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庄严论经(梵Sūtrālaṃkāra-śāstra)


  十五卷。相传为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又作《大庄严经论》《大庄严论》《大庄严经》。收在《大正藏》第四册。主要是搜集佛陀本生,及诸种善恶因缘、譬喻等九十章故事,以供求道者参考。
  在内容方面,本书有关于异教徒、塔婆崇拜等记载,也有持戒、劝勉布施的记述,内容并鼓励亲近善友,闻法求道、忍辱精进、少欲知足等善行;其特色除了彰显在家佛教的规范外,又特别重视布施、多闻等行持,及有关念佛的种种功德。
  全书共九十章,前八十章的体裁系先说大义,再以“我昔曾闻”之语引出本文,而藉史传、寓言等素材铺述法义,最后说明本章的述作意趣。但第八十章以后,稍有不同,即首先揭举譬喻,再以法义配合。采用这种体裁的著述,佛典中另有《菩萨本缘经》一书。此种体裁对我国及日本的文学都颇有影响,为《冥报记》《灵异记》《今昔物语》等灵异文学的先驱。
  本书的汉译本原题应单作“大庄严论”,至于“经”字应系《开元释教录》以后所添加。而梵本方面,由近代发现于龟兹的梵筴断片,可以确定本论的梵名有《Kalpana-maṇ-ḍiṭīkā》和《Kalpanā-laṃkṛṭīkā》二种,都含有“施设庄严”、“譬喻庄严”之意,故知“大庄严”乃转译语,至于“论”字则非原题所有。
  关于本书的作者,西元1926年,路德斯(Heinrich Lu|ders)撰文主张著者当系AryaKumaralata(圣童受)。但烈维(S. Le/vi)则强调罗什汉译所传的可信性。日本学者如宫本正尊、友松圆谛、宇井伯寿、平等通昭、干潟龙祥、美浓晃顺等人也都各有独特看法,然迄今尚无定论。
  关于译者,经录多作罗什译,如《法经录》卷五、《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等,但《出三藏记集》并未著录此书,而且译笔较罗什之其余译本逊色,故是否为罗什所译,仍待商榷。
  本书的译本及相关著述有E. Huber的法译本《Sūtralaṃk ara,traduit en franśais sur laversion chinoise du Kumārajiva》,烈维的研究成果《Aśvaghoṣa,Le sūtralaṃkara etses sources》。
  [参考资料] 《彦琮录》卷一;《大唐内典录》卷三;M. 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宫本正尊《譬喻者,大德法救,童受,喻鬘论の研究》;友松圆谛《Sutralamkara et Kalpanaman-dit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