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寺(巴Mahā-vihāra)
锡兰最早的精舍,古来为锡兰佛教中心。传有诸多经典注释,现存巴利三藏也多为该寺所传。音译作摩诃毗诃罗。位于锡兰岛旧都阿㝹罗陀补罗城(Anurad hapura)南方的大云林(又作大眉伽林,Mahā-meghavana)。传说阿育王第三次结集后,其子摩哂陀奉命至锡兰弘法,为该国国王天爱帝须(Devanampi-ya-tissa)宣说《象迹喻小经》(Cuḷahatthi-padopamasutta),并于七日间度化八千五百人,王对其十分敬重,乃于城南的大云林结界,为其建造房舍、浴池等,并作为该国佛教的讲学地。此即大寺的起源。
其后,摩哂陀之妹僧伽蜜多(Saṃgha-mitta)亦应王之请,至锡兰弘法,并将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枝移植于大云林中。摩哂陀示寂后,大寺尝为其建造塔庙。西元前二世纪末,度他伽摩尼王(Duṭṭhagamaṇī)复于大寺北邻营建壮丽的铜殿(loha-pasada)。西元前一世纪,婆多伽摩尼王(Vaṭṭagamanī)于王城之北建无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献给大寺的摩诃帝须(Mahatissa)长老;后长老被大寺摈出,其门徒乃与大寺分离,占据无畏山寺,号无畏山寺派。此后,锡兰佛教遂分成二派──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
依《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条所载(大正51‧934a)︰“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诃罗住部,斥大乘习小教;二曰阿跋邪祇厘住部,学兼二乘,弘演三藏。”大寺派专学小乘,无畏山寺派则大小二乘兼学,因此两派一度产生教权之争。四世纪初,倾向无畏山寺派的摩诃先那(Mahasena)曾大肆破坏大寺,后因宰相眉伽槃那跋耶(Meghavaṇnabhaya)举兵劝谏,王乃谢罪、重建。其后,大寺又渐次繁荣,据《高僧法显传》所载,当其西游时(五世纪初),寺中住有比丘三千人,盛极一时。十二世纪末,波洛卡摩婆诃王(Parakramabahu)时,也颇为兴盛,但随即归于没落,乃至荒废。今仅存菩提树及铜殿等遗迹。
[参考资料] 《翻梵语》卷八;《大王统史》;早岛镜正《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