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手印(梵Mahāmudra)


  大手印,梵语曰Mahāmudra,意为大印;藏译曰差珍(Chagchen),意为大手印。印即印契,与法印之“印”同,乃以世间国王印玺,喻法王佛陀亲许的佛法宗要。藏译于大印加一“手”者,表示佛祖亲手印定。此印为至极无上之佛法心髓,故名为大。在密乘瑜伽部(唐密金刚界)法中,大印为四种密印(大印、羯磨印、法印、三昧耶印)之一,藏密所言大手印,主要属无上瑜伽部法,指本元心地之心传口授,略当于汉传佛教的实相印、佛祖心印。
  大手印是藏传噶举派、息结派、觉域派等所传法的心髓,它直承印度晚期瑜伽成就诸师之传,以简易明了的诀要,总摄一乘佛法之见、修、行、果,犹如点石成金的仙丹,画龙点睛的妙笔,指示如来之涅槃妙心,堪称藏传一系之正法眼藏。藏传大手印法门显密兼赅,顿渐俱备,系统精密,三根普被,与禅宗心地法门甚为相近,而更多摄引初学的方便。
  兹略述大印法门之传承、典籍、种类及见修行果之要如下︰
  [传承、典籍及种类] 据西藏多罗那他之《七系付法传》,大手印教授为七大密法之一,以龙树之师大阿阇黎萨啰诃(罗睺罗)为第一传,此师递传龙树──舍婆黎──卢伊波──征吉波──谛洛巴(988~1098)──那洛巴(1016~1100)──钟毗波──俱萨罗跋陀罗。谛洛巴又得卢伊波再传弟子安多啰波之传。谛洛巴传人那洛巴,为东印超戒寺“六贤门”之一,其门人弥勒巴,又亲得舍婆黎之传,为藏传佛教后弘初期印度著名的瑜伽大成就者。弥勒巴门下有俱生金刚、啰摩波罗等四大弟子,其中啰摩波罗传小俱萨罗跋陀罗、阿悉多伽那、智友。《祝祓大手印》等则把谛洛巴一系大手印传承上溯至佛灭百年顷的胜喜金刚。又说由萨啰诃递传龙树──提婆──月称──马当格──谛洛巴,萨啰诃之前有金刚持──金刚空行母──金刚手递相传承。
  总之,印度诸家大手印,率皆源出萨啰诃。西藏著名瑜伽成就者、佛学大师郭沧巴(1189~1258)说︰“对于释迦世尊教法,说名大手印超越道,首倡者为萨啰诃。”(《青史》〈大手印法门谭〉)萨啰诃所传大手印,有“自然乘”(Sahajaya #-na)之称。据《印度佛教史》《七系付法传》等,萨啰诃之师为上座黑(吉栗瑟那),上座黑之师为马鸣,马鸣之法统,可从优婆崛多、商那和修等上溯至释尊。是则显密教法、禅、大手印,可谓同出一源。
  大手印之传入西藏,在后弘初期,凡有数系,盖皆源出那洛巴、弥勒巴师徒。据《青史》之说,大手印法门在西藏有初中后三译。初传始于汝巴;中译分上下二译,上译为弥勒巴弟子洽纳来藏所说,下传为阿苏在前藏所译;后译为阿里人纳波协得赴印度就洽纳所学,回藏后传译。西藏传行大手印的主流,是噶举派(白教)之达波噶举系。此系开创者玛尔巴(1012~1097),为藏传佛教后弘初期四大译师之一,曾七赴印度、尼泊尔,师事那洛巴等上师,依止弥勒巴现证大手印悉地,回藏后传法、译述,门庭甚众,有峨却多等四大柱及生处幢等十大弟子,弟子中尤以米拉日巴(1040~1123)以苦修获大成就著称,在民众心目中威望极高,有第二佛之称。其徒岗波巴(达波拉结,1079~1153)融合迦当派教义与噶举派大手印教授,著《道次第解脱庄严论》,对大手印法门进行了整理。米拉日巴、岗波巴师徒大启法门,弘传大手印于全藏,得其传而获证悟者难以数计。岗波巴门下,分出噶玛、帕竹等四大八小噶举支派,皆以大手印为精髓,以笃实修持为宗风。四大支派之一蔡巴噶举之开创者向蔡巴(1123~1194),称大手印为“唯一白法”。
