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梵天(梵Mahā-brahman,巴Mahā-brahman,藏Tshaṅs-pa-chen-po)


  汉译又称大梵天王、大梵天、梵天、梵王等。有时又名娑婆世界主、尸弃、世主天。是色界初禅天之主,与其侍卫梵辅天、部属梵众天,合称为色界初禅三天。
  大梵天在印度婆罗门教中,是这世界的造物主,也是婆罗门教最推尊的主神。但在佛教里,则视之为佛教的护法神。依《大集经》所载,过去世诸佛,曾经将守护四天下的使命,付嘱大梵天与帝释天。此外,依《大悲经》所载,在释尊即将入涅槃时,曾经摧破大梵天的邪见,而使他成为佛弟子。释尊并将三千大千世界守护佛法的重任付嘱于彼。因此,在佛教典籍里,他与帝释天,是护持佛法与镇国利民的两位重要天神。
  就佛教的“三界”世界观来看,帝释天生活在欲界,而大梵天则在色界。色界诸天的生活,与欲界有显著的不同,他们没有淫欲与食欲,但具有净妙形质,且都在禅定境界中。
  相传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量一劫半。关于他的图像,各地佛教界绘制的也并不全同。比较常见的是四面四臂形,各面又有三目。右边二手臂,各持莲华与数珠,左边二手臂,则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外,也传有一面双臂、手持莲华、遍身放光的;也有三面二臂、坐在鹅上的。各地所传,颇不一致。大梵天
  ◎附︰〈大梵天〉(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指色界初禅天的第三天主。又称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梵天王、梵天、梵王,或称娑婆世界主(Brahmā sahāṃpati)、世主天、梵童子(Brahmā sanaṃkumāra)。梵名音译作摩诃梵。《顺正理论》卷二十一解释其名云(大正29‧456b)︰“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又,据《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卷十六〈坚固经〉所述,此大梵天乃自然而有,自主独存,无能胜者,统领大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且能造物,是众生之父母。
  大梵天是《梵书》时代以来的神祇,尔后成为婆罗门教最尊崇的主神。在印度《梨俱吠陀》时代末期,以祈祷主神(cBrahmaṇas-pati)为至上神,且视之为宇宙生成的原理。到《梵书》时代初期,以生主神(Prajapati)为最高神;不久,又兴起对“梵”的崇拜,此即由祈祷主神进化而成的神格。初为生主神之子,后渐得势,遂取代生主神而成为创造世界的原理。
  在《奥义书》时代,大梵天成为具有实有(satya)、知(jñana)、妙乐(ananda)等性质,而唯一常住独存的绝对原理。又与我(atman)结合,产生“梵我一如”之说,此为《奥义书》的中心思想。到《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时代,“一体三分”(tri-mūrti)之说兴起,以梵天(Brahma)与毗湿奴(Viṣṇu)、湿婆(śiva)二神为同体,最初梵天为三神之首,后乃在其他二神之下。
  依《外道小乘涅槃论》的记载,摩醯首罗论师认为,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即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大智度论》卷八则谓,韦纽(Viṣṇu)之脐中生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华中有人结跏趺坐,名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
  依《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杂阿毗昙心论》所载,大梵天之身量是一由延半,寿量一劫半。《立世阿毗昙论》卷七谓寿量六十劫。依《阿含》及诸大乘经所载,梵天曾为佛所教化,亦曾劝请佛说法,且常列席佛之会座而听受法,并以法义与佛问答,又与帝释同受佛之付嘱而护持国土,为佛法的守护神。
  后世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在金胎两部曼荼罗中,皆位列于金刚部中。其中,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的南方安有此天,身是白肉色,有四面四臂,右一手作施无畏印,另一手持杵,左一手把莲华,另一手持瓶,额上有眼,坐在赤莲华上。此形像和《大日经疏》卷五所载有异。种子是“钵罗”(pra)。但金刚界曼荼罗中的梵天形像,为身呈白肉色,左手作拳安腰,右手当腰持莲华;三昧耶形为莲华。其真言,《大日经》〈真言藏品〉等记为︰归命钵罗阇(prajā)钵多曳(pataye)娑缚诃。但作为十二天之一,真言则为︰归命没罗诃摩宁(brahmane)娑缚诃。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四、卷四十四;《长阿含》卷一、卷四、卷五;《增一阿含》卷十〈劝请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一、卷五十五;《大日经》卷一〈具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