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烦恼地法(梵kleśa-mahā bhūmikā dhar-māḥ,藏ñon-moṅs-chen-poḥi-sa)


  指与一切污染心相应的烦恼。为小乘有部所立的六种心所有法之一。即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等具染污性,能恼乱心念,因此得名。此中,(1)痴是愚痴,也称为无明、无智,指对诸法事理无法明了决择。(2)放逸,指不修诸善,不防诸恶。(3)懈怠,指懒惰,心不勇悍。(4)不信,是不信因果,不爱乐三宝。(5)昏沉,是心惛昧沈郁,不堪行善法。(6)掉举,是心意躁动而不寂静。其中,痴是六根本烦恼之一,余五法则属枝末之惑。
  但《品类足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认为此大烦恼地法共有十种,即(1)不信,(2)懈怠,(3)放逸,(4)掉举,(5)无明,(6)忘念,(7)不正知,(8)心乱,(9)非理作意,(10)邪胜解。针对此说,《俱舍论》卷四曾予反驳,以为后五法当属大地法,而不应立为大烦恼地法。又,《成唯识论》卷六除去上述六法中的痴,另加失念、散乱、不正理三者,称此八法为大随烦恼,或称八大随惑。此等八法是烦恼的分位差别,故于其中不包含痴。
  [参考资料] 《界身足论》卷下;《杂阿毗昙心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十一;《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