  噶举派另一系香巴噶举开启者琼波瑜伽师(约990~1140),亦曾三赴印度、尼泊尔,亲近弥勒巴、尼古玛空行母等大善知识一五○余人,得弥勒巴一系大手印之传,名之“大印盒”。又有弥勒巴弟子、南印人当巴桑结,曾五次赴西藏传法,开息结派、觉域派,皆以注重瑜伽实修为宗风,息结派后传法尤以大手印为主。另外,萨迦派、格鲁派等,亦传大手印,格鲁派所传大手印,源出噶举。近世,西藏诸派教理行法互相融合渗透,大手印成为诸派所共有的法宝。宁玛派之大圆满,噶举派之大手印,萨迦派之道果法,在不少西藏佛学大师眼里,早已圆融不二。班禅一切智善慧法幢即云︰“俱生契合、大印盒、具五、一味、四字、能寂、断境、大圆满、中观正见导引等,虽各别安立有多名,但善通了义教理、修证有得之瑜伽士,彼等自知其意为一。”(《宗教流派镜史》)
  大手印在元初曾传入内地,然流传未广,不久便失传。直至1936年,西康贡噶呼图克图应请来内地,先后于成都、重庆、江陵、汉口、长沙、南京、昆岩地传法,大手印、大圆满等大法,始为内地学佛者所知。贡噶上师双承红白二派之传,所传法甚为系统,一时受法者颇众。沟通汉藏佛学,弘法利生,其功厥伟,民国政府曾授其“辅教广觉禅师”称号。上师对在家佛子,多传以大手印,今内地修学大手印者,率多出其门下。内地学人有张澄基、陈健民等,赴西康留学有年,亲侍贡师,后弘法于海外。又有笃噶等上师,亦曾来内地传扬大手印法门。
  大手印虽重在口耳之传,也有不少典籍著述。据《佛教史大宝藏论》,属于大手印的经续论著被译为藏文者,有《大手印明点》《大手印精滴释》《大手印精滴广释悦目论》《朵哈宝藏中歌根本释》等。元代译汉的《大乘要道密集》,收大手印著述如《大手印不共义配教要门》《大手印顿入要门》《大手印伽陀支要门》等,凡二十种,多为修法口诀之记录,皆出果海密严寺玄照国师惠贤传,同寺沙门惠幢译。现代新译的大手印著述,据刘锐之《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七十四册)所列,有二十二种。其中,法尊所译者多达十四种,如萨啰诃《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见修行果之朵哈歌辞》,谛洛巴《恒河大手印》《朵哈藏论》等,为印度最重要之大手印口授、论述。《大手印讲义撮要》《祝祓宗契合俱生大手印导引》《至尊弥勒日巴大手印开示》《俱生契合开导了义海心要》《大手印导引显明本体四瑜伽》等,皆出贡噶上师传授。《大藏经补编》第十册收有《贡噶上师恒河大手印直讲》、贡噶上师传授《椎击三要诀胜法解》、白莲花造《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释》等大手印著述。汉译大手印典籍,基本上已经齐备。
  大手印之教授导引,大略可分为三种︰
