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正新修大藏经
略称《大正藏》。是在现代学术界最受欢迎的中文大藏经,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5)开始编修,故称此名。由日本‧高楠顺次郎(1866~1945)、渡边海旭(1872~1933)监修,小野玄妙(1883~1939)为编辑主任,集多位佛教学者的努力,从大正十一年(1922)到昭和九年(1934)共费时十三年乃告完成。全书一百册,分为正编五十五册、续编三十册、昭和法宝总目录三册、图像部十二册,共收经律论及中日两国撰述三四九七部、一三五二○卷,是自古以来卷帙最庞大的善本大藏经。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
由于本藏的编纂主旨,是为学术界提供善本大藏经。在这种要求之下,本藏有几个主要特色︰
(1)在部类组织方面,不再采用《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传统分法,而创出一种依据经典发展史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分类法。这种新的分类法较符合现代学术界对经典发展史的新观点。
(2)在校勘方面,本藏以《高丽藏》为底本,参校日本各名山古刹所藏的宋、元、明版及日本版大藏经,和大学图书馆内的古写本、古刊本及个人的收藏本,并将校勘表列于每页之下。
(3)本藏除严密的校勘外,并对检梵文、巴利文原典,在每页下的校勘栏中标注出专有名词的梵、巴语。此外,在经文中加标点,也是本藏不同于古代刊本的特色之一。
《大正藏》的正编,包含由印度语译成的佛典三十二册及中国古德的著述二十三册。分为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部、毗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以上为译典)、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诸宗部、史传部、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以上为中国撰述)。共收经典二二七六部、九○四一卷。
续编共计三十册。分为续经疏部、续律疏部、续论疏部、续诸宗部、悉昙部、古逸部、疑似部。共收七七七部佛典,其中,除古逸部、疑似部所收是敦煌佛典之外,其余皆为日本著作。
图像部专收日本前代遗留下来的佛教图像类佛典。多为东密、台密要籍。总共有十二册,三六七部、一三四五卷。
昭和法宝总目录(台湾影印版改称《法宝总目录》),凡三册。系两次编成,第一次为一、二两册,首为总目(详列经名)、一览(表列部数、卷数等)、勘同录(每经见于何藏)、着译(着译人小传)、索引(检索每经编号),皆以“正藏”为范围,以下则为历代佛教之大藏经目录。第三册为“续藏”的总目、勘同录、着译录,而一览则改为全览,索引则改为总索引,皆以全藏为范围。然后加上前二册未载的历代目录。
本藏由于所收经典相当齐全,校勘亦称精审,编排也符合学术要求,所以成为现代佛教学术界最为通用的大藏经。在学术著作中援引经文,莫不以《大正藏》为依据,并标明其所在册数、页数。本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本藏有部帙极大的索引,为小野玄妙所领导编纂,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一度中辍。战后,由日本大谷大学等六所佛教大学重新提议并共同分担编纂工作,全部四十五卷、五十册(台湾新文丰版四十八册)。
[参考资料] 《大正大藏经解题》(《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5}、{26});蔡运辰《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