama,五、六世纪人)所作。又称《大王统史》。系以佛教为中心的锡兰史,与《岛史》(Dī-pavaṃsa)并为锡兰现存的王统编年史诗。
《大史》虽然是锡兰王统的历史,但从目次就可以知道,它大体是佛教的历史。第一章先是讲释尊的法系,列举燃灯佛至瞿昙佛(释尊)二十四佛的名目。其次是释尊的传记,其中记载释尊在世期间,三次来到锡兰,现出种种奇迹的情形。
第二章,叙述世界开辟以来,第一位国王──摩诃三摩多的王统,这个王统经过无数万王,到悉达多太子为止(释尊世俗的身分)。其次是记载三次结集、各地布教,以及毗阇耶(Vijaya)来岛(由阎浮大陆到楞伽岛)即位等事。从毗阇耶,经过五位国王,到天爱帝须王(Devanampiya-Tissa,2509.5B.C.~2109.5B.C.4)。天爱帝须王一即位,就与阿育王有来往。阿育王当时君临北印度的波吒梨子城,且几乎支配了全印度。他的儿子摩哂陀及女儿僧伽蜜多,也曾以布教师的身分,来到锡兰岛。同时迎入菩提树一枝,以及释尊的舍利。
其后,佛教就完全在锡兰生根。第二十一章以下,在目次上,只叙述诸王的事迹。但是,其中到处可以看到以下的记载︰精舍、像塔、房舍的建造修理;舍利、僧伽的供养;圣典的抄写;奉献土地及储水池给僧团,以及精舍、佛塔举行祭典等。因此,《大史》比任何书都更像是锡兰佛教的历史书。就纯粹意义的历史书而言,本书并不具权威性。但在不注重保存历史资料的印度及南方佛教诸国里,这部成立于西元五世纪的书,从印锡佛教关系上说起,使锡兰佛教历史、王统,以及一般历史,得以显明,并揭开了许多谜底,就这点而言,本书实在功不可没。
本书有三种修订本︰(1)与《小史》的一部分合编,分为两部分;(2)与《小史》合编,分为四部分;(3)为目前流行的编订本,只包括上述两种修订本的第一部分,共三十七章,由德国学者威廉‧盖格尔(W. Geiger)编纂,伦敦巴利圣典协会(P.T.S.)出版。但是,包括Dr. W. Rahula在内的锡兰巴利学者,均不同意此一流行本的编订法。因为依照锡兰的传统,所谓《大史》,共计一○一章,亦即不可将《大史》二分为《大史》与《小史》。此外,A. P. Buddhadatta尝于其所撰《Correctionsof Geigerś Mahavaṃsa》一书中,指出盖格尔教授的P.T.S.本及其英译本有颇多误谬。
本书是在五世纪末,由大名长老依据《岛史》与宫廷文件等资料所编纂而成。可视为大寺派(Mahavihara,坚持锡兰佛教传统,态度保守的教派)所传的佛教史。但是,自毗阇耶王到锡兰以至天爱帝须王之间,诸王年代的计算均过长而不合理,故在运用本书资料时,当特别注意。自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偈以迄第一○一章第二十九偈(即1815年英国罢黜西里韦迦马拉辛哈王,占领锡兰全岛为止),系十三世纪后,由达摩奇提长老等数人陆续编纂而成。此一部分,即盖格尔教授所谓的《小史》。
本书的注释,有八、九世纪的大名长老(与作者同名)所撰《Vaṃsatthappakasinī》一书,一般称之为《大史注》,今亦由 P.T.S.出版行世。译本方面,除了前述盖格尔教授所译的英译本之外,另有日译本《大王统史》,系日本学者立花俊道所译,以1895年锡兰政府发行的《Mahavaṁsa-ṭīka》的本文为底本,并参照P.T.S.本而成,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册。此外,东元庆喜所译的《小王统史》则收在第六十一册。
◎附︰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五章(依观摘译)
《大史》(Mahavaṃsa),是西元五世纪后半的诗人大名所撰的叙事诗。作者在书中曾谓︰“古人所编史书,或过于冗长,或嫌简略,且有一再重复者。余将尽量避免此缺陷,且对有问题之材料,尽量以易解之方法叙述之。”事实上,《大史》中的语言与韵律均极为巧妙。或许这不仅是大名个人天分所致,《岛史》《大史》成立时期与觉音的文献活动时期一致,因此彼等皆曾得力于锡兰的巴利文献。其叙述毫无缺点。《岛史》中叙述过于简单的,《大史》则予以增广,其他则略之。Geiger尝如此批评︰“《大史》是由可谓为诗人的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这位诗人不是以他的天才,而是以趣味、熟练的技巧善用粗野的材料,完成此书。”