  (1)实住大手印︰实住,即住于实相之义,此大印属显教。《恒河大手印直讲》云︰“于具普通根性者,令由菩提道次第渐次趋入大手印,此谓由中论等学而渐入者,谓之实住大手印。”此须从闻思门入,藉教悟宗,明心性理,解实相义,由上师抉择指示,示以修持口诀,依诀观心,悟解心性,入一行三昧或光明定。如《宗教流派镜史》所云︰“显教之大手印,是就心体之上,专一而住,修无分别,令成住分。如是成就安住所缘之心,明明了了,即应寻觅此心为在身内?或在身外?遍处寻觅,心之体相了不可得,尔时决定此心无实。用此无实,在已成特殊之心体上,专一而住,即许此为修遮非空性之法。”这种实住大手印,即是显教经论中以系缘法界为门的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不过大手印之指示心性与教授修定,特重上师口耳之传。当年米拉日巴、岗波巴师徒,对来求法的多数普通根性者,则传与实住大手印,闻法修持者多能获得证悟。
  (2)空乐大手印︰或云秘密大手印,属密法中的无上瑜伽,被较胜根性。此须受灌顶,修四加行,得闻思正见,然后以正见为导,依仪轨修本尊法,行三密相应之诵咒,从生起次第入圆满次第,由宝瓶气、拙火定、金刚诵等法修气脉明点,于气入住融于中脉或“俱生喜”生时所现空乐不二的觉受上观察体证自性光明。噶举派多修金刚亥母、喜金刚法,米拉日巴、岗波巴师徒当年皆于得正见后,修金刚亥母法,入拙火定,证大手印悉地。晚近噶举门下学人,多从此门入道,岗波巴大师称此为大手印之特殊道。此实属大手印与密咒的结合。
  (3)光明大手印︰此为最上顿门、顶尖密法,唯被上根利器,依上师加持而顿证自性明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诸师多说唯此方是印度真正之大手印。《恒河大手印直讲》云︰
  “最上之大手印,则并亦无须乎灌顶等修,但当恭敬礼拜、承事亲近于其上师,或仅观于上师微妙身相,即能立得证悟,如此由于无上恭敬信顺之心力,以依止于上师,更不假外物言诠,而能究竟了悟,以证取之大手印,方是大手印之最胜义心传也。”
  三种大手印,就入门方便而言,虽有顿渐显密之别,就证悟自性光明而言,实际无二。
  三种大手印,皆分见、修、行三要,或加“果”为四阶次。《恒河大手印》(谛洛巴口传)提示见修行果之要云︰“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
  [大手印之见] 大手印与显密大小诸乘诸宗教法一样,首重正见,以得大手印见为入门第一着,以正见总摄修行果,与南禅之只贵见地、不贵行履颇相一致。噶举派分诸派见地为唯识见、中观见、大手印见等,以前二为不了义,其所谓了义的大手印见,亦名“俱生智见”、“法身见”,直指自性,谓众生心性本来无生,离一切边执,内心外境一切诸法,皆在此心地本体上显现,能显所显,法尔无生,具足三身五智,不须别修断舍,本来解脱,本来成佛。萨啰诃颂云︰“故凡所显即法身,一切众生即佛陀。”《椎击三要诀胜法解》云︰“夫彼一真法界,离绝戏论之法尔如来藏心,无垠广大界中,无量显现染净诸法,彼诸一切,皆亦圆满具足法尔之平等性义。如是而了知,是即见宗之最殊胜者也。”这与禅门“即心即佛”、“触类是道”的见地,可谓一致。就哲学观而言,大手印见属如来藏缘起或真心现起论,超越中观见,岗波巴即以如来藏系论典《究竟一乘宝性论》为大手印所依的主要印度论典。
  所谓本净离垢的自性明体,具俱生智、自然智,此心体为成佛之本、修持之要,摄根、道、果,包见、修、行,名为大手印。西藏瑜伽成就者羊滚巴(1213~1258)云︰“大手印者,师无可示,徒无可悟,觉受无可污染,定见无可杂乱,见修行无可分,根道果无可裂,如是于此显有轮寂一切诸法,勿作任何遣立、束缚、解脱、对治、矫整,就自识而得自解脱,此之谓大手印。”(《了义海大手印》)
