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法鼓经(梵Mahā-bherī-haraka-parivarta,藏Rṇa-bo-cheḥi mdo)


  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在《大正藏》第九册。内容记述如来常住一乘真实之理,以及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于佛灭后传持正法之事。
  内容载︰佛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有、非有二法门时,波斯匿王击鼓吹贝往诣佛所,佛因此自说此《大法鼓经》。后依阿难之请问,宣说此经世间希有,如优昙 钵华,是诸如来秘密法藏,甚深微妙,难解难信。如击战鼓时,非一切闻声者皆喜,有怯弱者闻而恐怖,是故此《大法鼓经》唯为利根者说,非二乘之人所能信解。
  其时有不堪听受此经之会众离座,佛乃谓迦叶当于佛般涅槃后广说护持此经;并依其请问而略说地水火风四大及入处五根,乃至十三缘起及善、不善、无记等有为法;并说涅槃第一乐是无为法,是佛之境界。最后佛复告迦叶,法欲灭之前八十年,唯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能堪任护持正法之事。
  又,经中载有“开示三乘,现二涅槃,又说一乘”,及“离苦乐有涅槃第一乐”、“般若空”之语,故知本经之要旨类似《法华》《涅槃》《般若》诸经。或谓三卷《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为本经之异译本,然其内容与本经几乎完全不同。
  ◎附︰《文殊大藏经》法华部〈大法鼓经导论〉
  (一)本经的经名及译者
  本经原名为Mahābherihāraka-parivarta-sūtra。刘宋‧元嘉年间,由印度僧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德贤)翻译成上下两卷。或有《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是其异译的说法,但今检校比对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异,倒不如说《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是其异译。本经中,虽指出本经经名为“六字名号”,但是汉译则仅有四字。所谓大法鼓的经名,是因本经托于波斯匿王的战鼓说法而来的。这由其内容,即可得知。此外,本经虽属法华部,但古来几乎未有人研究,因此也未见其注释。
  (二)说时及地位
  有关本经的说时,由经中处处提到涅槃问题,以及屡屡出现“涅槃后”之语,可推知应是在释尊的晚年。而如经初所云︰“离苦乐,有涅槃第一乐”及“有、非有法门”等,含有类似“般若空”的思想,因此可推定是位于《般若经》之后的经典。此外,由所谓“如来常住不灭”等语所显现的涅槃思想来看,本经应该是位于《涅槃经》之前的,约与《法华经》同时。不仅如此,由经中随处散见的“分别说三”或“开示三乘,现二涅槃,又说一乘”等文字,也可知本经的大旨是在“三乘开会”、“开三显一”。其他像“长者穷子之譬”或“化城之譬”、“父少子老之譬”等,虽与法华有粗密之差,却也是“开三显一”的譬喻。其他,由其不乏类似《法华经》的思想或文句的情形看来,可以判定此经是属于法华部的。甚至可推断,本经是《法华经》的前驱。即非如此,由其中存在著《涅槃经》的“法身常住”的思想,或“五味之譬”等看来,也未尝不可推断其为法华、涅槃两经未分之前的母经。以此而言,就可推知本经在经典上的地位了。
  (三)内容及特色
  本经由上下两卷组成,除了简单的“序分”,和极短的流通分,大部分是正宗分。不过,几乎所有的经典形式也都是如此,很少有经典能像《法华经》一样具有很长的序分和流通分的。
  本经最初所谓“如来秘密法藏难解难信”,和我慢自矜者退座之事,和迦叶对佛的“三诫”有“三请”之事,与《法华经》的顺序近似。到了正宗分,断定如来的隐覆之说是指如来的常住不灭,说“未般涅槃示般涅槃,未生示生”,是同于《涅槃经》的法身常住之说。而此法身常住之说是二乘所不能了解的,但佛为了显此一乘,故开示三乘,便成为法华的“开会思想”。以此为中心,有“因缘和合施设”、“八功德”、“十三缘起支”、“有亦有”之语,述说的方式过程相当烦琐,但思想背景则比较单纯。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法经录》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十;《大唐内典录》卷六;《静泰录》卷一;《古今译经图纪》卷三;《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の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