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昭寺(藏Jo-khaṅ)
西藏佛教名刹。位于西藏拉萨市中心。又作大招寺、大召寺、珠甘寺、伊克招、□郎。创建于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代(相当于唐高宗时期),与小昭寺同为西藏最古老的寺院。
西藏在唐代称为“吐蕃”。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吐蕃王松赞干布向中国求婚,唐以文成公主许之;文成公主许嫁时,年方十六,为一虔诚佛教徒,随行携有释迦牟尼佛像,及经典多卷。在此之前,松赞干布亦曾征服尼泊尔王国,并娶尼泊尔公主尺尊(Bhṛkuti)为妃,公主也信佛,亦携有佛像入藏。松赞干布目睹大唐文物制度,风采粲然,加上两位后妃的影响,乃大力推行佛教,并创立文字,制定十善、十六要律的民众法则。至此,西藏进入文明时期。松赞干布的文治武功,受到全藏人民的尊崇,因此后人视其为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的化身;二位公主也被视为佛母化身︰文成公主是绿度母化身,尼泊尔公主为白度母化身。
关于此寺的建立,诸说纷纭。一说松赞干布为安置两位公主所携的佛像与经典而建;或说松赞干布为尼泊尔公主而造;又有说系后人为追念松赞干布及文成公主而立。寺名最初为“惹刹”,后改称“珠拉康”(经堂),又称“觉拉康”(佛堂)。似乎到清代乾隆时始改称大昭寺(藏史《贤者喜宴》谓“白哈尔”即大昭寺之古称)。
全寺座东向西,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平方公尺,约为小昭寺的三倍,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因是吐蕃王朝兴盛期所建,因此大量引进唐朝及西域诸国的建筑艺术。主殿采用唐代汉式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梁、柱及门框则布满飞天、人物等具有浓郁唐风的浮雕。金顶和斗拱亦是典型的汉式构造,不同的是以鎏金铜瓦代替琉璃瓦。加上金顶上的鎏金法轮、卧鹿、法幢、宝瓶等,充分发挥汉族传入的鎏金术,使整座寺院显得金碧辉煌,巍峨壮丽。同时,内廊檐部成排带有西域特色的伏兽和人面狮身承椽,更使寺院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由此可见,大昭寺不仅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国各族人民艺术交融的典范。
寺内中殿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铜佛。这尊佛像原本安放在小昭寺,但松赞干布去世后,苯教势力抬头,佛教徒为保护佛像而将它埋入地下,待唐‧金城公主入藏时才将它请回大昭寺供奉。尼泊尔公主供奉于大昭寺的阿閦佛像,其后则被移至小昭寺。此外,又有传说是后代中国军袭击拉萨时,西藏人为保护释尊像,故意调换的。佛像装饰极其精美,镶满各种宝石,其佛冠和披肩是格鲁派祖宗喀巴所献;法衣、佛灯等是历代帝王所献。此外,配殿有文成公主使用过的器物、“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图”及“大昭寺修建图”等壁画,都是大昭寺著名的珍藏。
殿门外,有唐番会盟碑。此碑立于长庆三年(823),又称长庆盟碑,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隐约可见大臣、太宰、尚书及牛僧孺等字。碑侧有古柳两株,老干盘屈,相传为文成公主所植。
现今的大昭寺,并非原样。因为十七世纪时曾经重建,此后又历经数次整修。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更是大兴土木,彩饰栏杆殿宇,始完成今日之规模。又,达赖五世撰有《大昭寺志》一书。是书成书于清‧顺治元年(1644),系记述大昭寺历史诸书中较为完备之一种。
[参考资料] 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