  大手印见,建立于大乘唯识、中观见的基础上,其说万法唯心、心亦无心、心性离一切边执戏论而本寂本净,与显教无二。如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世大宝法王攘俊多杰(1284~1339)所撰《大手印愿文》云︰“一切诸法为心所变现,心本无心,心之体性空,空而无灭无所不显现,愿善观察于体得定见。”又云︰“一切非有诸佛亦不有,一切非无轮涅众根因,非违非顺双运中观道,愿证离边心体之法性。”而其终极旨趣,仍在直指心性之真空妙有,与汉传圆教诸宗的见地同趋一轨。藏传诸派多认为大手印不共于“因乘”(显教大乘)的见地是︰“因乘舍位以为其道,起对治智而断于惑,遍于轮圆法界空理久时调习而欲克证也。果乘(密乘)转位以为其道,起俱生智,即以三毒烦恼为道。”(《大乘要道密集》〈新译大手印不共义配教要门〉)印藏密乘学者所说因乘、般若乘,系指印度中观、唯识两系大乘渐道而言,实不能涵括汉地圆教诸宗。了心性本净、烦恼本空,起俱生智,以三毒烦恼为道、顿转烦恼为菩提,正是汉地圆教诸宗尤其南禅的根本见地。而此深义,具见于显教大乘经论中。
  大手印之修学,以得“决定见”为入门第一着,有如达摩禅之“理入”、“安心”为首。若不得见而修密咒及气脉点,只属共外道法,不得名为大手印。大手印之得见,据学人根机之不等,设有多种法门。
  (1)依止上师加持而得见︰最上利根、顿悟之机,只须修密乘四加行中的上师相应法,培植对上师的恭敬信顺之心,师徒间建立起能加能持之相应关系,徒弟只要怀有欲明心地之意愿,上师可照察因缘时节,予以加持,令弟子顿悟见性。如传说萨啰诃遇鬻箭空行女,目光甫接,即顿证明体;谛洛巴以鞋底猛击随侍他十三年的那洛巴之面门,令其于痛极晕厥之际突然见道,有类禅门宗师之拳打脚踢而令学人顿悟。然此类利根者难遇。据说只有前生或上半世修习成熟,风息入中脉已能熟练之人,始可能略作观修加持便得顿悟。《迦白》即云︰“宿昔已修炼,名为顿悟者。”若宿根不具,只有通过渐修而悟。
  (2)依密诀调心而得见︰依上师所授顿见心性的密诀调心,令直下与真如相应而得决定见。此略有三诀︰
  一是于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际体认刹那显现的母光明。《明行道六成就法》云︰“净光之曙发,要必伏于前念已灭、后念未来之际。”然斯际须有观心任持,又离能观所观。岗波巴即云︰“前念分别已灭、后念未生之中,心殓然而住,若无观分任持,其过极大。”(《大印讲义》)永嘉玄觉禅师《永嘉集》教人从“前不接灭,后不引起”之前后际断中体会心体,以为入禅初心处,与大手印的这一调心诀完全一致。
  二是当下无念无著,一无所住。如《大乘要道密集》〈心印要门〉云︰“身离作务,语离谈说,意离思念,自性清净,应依真空无念而住,当此之时,心无所缘,亦无所思,善恶邪正都莫思量,又不思有亦不思空,过去不追,未来不引,现在不思,妄念起灭一切皆无,如无云空寂然显现,纵荡身心坦然而住。”谛洛巴的一首偈将这种调心诀要总结为六不︰“不思不念不寻究,不观不想持本元。”其《恒河大手印》有云︰“身离作务安闲住,语离尘声空谷音,意离思量比对法,如竹中空持此身。心合超绝言思空,无著心契大手印。”这其实即是大乘经论中所说的一行三昧、达摩之“壁观”、曹洞宗之“默照禅”,其实质是修无分别止。
