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慈恩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南。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十月,皇太子李治为报其母文德皇后之恩,乃于进昌坊无漏寺(一说净觉寺)故址营建本寺。寺成,皇太子亲幸,拜佛像幡华,并赐额,敕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迎玄奘为上座。又于寺之西北造翻经院,安置玄奘所携回的经像、舍利等。翌年二月,玄奘开始在该院从事译经工作。永徽三年(652),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请来梵筴,玄奘恐经像散佚或遭火难,乃奏请于寺端门之南造石浮图以安置之。帝以石塔工程浩大难成,遂仿西域制,筑五层砖塔(即大雁塔),安置梵筴等。
  永徽六年(655),中天竺三藏那提来此安置其所赍之经论,遂暂住此寺;龙朔三年(663)复来,译出《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阿吒那智经》各一卷。显庆元年(656)正月,册代王弘为皇太子,设五千僧斋,帝亦遣使行香。时,玄奘语薛元超、李义府等,欲建大慈恩寺碑,二人因以奏上。三月,帝自制其文,赐之于寺,玄奘等人乃迎奉于芳林门。
  观玄奘一生译经,凡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其中泰半完成于此寺。及西明寺落成,玄奘蒙敕移住。窥基乃承其后,驻锡此寺,大张法化,世号“慈恩大师”。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寂于玉华宫,门人等遵其遗命,移其柩于翻经院,并葬于浐东白鹿原。
  玄宗时,义福来住此寺,深得帝之归崇,历住二十余年而寂。德宗时,北印度三藏牟尼室利亦来此寺,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元和元年(806)六月示寂于此。此后,本寺沿革不详,今之故址唯存大雁塔。塔于永徽三年创建后,武后长安年间(701~705)曾改造,乃成七层。至后唐明宗长兴年间(930~933),又重修之,面目焕然一新。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遭回禄之灾。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及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曾两度重修。
  [参考资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卷十;《续高僧传》卷四、卷十五;《开元释教录》卷八;《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酉阳杂俎续集》卷五;《释氏六帖》卷二十一;《宋高僧传》卷三、卷四、卷九、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