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师(梵śāstṛ,巴satthar)


  (一)佛、菩萨的尊称︰佛、菩萨为人天导师,故有此称。《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大正40‧161a)︰“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小,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大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0c)︰“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中略)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二)朝廷赐予有德之僧的称号︰多为谥号。如唐懿宗咸通年间(860 ~873)御赐云颢为“三慧大师”,日本清和天皇贞观八年(866)御赐最澄为“传教大师”。后世亦常尊通晓佛教教义且具盛德者为大师,如智顗,人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吉藏,人称嘉祥大师。此外,近代佛教界亦有“太虚大师”、“欧阳(渐)大师”之称号。
  (三)指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出自《本事经》卷七。系小乘所说。即︰
  (1)如来出现于世间,为诸众生开示正法,宣说四谛,利益无量众生,令得无量安乐,故名为第一大师。
  (2)阿罗汉是无学之圣者,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出现于世间,为众生之大师,如佛所作,故称为第二大师。
  (3)有学之圣者是前三果之人,具修梵行,闻十二部经而善知其义,为世人之大师,如佛所作,故名。
  《本事经》以偈颂说此三大师之义,文云(大正17‧697c)︰
  “有三种大师,若出现于世,能利益安乐,天人等世间,一者谓如来,二无学弟子,三有学弟子,具净戒多闻。如是三大师,天人等应供,能宣说正法,广开甘露门,令无量众生,永尽诸有结,解脱生死苦,证常乐涅槃。譬如善导师,能示人善道,正顺而行者,得安乐无疑。如是三大师,示众生四谛,修行无放逸,定超生死边。”
  [参考资料] (一)《禅苑清规》卷二。(三)《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大般若经》卷四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