  三是念“呸”斥念法。《椎击三要诀》云︰“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离妄念,离境安闲顿时住,陡然斥心呼一“呸”(pat),猛利续呼“也马火”(梵文惊叹语),一切皆无唯惊愕,愕然洞达了无碍,明澈通达无言说,法身自性当认之,直指本相第一要。”这是于厉声呼一“呸”后震惊之余,体认无念心地,据称由上师据时节因缘呼“呸”者力量大,自己呼“呸”者力量小。上师厉声呼“呸”以斥断弟子妄念流注,正与禅门宗师之大喝同一旨趣。
  (3)依诀依教观心得见︰依诀观心者,如萨啰诃颂云︰“以莫散心观自心,若能自知自本性,诸相自脱大乐中,散心亦皆成大印。”又云︰“如人寻求虚空界,无中无边亦无见,如是寻求心与法,亦不得极微尘许。”这是即妄观真,从意识深层向内究心、觅心,以悟心性本空,一如禅宗之“觅心了不可得”,这也是显密教典中所示的观心法。如密乘《金刚庄严续》即云︰“心观六分尘,析为十方已,此明了法义,心净最无垢。过去未来心,如是无所得,无二无无二,虚空亦无住。如是观察已,一切众生空,是无垢瑜伽,想自心无体。”
  (4)依止观门得见︰一类不通教理、乱心难摄者,宜先摄心修止,入于正定,《涅槃道大手印》(白莲花造)称之为“专一瑜伽”,并分修止为多门︰或于面前置一小球或削尖之木桩而系心,或观佛像,或观想有大如指甲、上有“吽”字之月轮当前,或依金刚诵、宝瓶气调息入定。于达寂定之时,修“离戏瑜伽”,反观心性,此有三门︰
  (1)三时观察︰观过去之念已灭故空,未来之念未生,现在之念不住,心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皆念念不住,无实自体。
  (2)有无观察︰观心为自色法而有?抑或非依色法而无?若为色法成,则为何色?为外在境相?为内虑功能?若非色法,为何有种种境相显现?如是观析推究,知心非属色法而有,亦非空无,毕竟不可得。
  (3)一异观察︰观此心为一为多?若一,则心所法有多种?若多,则一切法何由成一体?何为统觉者?如是观析,了知心离于一异,分别戏论息灭,心性明体便会自然呈露,这种观心法,是多种显教经论中所宣说。若知见执着深重,须得学习经论,经过理性思维,破除粗显分别我法二执,然后再依教依诀观心,息灭微细分别戏论。
  (5)依秘密门修咒气脉点而得见︰《恒河大手印》云︰“劣慧异生未堪善安住(顿门),可于明点气脉诸要门,以多支分方便摄持心,调令任运安住于明体。”善根较浅、气脉有障碍、难以顿悟顿证的中根器,宜修密乘本尊法,先于生起次第得见喻光明,解空性理,次入圆满次第修气脉明点,于气入住融于中脉所显光明定上体认、观察实义光明。此须受灌顶,依师传仪轨如法修持,尤修气脉明点,须有实践经验的上师亲自指导,而且于修前应依经教或师传得闻思正见,始终以正见为导而修定,若有明师指导、正见印持而修本尊法,既可得本尊上师加持之助缘,又可由观修而成就报身,并易得身体上的气功效应,易发神通,为较稳妥的修持之道。晚近修习大手印者,多从此门趋入。
