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紧那罗王经》《大树紧那罗经》《大树紧那罗王经》《说不可思议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
  本经内容以般若空思想宣示大乘菩萨行,并说空、无相、无愿,高唱般若波罗蜜,重视积极救济众生,力说方便波罗蜜。此一倾向,与以般若为背景,肯定现实生活,对小乘教徒积极宣扬大乘菩萨道的《维摩经》立场颇为类似。本经虽然依空性说诸法及众生平等,但却有转女成男之思想。此与《维摩诘经》的男女平等观仍稍有不同。
  西元二世纪时,本经曾由支娄迦谶译出,名为《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而印度‧龙树的《大智度论》卷十七也曾提及本经,由此看来,本经可能是大乘初期的作品。
  ◎附︰印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摘录)
  这次选择了《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中的一部分偈颂来讲。由于一般的大乘经通常都是部帙太大,所以就选择了这部经的部分偈颂。这部经,对于中国佛教徒而言,似乎颇为生疏,但是事实上,在古代,这在大乘经典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此经的性质是属于大乘法门,以发菩提心、大乘菩萨修菩萨行乃至成佛为其主题;其性质与《般若经》《维摩诘经》的意境相近;除了赞叹佛果的功德之外,尤其注重菩萨修行。
  “大树紧那罗王”是一位菩萨的名字,而此经为其所问的。所问,也可说是“说大树紧那罗王经”;也就是以这位菩萨为中心,在佛前宣扬其特有的法门;正如《维摩诘经》,是以维摩诘菩萨为中心的,所以可称为《说维摩诘经》,或《维摩诘菩萨所问经》。这可见此经是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为中心而阐扬大乘法门的经典。
  中国佛教徒,多数都知道有一位“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但不知道“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在中国,这位菩萨和□神差不多,是专门管理厨房的,所以在供养时,也有加称这位菩萨名字的。紧那罗原是护法神之一,而所以传说为□神那样的性质,乃是由于中国向来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座寺庙里,遭到了强盗的抢劫骚乱,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宝道场,当时寺里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盗之计。就在这时,厨房里一位伙头师傅,拿了一把大铲子出来,一下子就把强盗都赶跑了;之后,这位出家人也不见了踪影。这就是传说中的紧那罗王菩萨,也就因此和厨房结上了关系。其实佛经中,只是大树紧那罗王菩萨。
  紧那罗,是印度话,与龙、夜叉等同属于天龙八部。他是诸天的音乐神之一,与乾闼婆(即是山门里面四大金刚之中,弹琶琵的那一位)是同一性质;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由他们担任奏乐的工作。为什么称他们为“紧那罗”?“紧那罗”译成中文则为“疑神”,这是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点令人疑惑不定,故名为疑神。紧那罗中的领导者即是紧那罗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萨,现紧那罗王身来领导紧那罗的。即是这位“大树”紧那罗王。(中略)
  现在举这位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为例,他是一位音乐神,喜欢歌唱,好比现在的音乐家。众生中有三类是特别爱好音乐的,一为紧那罗,一为乾达婆,一为摩 侯罗迦;而这部经上说,大树紧那罗王特别教化了摩侯罗迦。摩侯罗迦本来现的是蛇身,而我们知道蛇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眼镜蛇,若有人在一旁吹笛子,它往往会随乐起舞。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特别摄化众生、随顺众生,喜欢听唱歌的为他唱歌,喜欢听琴声的为他弹琴;由于众生多数喜欢音乐,所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现紧那罗王身,就是为了适应爱好音乐的众生,投他们所好,而慢慢地教化了他们。这因为他所唱的歌曲,并非靡靡之音,而其中也有说法的音声。阿弥陀佛也有这种方便,在极乐世界化种种鸟,唱起歌来,尽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众生听了就会学习佛法。与阿弥陀佛一样,大树紧那罗王也是运用这个方便。
  有一部经上说得妙︰一次佛在说法,许多人都来谛听。魔王为了扰乱佛法,派了许多魔子及魔女到四城门来唱歌跳舞,于是听佛说法的人就减少了,都去看他们的歌舞。当时,舍利弗与目犍连就运用方便善巧,也到城门口去。舍利弗对魔王说︰“我们也来参加你唱歌跳舞的行列,现在由我来唱你来跳。”于是魔王很高兴地跳舞,由舍利弗唱歌。正如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一般,舍利弗在歌声中教导大家来学佛,并且还以音声作为修行的方法。于是大家都跟着舍利弗、目犍连,回到听法修行的佛教中来。说到以音声为修行的方法,并不奇怪。诸位每天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岂不就是以音声来作修行的方法吗?唱华严字母,也就是在音声中起观行,而就此深入开悟。(中略)
  (本)经中说到︰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有微妙的音声,一方面是用以赞佛,一方面也是为了启发众生信佛的心。有位天冠菩萨听他唱歌、弹琉璃琴,就问他︰“您的这些音声是从何而来呢?是由琴发出?或是由您的手发出?您唱的歌,是由口出或是由心出?”于是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就告诉他︰“这些音声,非从琴出,因为琴放在那里不去动它是不会自己出声的;也并非从手所出,因为手的本身也不会发出声音。我所唱的歌,非从口出也非从心出。一切皆是如幻如化,即起即灭,声音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本无自性而毕竟空寂的。”所以从音声的缘起生灭关系,我们就可以体悟到甚深的无住空义。也不要光看表面,别人喜欢唱歌跳舞,就和他们一起去唱歌跳舞。只是唱唱跳跳,就未免与佛法远离了!
  本经的另一特色,与《维摩诘经》一样,弹斥小乘,说小乘不究竟。不要以为小乘还可以回小向大,若一旦走上了小乘的曲径,要回到大乘来,不知道要兜上多么大的圈子,所以还是直捷的修学大乘好。
  本经记载了一段非常具有意义与启发性的故事︰当紧那罗王菩萨来参加法会的途中,发出了种种的微妙音声,与会大众都听得入神了,有些人坐不住也就跟着节拍跳起舞来,连代表小乘最精严精神的大阿罗汉摩诃迦叶也不例外。王冠菩萨就问他︰“您是一位耆年长老,怎么不怕人讥嫌,竟然也像孩子一样的跟着别人跳起舞来?”摩诃迦叶回答说︰“虽然我已经离欲,对世间的五欲之乐,可以一点都不动心,但听到了菩萨的微妙音声,我就不能自主地跟着手舞足蹈起来。”由此可见,尽管小乘已经离欲断惑、了生死,但还是不究竟,听到了菩萨的微妙音声,还是会动心的。这正如《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散花,当花散到舍利弗的身上,就沾住了,不往地上落下,这是由于他心里还有所著的缘故;由此可以显出阿罗汉与菩萨的不同,与大乘的特殊精神。
  再来谈到这部经的翻译。此经有两个译本,一为汉末的月氏三藏支娄迦谶所译,经名《真陀罗所问琉璃三昧经》。一为姚秦的龟兹三藏鸠摩罗什所译,名《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对于这位鸠摩罗什法师我们听得够熟悉了,所以不再多讲。这部经在印度是非常著名的,龙树、无著、世亲诸位大菩萨的论典中,都曾引证过。不过在中国,似乎少有人去注意,所以现在选些偈颂来解释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