另一方面,《岛史》与《大史》在资料及组织上极为类似,有颇多共同诗句。此二书的叙述皆从释尊开始,谓释尊尝三度莅临为罗刹、夜叉、毗舍阇、蛇所盘踞的锡兰岛。其次叙述释尊以佛眼观视世间,见此美丽的岛上,大蝮蛇王与小蝮蛇之间爆发战争,全岛将毁,释尊哀愍之,因此偕诸菩萨飞渡此岛,以教理之光明照射,蛇神等因而受教改悔云云。其次是释尊族谱。从释尊之父王净饭王,追溯自太古之王。次述印度佛教之历史,尤其是有关结集之事。对于佛教的大护法阿育王,《岛史》与《大史》皆用大篇幅叙述。接着又述及第三结集,以及摩哂陀被派遣至锡兰。叙述至此,历史的舞台移至锡兰。亦即叙述某一印度王女与狮子结合,生子西哈婆诃(Sīhabahu)、西瓦利(Sīval^)。又述锡兰王的历史,锡兰首任国王是毗阇耶王,此王生性狂暴,为国人所逐,故偕七百随从出海,几经险难,后登陆锡兰岛,成为岛王。关于此毗阇耶王及其后继者的叙述,《岛史》的叙述较《大史》简洁。二书对天爱帝须王的叙述颇费篇幅。此王系于阿育王时代治理锡兰,摩哂陀即于其为王时抵锡兰,在当地奠立佛教,兴建最早的佛教寺院。有关摩哂陀之妹僧伽蜜多持菩提树枝,移植于锡兰之事,也有详尽的描述。其次为摩诃先那(Mahasena)王之前的锡兰王历史,其中对首次书写三藏及注释的婆多伽摩尼(Va-ṭṭagāmani)王叙述颇详。《岛史》与《大史》都只记载至摩诃先那王过世(西元352年)为止。亦即真正由大名撰述的,是三十七章五十偈。其后的记载,系由多人增补,作为《大史》的续编,即所谓的《小史》(Cuḷavaṃsa)。最前面的附录,是波洛卡摩婆诃(Para-kramabahu)(1240~1275)王治世时,由达摩奇提长老所撰。
虽然《大史》的主题与《岛史》相同,但是它却在同一范围中加入新材料。尤其在《岛史》中,仅以十三偈交待恶王度他伽摩尼王(Duṭṭha-gamani)之事,在《大史》中,却发展成由十一章(第二十二章至第三十二章)组成的独立诗篇。第一部描述此王的战争功绩,第二部记载此王成为信仰上的英雄。亦即为了赎罪,他在河上建立大塔婆(Mahāthupa)。大名更将若干属世界文学中的故事,编入自己的著作中。例如《岛史》仅叙述毗阇耶等人被海浪冲上海岸,其后,他们在当地建设都市,成立王国;而《大史》则描述毗阇耶的冒险故事。其中,颇为有趣的故事之一,是伊拉拉(Eḷara)王的事迹︰
“此王在自己卧铺悬挂一铃,引绳至户外。凡遭不幸者可鸣铃求王助之。先有一雌牛鸣此铃,此牛之子为王子车驾辗毙。为此,王以同一马车辗毙其独子。其次,有一鸟求助于王。此鸟之子为一蛇所噬。为此,王杀该蛇。第三次铃响。此次系一老妇鸣铃。据云,其女置米于户外,欲干燥之。不料,为意外之降雨所毁。王因此自忖,必是上天罪罚其近日所犯之过,故断食忏悔。帝释知之,乃命雨神帕玖那(Pajjunna),于一周间,固定于夜间某一时刻降雨。”
大名所用而为《岛史》所无的资料,可以认为系取自古代注释,主要是《Sīhalaṭṭhaka-tha-mahavaṃsa》。《大史》与《岛史》皆是根据古代注释,并视之为史实而载于其书中。此二书皆不能视为真正的历史著作。此因二者甚至未列亚历山大(Alexander)大王之名,对于阿育王的记录,都是神奇性的。而且在有关他的记载中,作为伟大征服者之阿育王,与其说是俗界英雄,不如说是精神上的英雄。恶王度他伽摩尼王,如其名所示,乃与道德典范相背反者;然而《大史》却视为宗教性的英雄而赞美之。这是因为《岛史》与《大史》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化,而《大史》同时又是艺术诗(Kavya)的缘故。批评家若因其不符史实而斥作者为伪造者、谎言者,对这些作品或许是不公平的。这些作者绝不是这种人。对吾人而言,可能是神话、传说、虚构,但对彼等则都是真实的历史。由于彼等非有意杜撰,因此,彼等所言及的有关历史时代以及距其生存年代不远之事,大多可信。例如关于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此书即给予吾人最初的史料。此资料虽不能与希腊的年代相符,但由此多少有助于后人决定佛灭年代。烈维在将中国及锡兰的编年史作过比较后,发现后者对西元四世纪以后的记事,可以说“虽不是完全无缺点,但却是确实的”。
吾人所见的《大史》,有二九一五颂,另有增广为五七九一颂的传本,就艺术作品言,虽不足取,但从文献史的角度来看,是极有用的。又,西元1000年至1250年间所出现的《大史》的注释《Mahāvaṃsa-ṭ#ka》,也是重要著作。此书不单是解释性的、教理性的注释,而且也含有颇多故事、传说,及原书内容的补充。其中,有的是来自比丘传承,有些是来自民众。例如有关旃陀罗笈多与旃那迦(Caṇa-kya)的传说,据注释者所述,系采自“北寺”注释。此外,也引用“大寺”的注释,以及觉音《长部注》(Sumaṅgalavilasini)、《一切善见律注》(Samantapasādika)等。
[参考资料]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Nikayasaṃgraha》;《Mahāvaṁsa-ṭīka》;《Hi-story of Ceylon》;《Epigraphica Zeylanica》;《Memoirs of 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Ceylon》;《Ceylon Journal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ey-lo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