  大手印的见,名“决定见”,指一种从心底里确认心性绝对如此、无丝毫疑惑的牢固见地,大盖相当于显教大开圆解之见,起码属思慧的最高层次,乃至刹那见证明体,得宗门所谓的解悟乃至证悟。《祝祓大手印》分大手印见为知、觉受、证三个层次。知,“为了心之实际之闻思”,多分由比量而知,属闻思慧。觉受,为“了达总如义理,凝现于心”。《了义海》云︰“心领受为觉受。”这是由修习止或观而得领悟,由实际的体验而对心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证,谓“了达离戏理量以上”,即超越闻思,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中现量见到心性,起码相当于禅宗之解悟乃至证悟。《了义海》云︰“心自现于彼体性中为证。”谓现量见性、并不加功用自然而见方为证,这个境界起码相当于禅宗所说的透重关而得证悟。一般而言,以密诀调心或观心而得的见,多属觉受,由修气脉明点于第四级自加持(实义光明)次第所得的见,属于证,而且是证果见道位上的证。
  [大手印之修行果] 大手印得见后方可修行,修亦称定,谓依所见而修光明定或大手印定。《大手印顿入要门》云︰“于所解理专心缘者名之为定。”《了义海》云︰“自明自照心如镜,无有明暗是为修。”此所谓修者,唯以保任所见明体不乱为要,不得作意修断取舍,实以无修为修,名曰“无修瑜伽”。这与《坛经》之一行三昧及后世宗师所说的悟后保任同一旨趣。《椎击三要诀》述第二修定诀云︰“复次起住皆适可,瞋恚贪欲及苦乐,恒常及暂一切时,旧识法身认知之。今昔子母光明会,住于无说自性境。(中略)出定入定无差别,上座下座亦无别,(中略)恒及暂时一切处,保任唯一法身用。”
  萨啰诃颂以“平常心念住本体”一语概括大手印修要,与马祖之“平常心是道”可相参照。岗波巴释“平常心”云︰“平常之心即名为修,谓令平常心自然安住,倘于彼心有所取舍破立,则不名平常心矣。故曰︰境无微尘许可修,心无刹那顷散乱。平常心不散乱者,亦名自然住心。是以只要自证念不散乱,其余不论如何,仍是修行。”《大印讲义》所谓“自证念”,指所见明体,只要此性不迷乱,则言语动作、妄念起伏,皆成菩提妙用,不须作意断舍对治,《坛经》所谓“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便是此意。大手印又有三相、五喻、三喻等持心之要。三相者,平等、舒展、弛缓,平等谓无所计执,舒展谓放任宽坦而不加整治,弛缓谓不加功用。喻云︰“境相宽坦如虚空,正念周遍如大地,心住不动如山王,自证明了如灯烛,净识无分别如水晶。”又云︰“心不整则自明,水不动则自澄。”随修定的进程,持心诀要又有四喻︰
  (1)如婆罗门捻线,松紧得宜︰般若佛母颂云︰“初修止时从紧起,于过紧时宜放松,紧复松兮松复紧,善观于此起慧见。”紧,谓提起精神,安住明体。
  (2)如柴葽断︰谓妄念若起,勿著有而作意断舍,勿于妄念灭时保持明体而着空,应能观所观,两头俱舍,心安住于明体,则妄念烦恼自然解脱。《祝祓大手印》云︰“谓尽其所有妄念及烦恼,无庸遮断,亦不令其作主,随所显现,纵任无著。但于生之一刹那,立即认识,不故遮止而令住于自然清净,空性即显。因此一切违境可为助道之缘,以认识妄念之无自性也,即能了达解脱及断与对治无别,此名金刚乘修习无住心要。”
  (3)如婴儿观佛殿︰谓定力增长,放开六门,任六识任运显现,不遮不断,而于所显境相不起分别爱憎,亦不起“不着”之执,对境不迷,如《坛经》所云无念为宗。
