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方广如来藏经
一卷。又作《如来藏经》。唐‧不空于天宝五年至大历六年(746~771)间译出。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东晋‧佛陀跋陀罗于元熙二年(420)译出之《大方等如来藏经》,系本经之异译。二经内容大致相同,唯不空译本叙述较详,故内容较佛陀跋陀罗所译为多。
本经叙述,佛因金刚慧菩萨的发问,故为说如来藏,谓法性法界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常恒不变,并以蜜房、谷物、粪中金砖、贫家伏藏、树木种子、秽帛佛像、丑女胎儿、泥模中的金像等譬喻,说明如来藏的存在。经文所述,先以长行说明,再以同样意趣的偈颂复述一遍。佛陀跋陀罗译本于流通分之末,系以偈叙述。而本经则将之二分,中间加入旧译所无的长行。
从内容来看,本经为如来藏系经论中之最古者。相传西晋‧法炬亦曾译出本经,但已不存。在梵文《究竟一乘宝性论》(Ratna-go-tra-vibhāga)里,曾以《tathāgata-garbha-sūtra》之名引用本经。
◎附︰高崎直道着‧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的历史与文献〉(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8})
[《如来藏经》的内容] 《如来藏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在《大正藏》里,是只有五页分量之小部经典。其内容阐述“一切众生具如来藏”之义趣。并由佛以神变而现出无数的莲华,佛坐于其上,依此情景,举九喻以说明如来藏的意义。到了末尾,又说︰(一)这个教义是由过去世“常放光明如来”所说的;(二)此如来自胎中到入涅槃后都一直放着光明,故得其名(如来藏名);(三)此法门为过去世以来的法门,故此经的功德是最殊胜的。
与会大众目睹上述之神变光景,既怀疑又詑异,于是,佛陀就讲了如下的一节,此即是其教义的核心所在。大意如下︰
“(上略)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跏趺坐,放大光明。众睹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这一段,可说是包含如来藏思想之一切,至少可以说︰其重要思想已包含在内。此下所说八个譬喻,也只是譬喻的材料不同,其内容仍不出上列这一段经文。此外,后来的《宝性论》,其如来藏说的基本,也可在此发现。
将上面所说加以归纳,可得如下四点︰
(一)在烦恼所缠的众生里面,端坐有具足如来智、如来眼之如来。
(二)如来观察其无染污之如来法性,而说︰与我身完全相同。
(三)在我们听了说法之后,能够净化内在的如来,显出如来之作用。
(四)这个“内藏于一切众生之如来”,是普遍妥善的真理,不管如来出世不出世,都常恒不变。
[参考资料]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