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头陀教
十二至十四世纪间流传于我国的新兴宗教。又称糠禅。为刘纸衣所创,成立于金‧天会年间(1123~1127),初传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各省。主张以清净寡欲、修头陀苦行、严守戒律为解脱法门。
大头陀教创设之后流传广泛,因此引起统治者的疑虑。据《金史》〈世宗本纪〉载,大定二十八年(1188)十月禁糠禅、瓢禅。金末元初又遭教界人士反对。曹洞宗万松行秀(1166~1246)著《糠禅赋》、耶律楚材著《辨邪论》皆指摘糠禅“憾摇佛教,为患不浅”,并斥之为邪说外道。然该教发展依然迅速。元朝初年已扩展至江南、湖广地区。
刘纸衣之后历十传而至雪庵溥光,曾获皇帝正式认可。元世祖曾询溥光宗教之原。师援引经论,应对称旨,至元十八年(1281)获赐“大禅师”之号。溥光之禅法已与刘纸衣等人不同,他不修头陀行,游戏翰墨,广交名流而合于儒道。
大头陀教寺院以供奉弥勒、文殊、观音为主。金‧天会年间设有修真院,后又设头陀妙真院。而大头陀教胜因寺则是该教设在元大都的首座寺院,由溥光主持修造,动工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建成于大德七年(1303),耗资十万余缗。溥光之后,大头陀教渐失其特色,而与一般禅宗相融合,明代以后渐无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