  (4)如象入荆棘︰谓久久修习而得“后住”,定心坚固,即使仍有妄念起灭,当其起时,妄念本自解脱之念亦随之而生,如水中画图,随画随灭,不假功用,安住明体,不为妄念烦恼所扰动,有如大象以皮厚故,随意入荆棘丛中,亦不被刺伤。
  大手印定之修持,虽可于世俗事务、日常生活中用功,不拘坐相,不离世间,但初修者定慧力弱,难以保持明体不乱,宜闭关专修一段时间,培植定慧。《椎击三要诀》云︰“然于未得坚固间,须勤舍离愦闹修,且须闭关专行持。”西藏大手印行者,率多常年闭关勤修。
  大手印之行,略当于达摩禅二入之“行入”,指在动用中修持,此以任运无作为要,称“无作行”。萨啰诃颂云︰“种种行相无根本,犹如疯狂无定事,无作之行如孩童。”无作行,谓任持自性明体刹那不乱,从体起用,任运而行,悲空双运,随缘修行六度,度化众生。大手印特别依无上瑜伽密,修有戏论之二十一空行、无戏论之五空行、最极无戏论之三行,凡二十九种行。这些行持注重在逆境中主动地磨练自心,释放烦恼习气,破除庸常显执。其中如普贤行者,谓于妄念不加对治,任其消融于法性本体,有如雪落热石,尽化为水,不作意整治,不掩藏矫饰。又密行、明禁行者,谓偕手印母于僻静处修双运道,或经行村镇,忍受讥笑嘲弄。又聚行者,谓往闹市人海中和光混,执下贱之业,忍受世人之称讥打骂,以为修道助缘。又疯狂行或普颤行者,谓任意释放藏识中习气种子,不加遮拦,行如疯狂,而自性明体刹那不乱。又胜御方行者,谓主动取逆缘为道,以涤尽无明,昔印藏大手印行者,多于山顶凶地、尸陀林、独树下、冢墓中、四交道处修行,禁语,乞食,行头陀行,于顺逆境缘中保持明体刹那不乱,不起一念有间心,有如狮子,无所畏惧,行同虚空,不着一切,不依一切。古代瑜伽行者的这种行径,现在看来只宜取其无作无修、逆缘练心的精神,不宜生硬模仿其形式。
  关于大手印之修行,印藏诸师依修持经验总结出不少诀要。如岗波巴之“俱生和合”,谓识心之体性为俱生法身,心起妄念为法身之用,显境俱生为法身之光,偈云︰“心妄念法身,最初即俱生,师教合一故,说为俱生合。”(《宗教流派镜史》)止贡巴(1143~1217,支贡噶举开启者)之世间怙五法︰(一)应先修菩提心,(二)应观自身为本尊,(三)应于上师修敬信,(四)应修无分别正见,(五)应发愿回向作印持。有云︰“大手印法如狮子,若无五法等无眼。”主巴噶举开创者藏巴嘉热(1161~1211)之六平等法(六种持道)︰(一)持分别为道,谓了知分别心之体性,即于此了知上体认明体而住;(二)持烦恼为道,谓故思烦恼境而令烦恼增盛,即于其增盛处了知为心体空性,不破不随转,转烦恼为菩提;(三)持鬼神为道,谓于鬼神怖畏境不破不随转,观为更加恐怖之景象,即于恐怖认知为空,明显宽坦而住;(四)持苦为道,谓观苦性空,于众生苦起大悲心,发愿济度;(五)持病为道,谓观能病所病空,转病苦为菩提;(六)持死为道,谓平时预习临命终时痛苦与幻相,如实了知,不起恐怖及立破之心,令子母光明会合。大手印对修行过程中的各种偏差、失道及对治法有系统的总结,这对修行者来说弥足珍贵。
