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善地法(梵kuśala-mahā-bhūmikā dharmāḥ)
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与一切善心相应而俱起的心所法。《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云(大正27‧220b)︰“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名大善地法。”共有十种,即︰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勤、不害。此等十法周遍一切善心,故名大善。心王为大善所行的依处,故名大善地。信等十法为大善地所有之法,故名大善地法。《俱舍论》卷四云(大正29‧19a)︰“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谓法恒于诸善心有,彼法是何?颂曰︰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顺正理论》卷十一在此十法外,别加厌、欣二法,而成十二法。俱舍家谓,厌缘苦集二谛,欣缘灭道二谛,不能于一心之中相互俱起,故无法周遍一切善心,而唯有十法。《成唯识论》卷六于此等十法之外,另加无痴,而成十一善法,且谓欣、不忿、不恨、不恼、不嫉与欲俱起,是无瞋的一分;谓厌、不悭、不憍与慧俱起,是无贪的一分;谓不覆、不诳、不谄是无贪痴的一分。此论所说与俱舍家所说不同。
◎附︰《俱舍论》卷四(摘录)
论曰︰如是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净。有说︰于谛实业果中,现前忍许,故名为信。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复何名修?谓此于善,专注为性。余部经中,有如是释︰能守护心,名不放逸。轻安者,谓心堪任性。岂无经亦说有身轻安耶?虽非无说;此如身受,应知亦尔。
如何可立此为觉支?应知此中身轻安者,身堪任性。复如何说此为觉支?能顺觉支,故无有失。以身轻安,能引觉支心轻安故。于余亦见有是说耶?有。如经说︰喜及顺喜法,名喜觉支。瞋及瞋因缘,名瞋恚盖。正见、正思惟、正勤,名慧蕴。思惟及勤,虽非慧性,随顺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轻安,顺觉支故,得名无失。心平等性,无警觉性,说名为舍。
如何可说于一心中,有警觉性,无警觉性作意与舍,二相应起?岂不前说诸心心所,其相微细,难可了知。有虽难了,由审推度,而复可知。此最难知。谓相违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觉;于余则无。二既悬殊,有何乖反。若尔,不应同缘一境。或应一切皆互相应。如是种类所余诸法,此中应求如彼理趣。今于此中,应知亦尔。惭愧二种,如后当释。二根者,谓无贪无瞋。无痴善根,慧为性故。前已说在大地法中,不重说为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谓无损恼。勤谓令心勇悍为性。
[参考资料] 《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乘广百论》;《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