  大手印之修证,亦如禅宗,不立阶次,向蔡巴云︰“大印唯一了,愚谬计地道,为化爱着故,亦方便权说,显教地道次。”在理上虽高唱顿悟顿了,在事上却建立有严密的修证次第。岗波巴《大手印导引显明本体四瑜伽》把见到明体后修行证果的阶梯分为专一、离戏、一味、无修四瑜伽,每一瑜伽又各分三品,凡十二阶,每一阶的境界,都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1)下品专一瑜伽︰得见后依见修定,由初难定到渐能入定,住于空明乐之觉受,获身心轻安,六尘境现时能自解脱,心生定解,于后得境识虽未迷失明体,然尚生少许执着。定心增减起伏不定。梦极明显清楚,然梦中尚现烦恼,罕能保持明体而自作主宰。
  (2)中品专一瑜伽︰有时无意入定而自然入定,安住明体,妄念甚少,后得境识现时亦具空乐明觉受,自觉心境宽舒澄清,朗然无际。但有时仍起我法实执,起后即自觉知,能寂尔解脱,梦中觉受相或现或不现。
  (3)上品专一瑜伽︰入定出定,昼夜一如,常住明体,如海无波,一切妄念皆于光明定中消溶,后得境识皆归于定,梦中多时能保持明体。
  (4)下品离戏瑜伽︰通达心之体性,离生灭一异等戏论,但尚未离空、定解、觉受之执,尤稍执空,于后得境识中未持念时尚生爱憎执着,眠梦中尚起颠倒。
  (5)中品离戏瑜伽︰空、定解、觉受之执净,但于所显境中尚起希求畏惧。
  (6)上品离戏瑜伽︰断对轮回、涅槃一切法之执着,离希求畏惧,明空、显空双融相续,然不精进修时犹有间断,未臻自然任运之境。梦中尚起迷昧。
  (7)下品一味瑜伽︰通达内外一切境相法尔明体一味,但尚有决信万法一味之执。
  (8)中品一味瑜伽︰决信一味之执净,无能所、内外分别,心境不二,正智现前,后得识及梦中迷昧甚少。
  (9)上品一味瑜伽︰昼夜恒一,了一多不二,万法平等,虽尚现微细无自性之梦,而不迷昧。
  (10)下品无修瑜伽︰无须作意,所显一切无非明体,然有时尚微起万法如幻如化之执。
  (11)中品无修瑜伽︰如幻化之执净,昼夜恒住无修瑜伽。
  (12)上品无修瑜伽︰后显一切微细相续识皆转为智慧,子母光明会合,穷尽法性,圆满三身。
  四瑜伽十二品,品品皆有六条检验标准︰
  (1)见体性未见?(2)力圆否?(3)于妄念上定显未显?(4)生功德未?(5)播色身种子(修利他行)未播?(6)于俗谛上决信未决?每条标准,又有其觉受与证的严格标准,甚便于学人作自我鉴别。
  四瑜伽十二品,还配以修道证果之次第,一般谓三品专一瑜伽属胜解行地(资粮道、加行道),下品离戏瑜伽见道,入菩萨初欢喜地,中品离戏瑜伽当二至五地,上品离戏瑜伽当六地,下品一味瑜伽入七地超二乘,中品一味瑜伽当八地,上品一味瑜伽当九地,下中二品无修瑜伽当十地,上品无修瑜伽当十一普光明地而成佛,为大手印之最极果地,然此证果者,亦无果可证,无法可得,如萨啰诃颂所云︰“清净体性本不生,此中亦无少差殊,计执分别意于法界净,假名说为金刚持。”
  四瑜伽者就理言,则无修瑜伽,方为大手印正旨,此本不立文字,不由阶渐,唯被最上利根。贡噶上师即主张上根宜从无修瑜伽入门,顿见心性,无修无证,一超直入如来地,其《恒河大手印直讲》云︰“祝祓宗之大手印四瑜伽,乃为循序专修于大手印者所说,(中略)要当须知彼四瑜伽等,亦皆方便,原非大手印之真实处也。”至于真言密咒、气脉明点之修持,更是针对中下根机者所设的方便法门,非印度光明大手印之原旨。
  从大手印之原旨看,它与禅宗心地法门可以说是同一的。不过它在印藏流传过程中融合了无上部密法,较禅宗多了修咒与气脉明点的方便,形成了特有的宗风。(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